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成长路径研究

时间:2022-09-30 11:57:01

我国民营企业成长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0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3-0000-01

摘要: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何赢得可持续发展始终是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和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本文从民营企业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管理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路径与方向。

关键词:民营企业;成长路径;发展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将从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出发,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探索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路径。

一、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演进

改革开放 3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其市场地位、组织形式、企业管理形式等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民营经济市场地位的变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民营经济三十年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民营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力量。在这一阶段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从1978年至1992年,民营企业数量达到14万多户。第二个阶段是1992年至2002年,民营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个阶段是2002年至今,各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全哲洙,2008)。

2.中国民营企业组织形式的演进

民营企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身份”和“组织形式”出现,对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整体上,民营企业“身份”的变迁经历了从早期的“个体大户”开始,到戴“红帽子”的企业,再到“法律认可”的私营企业,再到“公司制”企业,如今公司制组织形式逐步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黄速建,2008)。

3.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模式演进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以及国企逐步退出许多消费品和服务行业的过程中,许多民营企业家以较少的原始资本进行创业,并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原始积累,并开始快速成长,其成长模式主要经历了以下几种模式:“协调型”成长、“错位型”成长、“维持型”成长(郭志文,2003)。

二、中国民营企业的先天不足

中国民营企业在过去30年中发展迅速,但绝大多数都是单要素成长,谈不上持续成长,导致中国民营企业寿命普遍较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民营企业成长和发展存在先天性不足。

1.民营企业诞生时的基因缺憾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出现民营经济,国有经济仍然是社会的主导力量,国有企业地位显赫,外资企业是由外国企业和个人建立的,在我国享受着超国民待遇,惟独民营企业地位比较尴尬。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许多民营企业不得不想方设法谋求一个“红顶子”、“红帽子”,明确身份。此外,民营企业的创始人多数属于边缘人物,国有企业的“落后分子”,国家机关中的“无所事事者”,他们绝大部分文化层度较低,素质低下。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企业正是在缺乏资金,技术落后,管理能力低下的情况下诞生的,在市场的夹缝中求发展,在诞生之初就存在显著的基因缺憾。

2.民营企业明确的法律保护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私营部门的地位从公有制的补充升格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问题,除宪法外,相关的具体法规至今仍没有规范。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和《反垄断法》,前者名义上把国有、集体和民间资本放在同等保护的地位,后者则把政府圈定的行业及企业置于反垄断法的规范之外。在实际操作层面,仍然存在大量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和制度障碍,面临着政府自由裁量的威胁(冯兴元,2008)。

3.产权关系不明晰

具体来说,民营企业明晰产权关系问题主要体现在:(1)民营企业外部产权虽然明晰,但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的内部产权关系不明晰。(2)由于历史原因,部分企业由于借助国有、集体企业以减少发展成本,但却使之留下了产权不清的隐患。(3)产权保护制度缺乏配套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与其相适应的保护民营企业财产的具体产权制度安排和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刘远翔,2006)。

三、中国民营企业的后天失调

从民营企业的发展现实来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制约,中国民营企业还面临着许多后天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

1.民营企业战略管理层面的问题

民营企业采取家长式管理模式,凡事一个人说了算,缺乏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有效监控、反馈和制约,这在提高决策效率的同时,也使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另外,由于企业的命运同创业者的个人命运紧密相连,企业领导人的战略眼光直接决定了企业发展战略的科学性。而且,这种始于机会、基于资源的自发性战略规划是很多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战略路径,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民营企业或多或少地失去了灵活性。

2.经营管理制度缺失

首先,在经营层面,民营企业普遍存在重人治,轻制度的问题。造成企业内部既有正式组织结构体系,又有以家族成员为中心的个人利益“中心”,彼此之间很难协调。其次,由于血缘关系的存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管理规则常常失效,甚至管理过程需要以血缘关系为指导,用亲人而不用能人,因人设岗而不是因事设岗,造成管理过程的急功近利。第三、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创业者缺乏管理能力的问题就逐步凸现出来,重视经验、漠视风险、盲目自信等等。

3.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中国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是与生自来的,我国民营企业中,90%以上都是家族企业,导致民营企业选才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是血缘、姻缘或者地缘等关系因素,造成民营企业人才选择的视野非常狭窄,不能按照理性的原则,择优录用。第二、长期的家长制管理,使领导者变得自负,总觉得自己比他人有能力,这恰恰排斥了优秀人才的加盟。第三、基于家族关系建立起来的内部信任,容易使家族成员不自觉的对企业中的“外人”产生戒备、抵触甚至是打压心理和行为。第四、员工的工作激情不高。

四、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路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面临的许多的困难。民营企业如何才能保持快速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认为,中国民营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成长路径:

1.股权结构社会化

我国民营企业要从自身实际和特点出发,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造、并购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途径,加快形成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提高运营效率的前提就是产权明晰,包括明确企业的所有权、转让权、经营权、不受干预的收益享受权等。产权制度创新,可改变民营企业资本产权结构封闭单一的状况,引入与企业规模发展相适应的外部资本或核心管理层个人资本,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股权多元化可以通过:增加个人股权――通过经营者股权、科技人员股权、员工股等方式吸收家族外来股权;吸收外部法人股权,包括战略投资者和社会投资者,如:引进国内外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法人股权。

2.经营管理制度化

华人社会的信任可以分为三层:家族信任、泛家族信任、制度信任(储小平,2004)。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必须在逐步实现股权社会化的基础上,扩大信任范围,稳步推进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化。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1)可以逐步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2)解决法人治理结构问题。通过扩大信任范围,增强制度信任,提高资本融合度,可以有效促进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3)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逐步实现专业化管理,扩大信任范围,以制度、理性逐步淡化原有的以感性、亲缘为基础的管理。通过制度化管理,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与控制。

3.决策行为科学化

对于民营企业科学决策,首先要提高企业家自身素质。民营企业家要减少、避免重大经营决策失误,将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如:机会把握能力、分析能力、管理知识等等。要建立健全决策制度保障机制。民营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让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团队发挥各自的职能,建立公司内部科学、透明的议事及决策流程。

4.信誉塑造常态化

民营企业正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信誉严重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民营企业融资难、招人难等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我国许多地方,民营企业信誉缺失主要表现在:多头开户、账表不实、企业造假、相互拖欠货款等方面。解决信誉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解决立法上的问题,提供信用法律保障,同时规范县、乡镇两级政府行为,确保信用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要在内部加强信用管理,强化信用主体的守信倾向,尤其是在日常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信用意识,逐步将守信凝练成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

5.企业文化培育内核化

随着民营企业的成长,不同阶段的现实要求不同的企业文化,这也是企业生命周期的客观要求。一般来说,民营企业文化发展通常经过四个阶段:自然文化阶段,企业家(家族)文化主导阶段,制度文化阶段,企业文化体系运作阶段(柳罗,2005)。但是,企业文化本身不是随着企业发展自发演进的,需要企业积极设计、培育发展企业的文化内核,有意识的引导企业文化向更高阶段迈进。在企业文化演进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应注意:确定企业文化在哪个阶段,适时提炼核心文化理念;做好宣传,赢得员工认同;企业文化本身要具有动态性、开放性,能够随着企业的成长不断演进。

参考文献:

[1]冯兴元 夏业良 等著,中国企业资本自由度研究[M],华夏出版社,2008-08-01。

[2]刘畅,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当代工人,2008年2月,PP:122-123。

[3]刘远翔,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动力及其约束因素[J],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05月22。

[4]郭志文,民营企业组织成长与制度演进的协调性[J],《经济管理》,2003年第7期,PP:61-64。

[5]全哲洙,民营企业: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N],北京周报 2008年第33期 8月14日。

[6]黄速建,王钦,贺俊,制度约束、需求驱动和适应性选择――中国民营企业治理演进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6月,5-17。

[7]储小平,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PP:158。

[8]柳罗,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亟待解困[J],《企业文化与管理》,2005/08,18-20。

作者简介]:王威(1977- ),女,河南滑县人,管理学硕士,现任黄河科技学院教师。

上一篇:净化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的对策研究 下一篇: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经济是机遇还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