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中数学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

时间:2022-10-01 08:56:13

高效课堂中数学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不发生于单纯的吸收。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能力,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积极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因此,数学教学不仅应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而且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强烈需求,要想方设法地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往的过程。由于中国教育几千年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师道尊严”的思想根深蒂固,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交往,学生对教师只有服从,教师所传授的一切,学生必须接受。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听讲状态,被动地在教师设置的教学模式中转圈,而教师则处于主宰的地位。在这种缺乏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师的教学缺乏主动性,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减弱,主体意识的丧失。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一旦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互相促进,就会使学生乐学、愿学。

因此,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主动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有适当的宽容态度,并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或发现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以及成功的自豪感,这样学生的情绪会不断提高,主体意识会不断增强。

2.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动参与

推动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意识和愿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最近发展区原理,设置问题情景,使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差距,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

在设置问题情景时,要注意“度”的问题。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无法形成认识上的冲突,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如果设置的问题难度大大,就会使学生产生退缩心理,失去参与的热情和信心。因此,要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情景,设置的问题应既是学生可接受的,也应具有一定的障碍性、探究性,这样可激发学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排除障碍。如在学习球体体积公式时,如果直接提出问题V球=?,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会有较大的困难,但如果教师先出示一个半球及底面半径与高都等于球半径的圆锥与圆柱,让学生观察三个几何体,引导学主进行猜想,并且用细沙实证猜想,再通过细沙实验的启示引导学主证明猜想,那么问题就会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得以解决。

3.培养学生的数学评价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接受评价和进行评价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创设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问题,利用错误辨析等方式,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如在讲直线方程截距式时,学生往往会忽视条件a≠≯且b≠0,在练习“已知一直线在x,y轴上的截距相等,且过(2,5)点,求其方程”中,学生根据截距式,求出方程为x+y-7=0,而且一时之间,学生还不会发现问题所在,这时教师可通过直线方程的斜截式求得方程为:x+y-7=0或5x-2y=0。由此产生矛盾: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得出两种答案,问题出在哪里?引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拨开迷雾,走出认识与理解的误区,准确地掌握概念和公式。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判断、作业进行反思、评价,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每堂课后的数学作业,通常都是用这样方式进行的:学生做――教师批改――第二次课上教师对错误进行评析,并给出正确方法教师常常发现,解答过的题型,还会出现类似的错误,产生这种情况,固然与遗忘规律有关,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过多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没有给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教学并不是把老师所讲的东西拿过来就可以了,而是要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对学生的课外作业可采用这样方式进行:学生做――教师批改(在错误地方划线)――学生自我评价(找出错误原因,并修正错误)――教师再批改――典型错误评析实践表明,这种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的方式,不仅促进了知识的掌握,而且也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实施分层教学,激励学生实现目标

在处于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数学教学要做到面向全体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是由于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数学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学习动机等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面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进行教学,则不利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发展;反之,则不利学习较差的学生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既注意到开发优等生的潜能,使其能在“最近发展区”内充分发展,又兼顾到差生,避免总给他们以失败的体验、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我们认为分层教学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它能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使他们学有所向,学有所成。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学生数学基础存在较大差异情况下,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能发挥其最大潜能,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具体做法是:①教师根据制定的分层教学目标,采用精讲方式,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展开思维,在这段时间内,教师对差生进行适当辅导;②课堂提问时,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层面的学生,使差生有成功的喜悦,优生有思维发展的空间;③在课外布置有弹性的数学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如基本题是全体学生必做的,而提高题则采用学生选做的方式,提高题也采用有层次的方式,鼓励学生从中选择他们认为需要做和想要做的习题来做;④在数学单元测试中设置120分的卷面,其中100分是巩固题,基本题及一些简单提高题,另20分作为综合题,用以测试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是作为较高层次的要求,实践表明:实施分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主的主体性,能激励学生实现各自的目标。

上一篇:《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下一篇:美术鉴赏课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