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问题设计探讨

时间:2022-10-01 11:29:57

生物课堂问题设计探讨

[摘要]在生物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把握问题的难度、角度、跨度、坡度、广度和精度,可有效落实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作为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课堂问题,以增强生物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关键词]生物教学 问题设计 度

学习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节好课,总离不开教师恰如其分的提问。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生物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课堂问题。

有经验的教师,其课堂教学往往跌宕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人情入境,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设计的课堂问题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恰如其分的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把握好课堂节奏和方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生物课堂问题的设计谈谈几点体会。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应注意问题设置的科学性、表述的准确性及呈现时机选择的合理性,切忌问题设置的随意性、表述的模糊性。所提的问题应掌握好分寸,尤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度”。

一、问题设计把握“难度”

问题的难易要适当。赞可夫认为:“教师提出问题,课堂内二三秒内就有多数学生举手回答是不值得称道的。”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如问学生“是吗”“对吗”“对不对”“好不好”等,学生齐答了事,根本没有动脑筋,这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而提问的难度太大,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冷场局面。过易过难都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例如,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这一课时,在得出“自由组合F2的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9种、性状表现为4种,数量之比为9:3:3:1”的结论后,抛出问题:什么时候可以得出9:6:1、9:7、9:3:4、9:4:3、1:4:6:4:1、15:1等?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出不同条件的问题。在掌握旧知识的前提下,大部分中等生或优秀生都能根据教师的要求设出不同的问题情境。难度适当的题目,学生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是可以解决的。这样既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问题设计转换“角度”

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切入点,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在教学中,教师要下一番功夫并仔细琢磨推敲,从而设计出角度新颖、引人入胜的变式问题。如“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发生渗透吸水?”这类问题,学生不易回答且易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若换个角度提问:“为什么我们买回去的青菜容易萎蔫?萎蔫后要让它恢复,应该怎样做?”这样发问,学生感到新鲜,就会激起思维的波澜,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巩固与深化。

三、问题设计加大“跨度”

从纵向上看,问题的设置要具备一定的难度,而从横向上看,问题的设置则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教学目标,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和内在联系。这样,提出的问题才会既具有一定的“点”上的信息量(难度),又具有一定的“面”上的信息量(跨度)。如果问题的跨度太小,则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之,如果问题的跨度太大,由于学生不可能立即想起相关知识而难以作答,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来说,在新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要小。如在讲“细胞器”时,重点应讲清楚每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而在复习课时,则可以加大问题的跨度。如关于细胞器的复习,可以提问: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是什么?能合成有机物的细胞器是什么?与蛋白质的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此时教师引而待发,学生疑问重重,求知欲倍增。

四、问题设计力求“坡度”和“广度”

问题的设置应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步步深入,层层推进。问题的设置还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位学生,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此,在设置问题时在考虑难度和跨度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所设置的问题应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可以回答,以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为了讲清楚孟德尔对分离定律的解释,可以设置一系列有一定坡度的问题:(1)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遗传因子)(2)遗传因子有什么特点?(3)遗传因子有哪些?与性状有什么关系?怎么表示?(4)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怎样存在的?(5)F1中遗传因子是怎样的?(6)大家怎么推断出F1都表现出高茎的?(7)你能说说遗传因子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的原因吗?这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全面掌握分离定律的核心内容,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对分离定律的理解与掌握。

又如,在讲清楚光合作用的过程后,教师应给学生设计问题,并增加问题的坡度和广度,从而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教师可先写出反应式:CO2+H2O-(CH2O)+O2,然后提问:在这个反应式中还缺什么?学生都会回答:“光照和叶绿体。”师:“哪些条件的改变会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CO2浓度、温度、光照强度、水、无机盐……此时,可趁势抛出更具广度的问题,如光合作用速率随CO2浓度的改变而改变的曲线、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的曲线、随光照强度改变而改变的曲线各是怎么样的?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调节问题的坡度和广度,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五、问题设计注意“精度”

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提问要问在“点子”上,不能只停留于问题表面或是围绕表面打转,不触及核心内容。不恰当的问题,无论广度、跨度多大,难度多么适当,都会把学生引入“云里雾里”,从而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需要教师特别注意问题的精度。对此,教师仔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细致考虑设问的难度、数量、时间等,为学生设计出极具“精度”的问题,从而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设计出具有适当难度、跨度、坡度、广度和精度的问题。除此之外,教师应当注意转变观念,使学生敢问;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启发引导,让学生会问;开放教学评价,使学生善问。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增加知识的积累;不断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加强教学反思,把在教学中的得失记录下来,并及时修改、充实和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综上可知,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本质就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就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教学。因而,教师的备课要紧扣学生求知心理,结合教材,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材;同时教师要依据课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上一篇:富士施乐在华的整合资源循环 下一篇: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