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副鼻窦炎中医治疗之我见

时间:2022-10-02 06:05:05

慢性副鼻窦炎中医治疗之我见

[中图分类号]R27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720(2009)14-0653-01

副鼻窦包括上颌窦、额窦、蝶窦和筛窦,是五官科最常见的疾病,临床上以鼻塞、流涕、头痛、头昏、记忆力下降、嗅觉功能减退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后组鼻窦常伴有头顶和后颈部疼痛而无鼻塞、流涕。中医常常归属于感冒、鼻渊、头痛、偏头风、脑漏等多种疾病范畴。

1 病因病机

鼻之根在于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肺为娇脏,肺开窍于鼻,鼻为肺之门户,肺的疾病首先从鼻部表现出来,脾肺虚损,肺气不足,则肺宣发功能失调,而鼻为之病,故鼻病之本是肺气虚。肺居上焦且为娇脏,易受外邪,其风寒、风热之邪常常袭肺,鼻首当其冲,而受病。故鼻病其标为实。肺气虚于内,邪气阻于外,肺之清阳不升,清气不宣,浊气不降故鼻塞而流涕、不闻香臭;清阳不升,不能温煦于头而头昏头痛;清阳不升,不能上营于脑,而记忆力下降。临床根据外邪的不同分为风寒束肺、风热伤肺两型。

2 分型

2.1 风寒柬肺

2.1.1 病机:主因肺气不足、肺肾阳虚、外感风寒、风寒之邪束于外,肺之清阳不升、清气不宣、浊气不降故鼻塞不通,说话如在瓮中,恶寒发热而流清涕、不闻香臭,清阳不升,不能温煦于头而头昏头痛。或在前额、或在颠顶、或在后颈。

2.1.2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昏、头痛、鼻塞、流清涕反复发作,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2.1.3 治法:补肺通窍,疏散风寒。

2.1.4 方剂:荆防苍荑汤。

2.1.5 方解:以荆芥20g、防风20g为君,疏风散寒;黄芪15g、当归20g补肺益脑,辛荑20g、苍耳子15g善通鼻窍为臣;佐以升麻10g、白芷15g、细辛6g、薄荷15g祛寒升清醒脑,甘草6g调和诸药,共建补肺通窍、疏散风寒之功效。

2.1.6 随症加减:前额痛者重用白芷,加川芎;颠顶痛者加藁本;项背痛者加葛根、桂枝;流涕重者加半夏、陈皮、茯苓;鼻痒者加蝉蜕、僵蚕;偏头痛者加丹参、桃仁。

2.1.7 煎服方法:辛荑以布包煎,薄荷后下,每日1剂,热服。

2.2 风热伤肺

2.2.1 病机:主因肺气不足,而风热之邪趁机犯肺,肺受热伤而发热多汗,热邪雍阻则鼻塞流浊涕,甚至辛嗅脓涕或黄涕。热邪上蒸于头则头昏、头痛;热邪雍盛烁伤脉络出现衄血甚至牙龈肿痛,口干口渴。

2.2.2 临床表现:发热、多汗、口干、口渴、鼻塞流辛嗅脓涕或黄涕、头昏头痛、衄血、牙龈肿痛,舌干、苔薄黄、脉浮数。

2.2.3 治法:疏风散热,通窍醒脑。

2.2.4 方剂:银翘苍荑汤。

2.2.5 方解:方中银花20g、连翘20g疏风散热为君,风热一除,诸症自消;黄芪15g、当归20g益气补肺补脑;辛荑20g、苍耳子15g乃通窍之圣药为臣;佐以升麻10g、薄荷15g、20g升清醒脑;甘草6g调和诸药共达疏风散热、通窍醒脑之效。

2.2.6 随症加减:体虚甚者重用当归;热甚者加石膏、知母;头痛甚者加白芷、细辛、川芎;脓涕者加半夏、贝母;口干口渴者加天花粉。

2.2.7 煎服方法:辛荑用布包煎,先将诸药(除薄荷外)和在一起,以水淹没药为度,煎沸5min后滤出药液,再加水同前,共5次,最后一次加入薄荷。将5次所得煎液混合待冷后分3次服,每日1剂。

3 讨论

慢性副鼻窦炎是五官科最常见的痰病,发病率高,症状严重,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绝大多数西药由于有效成分很难到达副鼻窦而疗效差,手术治疗费用高、痛苦大、后遗症多、复发率高,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往往使人无所适从。笔者通过20年的临床实践,反复论证,采用纯中医治疗,疗效十分满意,往往一剂见效,复发后同样治疗疗效不减,疗效确切,且价格低廉,辨证简单,容易掌握,便于推广。

上一篇:针刺治疗乳腺增生80例等 下一篇:中药离子透入结合牵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4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