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档案众包”项目及启示

时间:2022-10-01 11:38:54

国外“档案众包”项目及启示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已超越计算机的连接而成为思维的连接。当人类的思维连在一起的时候,人类思维能力的互补、启发、创造所汇聚的价值将是空前的。本文探讨的国外“档案众包”就是利用互联网将群体连接起来,它以发挥群体智慧的特色与优势在档案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为档案事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蓝海。

1.“众包”概念及研究现状

“众包”一词,是近十年来出现的新词。笔者在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编制的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中,以标题=crowdsourcing为检索式进行检索,得到523条题录数据,并以此为数据源,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分别得到文献的author(作者)(图1)和country(国家)(图2)的知识图谱。

从图1中可以看出自2006年至今,图中各个作者节点之间出现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表明在这个时间段内,全球范围内涌现了众多研究“众包”的学者,如南加州大学的Daren C.Brabham,卡内基梅隆大学的Aniket Kittur,威斯康星大学的AnHai Doan等。其中,美国《连线》杂志著名资深编辑、“众包之父”――杰夫・豪(Jeff HOWE)的研究成果在该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众包”(Crowdsource)一词最早就是出现在杰夫・豪2006年的文章《众包的崛起》中。……据图2可看出“众包”问题的研究力量分布情况,图中最大的圈代表美国,表明美国在众包领域的研究力量最强,其次是中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学者在该领域的贡献。与此同时,利用软件对题录数据进行类别分析发现,出现“众包”频次较高的依次是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文献信息,可见,上述学科在近阶段对“众包”问题的关注度较高。

可见“众包”的研究及实践是近10年才逐渐走进学者及行业工作者的视野。因此,关于“众包”的概念,目前为止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界对“众包”这一事物的本质特性的认识尚不清晰。“众包之父”杰夫・豪认为,“众包”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开放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杰夫・豪的观点得到了学界较为一致的认可。这一概念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含义:第一,“众包”是一种在线参与的网络活动;第二,“众包”的先决条件是开放格式和大规模潜在的劳动力网络;第三,“众包”是一种组织劳动力的全新方式。

2.“档案众包”的含义

将“众包”概念置于档案行业的具体实践是国外档案界最先发起的。根据国外案例,“档案众包”是指档案部门通过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为某项需大众力量完成的档案业务而组织合适的大规模志愿者群体加入,承担不同难度和模块的任务,贡献个人的智慧与资源,同时获得成就感、社会参与感及个人技能的提升,并可获得档案部门的奖励,从而达到档案部门与参与者互利共赢的一项活动。从众包项目的运作流程来看,“档案众包”模型可以用图3来表示:

模型显示,从项目发起到完成是一个动态的、多主体过程。首先,“档案众包”项目的发起者(一般由档案部门主导)就某一档案业务,通过专门的众包公司建立相应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以公开征集的方式向参与者寻求帮助;然后,参与者基于满足个人兴趣爱好、获得成就感等动机,通过整合自己的知识、技能以及其他各种资源,将具有潜在使用价值的解决方案提供给发起者,这其中,参与者提供的解决方案对于发起者的使用价值取决于该项目的质量控制流程;最后,发起者将“档案众包”项目的成果整合后向档案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在此过程中,档案用户既是众包成果的利用者,也有可能成为项目的参与者,档案部门通过运行“众包”项目,既汇集了群体智慧完成了档案部门的某些业务,又丰富了档案服务途径,提升了公众的档案意识。当然,此模型只是将具体实践简单抽象所得,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众包”项目内容的差异性,涉及到的主体更具广泛性和不确定性,项目运作更具复杂性和灵活性。

3.国外“档案众包”项目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正在探索使用“众包”模式的潜在可能性并逐步实施。在档案领域,荷兰的 “保存肖像”项目与“众人参与”项目、苏格兰的“档案转录”项目和“战地日记”项目、美国的“公民档案工作者”项目最具代表性。

3.1荷兰:“保存肖像”项目和“众人参与”项目

“保存肖像”项目由阿姆斯特丹城市档案馆发起,与Picturae公司合作,在2013年4月4日正式上线,招募大众志愿者识别与描述默克尔・巴赫摄影集中的人物肖像。同时,该项目还与相应的众筹项目结合,鼓励公众为保护作品而做出力所能及的捐赠,或者通过付费下载作品的数字化版本等方式支持该项目。项目参与者首先需在项目网站(http://redeenportret.nl/)上注册账号,或者直接通过Facebook、Google、Twitter等社交网站账号登录,然后可以进行相应的任务操作。根据项目网站的数据,该项目总共有38463个任务,目前,已经有8953个完成编辑。

“众人参与”项目也是阿姆斯特丹城市档案馆与Picturae公司合作的,该项目开始的更早,规模更大,主要是通过网站平台鼓励大众为数字化档案著录与建立索引。公众首先通过邮箱注册账户登录项目网站(https://velehanden.nl/),或者通过第三方社交平台(如Google、Yahoo、Facebook、Twitter等)登录。网站提供相应的任务操作教程,并实时显示每个“众包”专题的任务进度,附上简介,链接到每个专题的网站,鼓励人们加入到“档案众包”任务中。项目参与者完成任务后可以获得积分,积分最后可兑换中意的档案复制品。根据网站的数据,自2011年6月6日第一个项目开始至今,已经有6个项目全部完成,共有3263位网民参与。现在,有18个项目正在进行中,已吸引了7381位网民的参与,涉及荷兰海尔德兰省出生证明档案、阿姆斯特丹纪念碑档案等各种类型档案的在线收集、著录、建立索引等工作。

3.2英国:苏格兰“档案转录”项目和“战地日记”项目

苏格兰“档案转录”项目由苏格兰皇家历史与古迹协会、苏格兰国家文件署、苏格兰国家图书馆共同启动,并得到了苏格兰政府和爱丁堡大学地质学院的大力支持。该项目旨在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到项目网站上档案信息资源的转录工作中。这些档案信息资源主要是苏格兰历史档案中的图像档案,包含了许多与苏格兰、苏格兰人民有关的手写信息,需要利用大众的力量发掘出其中的名人名地,从而通过众人力量极大的改善Scotlandsplaces门户网站作为在线地图的检索功能。参与这个项目的志愿者,通过网站(http://www.scotlandsplaces.gov.uk/)注册,加入某一个小组,经过培训,然后就可以根据任务要求开始转录工作了。同时,网站上有该项目的论坛与博客,为参与者搭建信息沟通交流的平台。在该项目中,参与者可免费浏览、下载和拷贝原来需要付费的档案图片。在项目网站上可以看到,目前有15个专题正在进行,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将每个专题划分为初级到中级、中级、中级到高级等级别,并标注专题的完成情况。根据网站的统计数据,至今,共有3631个志愿者参与到“档案转录”项目,分为24个小组,在总共181776页档案文件中,志愿者已经参与到119517页中,完成了112100页。

“战地日记”项目是2014年初由英国国家档案馆发起,并与帝国战争博物馆和世界众包行业领袖Zooniverse公司合作,以保证项目的专业水准和技术保障。英国国家档案馆在2011年就开始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量的战地日记数字化。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纪念,档案馆将这些已数字化的战地日记分批放到网站,供大众检索、下载。与此同时,该项目通过网站平台(http:/// )上线,开展众包任务,希望通过大众的力量为战地日记中涉及到的人物、地点、事件贴标签,再溯100年前在一战前线发生的真实故事,通过官方与民众的力量铭记一战中每一个生命的故事。该项目覆盖了150万页的战地日记,对参与众包的人员没有特殊的要求,只是提供一个10分钟的培训短片,告诉项目参与者如何按步骤完成贴标签的任务。

3.3美国:“公民档案工作者”项目

“公民档案工作者”项目由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于2011年12月23日启动,并通过其官网宣传与开展该项目。项目主要有5个专题的众包工作,包括为NARA保存的文件贴标签以便优化档案文件检索体验、转录历史档案以改善其利用、转录北极航海日志中的气象档案以帮助科学家探索过去的环境状况、上传与共享NARA图像档案、分享个人关于国家历史的知识。公众在参与该项目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相关在线检索系统、转录工具以及网页交互界面。现在在NARA网站的检索,就可以根据公民档案工作者贡献的“标签”进行检索。2012年,美国“公民档案工作者”项目被评为年度美国政府最佳创新实践奖,以鼓励这种使用众包项目改变政府机构与公众关系的方式。

4.国外“档案众包”项目的特点及启示

4.1“档案众包“的关键――开放、共享与协作

从国外“档案众包”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开放、共享与协作的理念与实践已深入到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首先,开放的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众包”的基础。如英国“战地日记”项目的基础是大量开放的数字化战地日记档案;美国更是以90%以上的档案对公众全方位开放而著称,美国五个专题的众包工作均建立在档案信息资源全方位开放的基础上;其次,共享的档案信息平台是“档案众包”的桥梁。英国的“档案转录”项目就是在苏格兰皇家历史与古迹协会、苏格兰国家文件署、苏格兰国家图书馆的信息共享平台上建立起来的;再次,协作的档案工作方式是“档案众包”的保障。从专业化角度而言,档案部门并不是运行“众包”这种商业模式的好手,需要与相关公司合作才能保证“档案众包”项目拥有强大的技术支撑,荷兰的Picturae公司与英国的Zooniverse公司是专门从事“众包”的著名公司,通过与这些公司的合作,荷兰的“众人参与”项目与英国的“战地日记”项目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外,英国的“档案转录”项目还与苏格兰皇家历史与古迹协会、苏格兰国家文件署、苏格兰国家图书馆等多家机构合作,从而提高了项目的规模与影响力。

4.2把“档案难题”交给互联网时代的大众智慧

《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参与生产的人就是最关心生产的人,他们最理解自己的需求。”在档案信息服务链条的末端是档案用户,他们最清楚自己需要何种服务。如今,档案工作者们正在努力探究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努力了解档案用户的需求,以便更好的提供服务,或许在“互联网+”时代,把这个难题“扔”一部分给档案用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国外“档案众包”的成功案例说明,让大众自发地投入到档案工作中去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并根据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按自己的兴趣对已有的档案信息进行加工、充实,“这些”大众在使用档案部门提供的档案信息服务的同时,分享了丰富的档案资源,并完成了档案众包项目,与此同时,这些项目对于“那些”大众而言,又意味着一次升级与优化的档案信息服务,所有这一切对于公众来说应该是一件非常乐意参与的事情。有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公众首选通过网络利用和了解档案,这说明,我国的档案利用者中存在众多潜在用户等待开发;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如果能够有效开发,那么,能为“档案众包”项目带来的智慧将是不可估量的。

4.3让档案用户成为“档案工作者”

通过“档案众包”的在线平台,让档案用户成为“档案工作者”,这是国外“档案众包”带给我们的全新概念。这一概念从人力资源边界到信息资源边界,再到档案工作理念都给传统的档案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并且通过国外的众多实践已经证明,将“众包”这种商业模式灵活运用于档案工作中就可以实现这种突破传统的转换。就我国而言,虽然这一理念尚未融入我国档案工作中,但是,笔者认为,理念的引入与理论研究的先行是必要的,对于档案工作领域而言,“档案众包”的开展就是站在一个通向未来世界的转折点上。

4.4中国“档案众包”在路上

“档案众包”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并得到积极响应该是有其必然性的。首先是发达国家庞大的档案用户群体;其次是丰富的档案内容及数据库;再次是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撑;最后是充足的资金与灵活的市场运作模式。与之相比,我国确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与“档案众包”无缘。国外档案界较长时间的实践已经摸索出一些成功经验,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技术平台,充分借鉴和利用这些成果,可以助推我国“档案众包”的诞生与发展。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将“档案众包”与本土实践紧密结合,在充分的理论研究与调研后再试点推行,以使“众包”这种群体智慧挖掘方式惠及我国的档案工作。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普通公众档案馆利用行为研究》(项目编号:13BTQ06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上一篇:从地名传递的文化信息中品读张家口 下一篇:为“彝海结盟”红色品牌增添正能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