生态规律论文:成人教导传播生态的规律综述

时间:2022-10-02 04:04:18

生态规律论文:成人教导传播生态的规律综述

作者:陈明欣 刘善同 单位: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编审 济南历城三职专讲师

事实上,上述变化、波动、起伏、转型与建构,与无处不在的成人教育传播可能是一体运作的,彼此互为因果。传播生态是不断进化的。伴随着成人教育传播的发展,伴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效益的提升,传播对环境资源的需求也呈现出动态上升的势头,其能量、物质和信息需求将不断扩大,同时,其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也将越来越突出,最终将促进整个生态环境由低级到高级进化。成人教育传播实际上是在不断变动和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进化的。由于其生态系统的人工性质,使我们有能力在认识和把握其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关键的环境影响因子,调整物质、信息和能量流动的量度与走向,改善成人教育的传播生态,促进传播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进而避免因非理性的大起大落而影响传播功能的发挥。传播追求动态和进化中的相对平衡。没有平衡就没有相对稳定的传播行为,但是,追求平衡只是实现效益传播的一种手段,永远不是目的。所以,我们探讨传播生态的平衡与失衡问题,不纯粹以追求平衡为目标,失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于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失衡无动于衷、放任自流,让其自生自灭。正确的态度是积极研究失衡的现象,分析其原因,探索实现动态平衡的路径。

竞争与进化———成人教育传播的基本矛盾

竞争、进化,在竞争中进化,这是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所共同遵循的规律。应当承认教育活动中竞争的客观存在。“在教育生态系统的内部和各个大的教育生态系统之间,都存在着竞争。”由于教育传播所面临的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资源承载量和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不可能是均匀的,因此,竞争是必然。成人教育传播,其竞争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其一,由于传播向资源富集区和时间段迁移,导致不同的传播活动生态位重合而带来竞争,我们可以叫它资源富集区的竞争。比如,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城市,适宜的政策环境、丰富的受众资源、发达的媒介手段、广阔的社会需求,曾让许多教育传播主体在一个时期内云集于此:民间培训组织趋之若鹜,个人办学迅速兴起,许多高等院校也纷纷在这里建站设点,导致彼此间同质同构的激烈竞争。而广大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由于经济欠发达,社会需求不旺盛,相关的激励政策落实不够,导致成人学习欲望欠缺,传播组织动力不足,面向广大成人的信息传播处于惨淡经营的局面。传播向资源富集区集中所带来的竞争将是长久的。其二,即使在非资源富集区,由于一定时空的资源承载量和环境容纳量有限,传播主体数量增加也必然导致因资源占有和市场争夺而出现的竞争。在一定区域内,受众数量有限、市场容量有限、费用支撑有限、技术手段有限,当传播活动的密度超越区域环境的合理承受力,传播主体为生存而出现资源争夺时,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不可避免。其实,就成人教育传播的生态而言,传播主体的竞争只是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受众之间和传播媒介之间的竞争。受众,都希望选择那些社会信誉好、传播手段先进、内容科学而实用的传播主体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愿望,对优质传播资源的竞争不可避免;而不同的传播媒体也必须时刻关注受众市场和传播需求的变化,实现自身功能的完善发挥。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等,在成人受众的争夺中都丝毫不能大意。有统计显示,目前在城市,网络媒体的出现正毫不客气地挤压平面媒体甚至电子媒体的生存空间,城市中青年人口获得信息的主渠道已经相对集中于网络。网络已经不是媒体和工具,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农村,电子媒体的逐步普及使平面媒体的市场步步萎缩,广播、电视正以无法阻挡的优势获取农村受众最广泛的注意力。不同的传播媒体,虽然彼此间难以从根本上相互取代,但此优彼劣的生存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总而言之,有竞争才有提高、有发展和进化。成人教育传播的竞争和生态进化遵循着这样的路径:一定区域里的不同的传播主体、不同媒介和受众因为资源占有进行着永恒的竞争。竞争带来的结果,其一是优胜劣汰,传播环境得到净化,传播水平和效益得到提高;其二是导致外部能量加快输入,生态环境发生质的变化,整个生态系统得到改善。实际上,不管是效益的提高还是环境的改善,都成为生态进化的表征。当竞争使优秀的传播组织得以保存和光大,优秀的传播媒介和手段得以推广,优秀的内容得到受众的接纳并付诸个性化的实践;当竞争使政策环境、经济投入、文化氛围、社会需求得以改善;当竞争促使受众的学习愿望更强烈、意志更坚定、要求更持久,那么,整个传播的生态就发生了质变,这就是教育传播生态的进化。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从建国初期文盲半文盲占人口的大多数,到目前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社会和经济运作中科技含量大幅提高,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建立,其间的每一个变化,都昭示着传播环境的变迁和进化。当然,竞争并不意味着必然的淘汰,竞争也可能带来彼此地位、模式和作用的互补,不同的传播主体、传播手段和受众,彼此和谐共处、协同进化,这也是传播生态进化的途径之一。

依附与共栖———成人教育传播生存发展的基本手段

作为基本的人工生态系统,人为的修正和调适总比自然的进化更直接、更快捷和更有效。一旦把握了传播生态的基本规律和特性,找到了生态失衡的内在因素,及时的调适措施是促进生态进化的关键。事实上,成人教育传播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作用和自觉不自觉的调适过程。其中,传播活动中的依附与共栖现象就是调适的基本手段之一。成人教育不同的传播主体、接受主体、传播媒介之间存在着竞争,但是,从根本上说,它们之间未必就一定是互为天敌和彼此不相容的关系。正如邵陪仁教授在分析媒介生态时所指出的:“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似乎不遵循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法则,好像更符合互动互助、共同演进的原理。”社会和受众需求驱动下的成人教育传播,层次丰富、形式多样、内容纷繁、手段不一。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全面提高广大在职从业者的知识、能力和整体素质。其间,不同的传播主体和传播通道可以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避免生态位的完全吻合而产生恶性竞争、两败俱伤。“在媒介组织与产业中,竞争排斥或灭绝是很少的,生态位分化是常见的。”依附和共栖使同一领域同质同构的传播活动寻求生态上的局部分化变异,使生态位发生变化,彼此成为对方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获得和平共处和协同进化的双赢结局。一般来说,依附与共栖有下列手段和途径。第一,在客观分析受众、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前提下,调整彼此的传播重点、传播内容以及受众构成,促使彼此的现实生态位由高度吻合走向理性化分离,最大限度强化彼此的不可取代性,实现共栖。比如,在竞争与充分磨合的基础上,发达地区各类传播主体扎堆竞争的局面开始有所改变,各主体的职能开始分化:大学设立的教育机构以高层次业余学历教育和高层次岗位培训为主;各培训机构以专业证书教育和职业培训为核心;各民办机构和社区中心主要开展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等。任务、内容和受众群体得到理性划分;大家减少交叉,各安其位,共同发展。同一层次的高校和同职能的培训机构之间,则通过专业差别、课程设置等的区别来为自己定位,从而实现和谐共存。第二,通过开拓新的传播领域,拓展生存空间,促使生态位的扩充,扩大生态容量,减少恶性竞争。当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被瓜分殆尽,彼此的生态位逐步泛化,恶性竞争难以避免时,有长远眼光的传播者总是把目光转向原来不曾关注的地区和领域,欠发达地区、边远地区、过往忽视的弱势受众群体等,开始进入传播服务的视野,成为新的生态资源。我国久盛不衰的自学考试,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为基本环节,是比较典型的由学习和接受主导的教育传播形式。这一形式有效解决了成人学习中所遇到的工学矛盾,扩大了传播的社会覆盖面。目前,自学考试由城市逐步走向农村,由发达地区逐步延伸到欠发达地区,就代表着其生态位的不断扩展。如今,自学考试在广大农村找到用武之地,成为对广大农村从业者实施教育传播的重要平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服务重点的转移和传播空间的扩大,冲突、竞争将逐步让位于和谐共生。第三,生态的优化与协调。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只有所有生态因子都处于最佳状态,而且彼此相互协调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质才能最大化,才能促进传播的健康发展和实现最佳效益。因此,成人教育传播的生态优化,应该是构成生态的各个因子诸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信息技术等整体优化和彼此协调配合的结果。一般说来,政治因素决定着传播的地位、定位、目标、方向;经济因素是传播正常运转的能量所系;社会和文化提供传播的适宜氛围;信息技术为传播提供手段和途径,等等。优化成人教育生态,不仅需要政治上的充分重视和完备的制度支撑,经济上的充分保障,社会文化的精心呵护,以及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而且,需要各个要素的协调配合,即各种因子处于恰当的量度,某一因子既不能过分优势,也不能过于短缺,这样的话,传播生态就处于最佳的功能状态,避免无为的消耗,达到最优化。同时,作为竞争环境下的成人教育传播,生态的最优化即意味着生态资源的最大限度丰富和充分利用,在这个情况下,不同的传播主体必须发挥自身的个性优长,培养自己的主打产品,形成彼此不同的拳头优势,错开面对面的恶性竞争,进入协同进化的理性境界。现实中,在同一个地域空间,同质同构的传播群体以及相关的传播活动,其理想化的协同发展状态应该是,在传播目的、内容抉择、途径和媒介采用上实行错位和适度分离。落实到一点上,就是各个主体打造出不同的拳头专业和独特品牌,实现彼此间不可取代。总之,在生态环境总体优化的前提下,不同的传播主体必须体现出不同的个性与优长,形成互补的状态,才能把协同进化的理想落实到实践上。像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同一区域不同类别和性质的学校都争先恐后办综合大学,专业相同、课程一致、手段相近、受众吻合,于是,彼此间的恶性竞争以及由此而来的多败俱伤就在所难免了。这,是成人教育传播应当永远避免的。

适应、适度与多样化———成人教育传播生存与进化的客观要求

成人教育传播的生态平衡与和谐,除了不同传播主体、传播行为的互补与和谐共生外,生态环境与传播量度的适切配合也是一个关键。所谓环境与传播量度的适切,主要是指成人教育传播必须与构成其生态环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口,以及教育传播资源等因素的水平和条件相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固然倡导信息传播应当适度超前于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系统的既有状态,发挥信息的引领和先导作用,但过分超前和滞后都是不适切的。正如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状态下,不能也无法大规模扩张受众规模和教育传播种群一样,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今天,成人教育传播如果不能覆盖所有在职从业和曾经在职从业的公民群体,不能使传播服务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严重的不适应,就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同时,在特定的社会里,经济文化对教育传播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相应的社会和经济水平只能接受相应水平和规模的传播。成人教育传播的特点是服务,服务的特点是与服务对象的适应与配合,因此,传播的目的、规模、层次、质效必须与政治的需要、经济的渴求、社会的呼唤、科技的水准、文化的建设相适应,这种适应与配合反映着传播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服务功能的充分实现还取决于一个必然的前提,那就是传播的多样化。包括传播主体、受众、信息和传播技术的充分多样化。“系统必须有优势种和拳头产品为主导,才会有发展的实力;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产品为基础,才能分散风险,增强稳定性。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合理匹配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原因很简单,因为生态环境进化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呼唤多样化而有效的传播提供全方位的、无空白点的服务。传播主体必须多样化,政府机构、民间组织、社会团体、企业集团、公民个人,只要有传播的愿望、技术和能力。遵守传播的基本规范,都可以参与其中;受众也必须多样化,具有学习愿望和学习需求的广大在职从业者和曾经在职从业的公民,都可以成为受众群体的一员,接受信息传播服务;关于传播媒体和通道,多样化既是必须也是必然,口语交流、文字沟通、科技明白纸发放、信息咨询、环境熏陶、远程信息输送、网络信息沟通,以及正规的学校传播等,有利于成人接受和学习的一切形式,都可以充分利用,充分发挥其教育传播的作用;至于传播的内容,从正规的高层次学历课程、各类高端岗位培训,到专业证书课程、岗位技能规范、扫盲识字、社会文化生活知识,等等,有关成人职业、生活的一切知识和信息,都应该兼容并包,以满足成人的多样化需求。多样化是生态稳定和生态进化的基本条件,成人教育传播也只有实现了从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通道、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并且实现了多样化状态下与生态环境诸因素的整体互动、适切配合与有机协调,才能在服务的基础上实现稳定的生态进化。

沉默中上升的螺旋———成人教育传播生态演化的应然模式

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追求的平衡不是静止与固定,而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和默默上升中的平衡,是在沉默中层次不断提升的螺旋状态。大自然的进化是如此,成人教育传播同样遵守这一模式。在具体的传播活动中,传播诸要素的互动、磨合,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传播生态实现暂时的、相对的平衡状态。平衡具体表现为:能量、物质、信息输入与输出的相对稳定;环境承载量与传播活动频次、密度的基本适应;各个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以及受众的协调配合;传播生态位通过有目的的分离、扩充、互补、优化而形成稳定状态;等等。但是,平衡和稳定只是暂时的,即使在平衡状态之下,仍然存在着进化和演替,只是这个时候的演化是内敛的,是默默的量变的过程,看似平衡的状态下隐含着能量的积聚,表现为均衡震动中的相对稳定。一旦外在的环境变更导致信息、物质、能量流发生了变化,或者传播活动本身发生了局部的突变,就会导致整个传播系统的质变与失衡,使积聚的能量得到突发性的释放,从而使整个系统尝试在更高的层次上建立新的平衡。客观上,新的平衡来自对旧的平衡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新的平衡意味着生态层次和传播效益的提升。具体表现为传播主体的合理化整合、传播媒介的更新、传播受众个性化需求的圆满实现,以及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传播效益的提高。这是一个进化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系统演替的目标在于功能的完善,而非结构或成分的增长;系统生产的目的在于对社会的服务功效,而非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从平衡到失衡,再到新的平衡,既是传播的发展过程,也是传播生态进化的必然之路。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传播生态的螺旋式进化实际上是一个稳步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既要防止和及时阻断非理性的突变和生态恶化,避免其影响传播的全局,又不能以阶段性的平衡、稳定为目标,阻碍进化和发展。我们所追求的应当是稳步的、可持续发展的、质效不断提升的进化过程。

上一篇:水利建设论文:生态水利建设的保障透析 下一篇:生态教育论文:大学生生态教育在文学教导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