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综述

时间:2022-10-01 07:55:54

研究性学习综述

摘 要: 随着研究性课程的开设,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认识并开展研究性教育,对于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现实的作用。本文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评价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原则及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条件 评价 动机

一、研究性学习兴起的思想背景及时间

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并非空穴来风,虽然在我国一直是个“流浪汉”,但自18世纪以来,研究性学习在国外至少被大规模地倡导过三次。

第一次发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斐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等人。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直接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其目的是把人的精神从中世纪的蒙昧、迷信、盲从中解放出来,让理性的光辉照亮人的心灵。

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杜威、克伯屈等进步主义者及康茨、拉格等改造主义者。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主要是应工业化时代和社会民主化的需求,并且受实验科学的影响,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人。

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欧诸国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主要倡导者为美国的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他们在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合理性,推动了课程改革运动——“学科结构运动”。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主要是适应“冷战”时期科技、军事与空间竞争的需要,目的是培养“智力的卓越性”,造就智力超群的社会“精英”。中国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众说纷纭,各不相同,但总结起来有两大类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将研究性学习看成一种学习方式,如张肇峰认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就是研究性学习,这是一种广义上的概念;第二种观点则是将研究性学习做了广义与狭义上的区分,认为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和理念,而狭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则指一类课程,比如霍益萍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通过收集、处理、分析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尽管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存在分歧,但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是与研究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积极运用调查、访问、实验、测量等手段进行学习,要求学生有极大的学习自主性与热情。

2.强调应用知识与解决问题。传统学习强调知识的获得,忽略知识的运用。研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系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强调实践与创新。

3.强调直接经验与回归生活。研究性学习关注生活中、现实中的问题,学习者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知识,到实践中检验答案,所有学习过程都紧贴生活,这与传统间接经验的学习形成互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1.内在动机。研究性学习是自觉、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以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在学习动机为前提。研究性学习本身是一个充满了挑战的高难度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与努力才能完成。只有当学习者拥有强大的内在动机,才能激发并保持持久、坚定、不怕困难与失败的学习行为,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2.元认知。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包括元认知过程。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探索自然世界与生活世界从而获得知识、建构意义。进行资料搜集、调查、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交流、讨论、计划、执行、修正等一系列活动。从认知层面来看,这包括了一系列复杂的认知过程:注意、记忆、思维、创造、反思、监控、调节、评价,等等。

3.批判思维。批判思维具有分析性、策略性、独立性、正确性、全面性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

4.创新。研究性学习提倡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要求学习者突破定势思维,它的本质是让学生在“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情境中,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这种种对已有知识的新的认识或重新组合的过程其实就是创新。

5.实用智力。实用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改变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研究性学习不但要求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而且要求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合作学习、开放学习,学习者要进行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要与社会打交道,要充分整合环境资源。因此,学习者的实用智力是必不可少的。

6.意志控制。意志是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不同于传统学习方式,它其实更像科学研究的过程。在一个项目或主题的学习中,通常学习是很枯燥和艰辛的,会遇到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而拥有坚强意志力的学习者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执行学习计划,达成原定目标。

四、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其明显的自主实践性。所谓实践性是指研究性教学活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做”、“考察”、“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2.自主性。在研究性学习中注意给予个体充足的自由空间。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个体主动进行的,学习步骤大都由个人安排,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充分给予个体安排学习活动的自由。

3.生成性。课程具有计划性的一面,但它的本质却是生成性的。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随着学术研究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问题往往不断生成。

4.过程性。研究性学习不但注重学习结果,而且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个体得到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更多地参与步骤安排。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的培养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标只有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

5.开放性。打破传统的封闭性学习状态,把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开放、主动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研究性学习在其内容、过程安排和得出结论中都享有充足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并不把内容固定在单一的学科内容中,而是放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知识范围内。

6.互动性。研究性过程中非常强调互动,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社会上其他人之间的互动。并且互动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有口头表达的、书面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互动是一种交流、碰撞的过程,常常是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

7.整体性。研究性学习必须立足于每个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即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而个体的整体性并不是不同学科汇杂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世界和自我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课题主题的选择范围应该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应体现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和道德的内在整合。

8.探究性。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研究性学习正好适应个体发展需要和认识规律。这种探究性表现在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取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等方式,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这种探究只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过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五、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领域涉及学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开放性。研究性学校的内容既可以由教师提供范围,又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可以是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各种现象的探究思考;可以着重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对某些综合性问题开展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

2.生成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从课程构建角度来说,具有生成性特点。与传统课程构建的方式和过程有很大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不是由专家学者预先设计及组织安排的,而是一个自我生成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学习者与学习对象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并完成的。

3.非线性。开放性、生成性的学习内容决定了研究性学习非线性结构。与一般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不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经验本位的课程,而不是知识本位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由学生个人经验的过程构成的,而不是由某些科学概念、规则、范畴构成的。它强调通过学习者的亲身体验逐渐积累直接经验。由于经验形成的复杂性,它不像学科知识那样有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无法通过演绎推理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因而其构成及序列是难以确定和排列的。

参考文献:

[1]庞维国.研究性学习:教育心理观.课程·教材·教法,2003(3).

[2]李静.试论当前研究性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

[3]魏青云.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滨州师专学报,2004.

[4]郑流爱,吕准能.关于研究性学习几个问题的思考[J].历史教学,2003.

[5]杨明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2.

[6]高飞,秦赟.关于研究性学习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7]廖大海.略论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三个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0.

[8]邹商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学科教学知识(PCK)的研究综述 下一篇:基于《考试说明》的备考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