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时间:2022-10-02 03:17:48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就数学中的数和形的概念而言,它们就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人类认知不断发展的产物.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的广泛应用更加显示其独特的魅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的应用性、趣味性和谐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对数学本身进行再创造,必要时削弱数学本身的难度,将教学内容变通俗些,再与实际结合训练应用数学的意识,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观察中讲理论,从生活中引入概念,增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兴趣.

例如,生活中的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海拔高度,这些具有想反意义的量,可以成为我们引入正数和负数的实际背景;计算银行的存款利息等,可以作为我们引入方程的模型的实际背景.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2.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的价值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经常被数学内容的严密、抽象性掩盖,导致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淡薄、应用能力不强.在分析教材时,教师要挖掘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及相关学科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有些看起来无法直接联系的知识,其实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学习了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对称图形的知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帮助父母测算装修住房平铺地砖的费用,通过让学生测量、计算房间的面积,了解市场上地板的种类,探索地砖的镶嵌问题等,使学生了解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切实了解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3.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习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解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再联系农业科技、生产建设、商品流通等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把本城区的地图放入课堂,让学生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城区有关部门的坐标,再根据有关部门的坐标确定其位置,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二、挖掘教材的兴趣点,让学生感悟数学的趣味性和奇

异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设计或者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颖有趣而又富于思考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

例如,在讲“圆的有关性质”前,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电脑分别模拟安装有三角形、正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的汽车行驶状态,让学生思考其中的道路,从而获得圆的定义和性质.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展示数学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的和谐美、奇异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数学学科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几何引言时,课后一些美丽的图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成动画,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图案的画法,并且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六角雪花图案绕中心旋转,速度由慢到快时,可产生各种各样效果奇特的图案;风车图案的每一叶片,可以缩成一条直线,当叶片为伸展或者收缩状态时,可以旋转成其他图案;紫荆花图案由鼠标拖动或者旋转控制,可以演示开花的结果的形态过程;等等.这样,在美的熏陶中,学生会感到几何图形变换的无穷魅力,妙不可言,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从而对几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实习作业,开展探究性活动,学以致用

数学并非仅仅是一堆的知识,它更是一门活生生的学科,应把数学作为一种过程.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概念与过程的相互作用,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讲“三角函数”时,让学生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旗杆的高度等问题中,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的、与他们实际能力相适宜的问题时,他们便会发现需要数学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抓住学习要点.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研究方法,应用网络作为学生阅读或者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的工具,学会大量信息的收集,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渗透应用意识,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突出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上一篇: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下一篇: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