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社会“善治”的根基

时间:2022-09-30 08:56:43

夯实社会“善治”的根基

社区善治,天下安顺。近年来,南京市在和谐社区创建中,围绕社区善治目标,坚持以理念创新带动体制创新,党建创新引领管理创新,利益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还权于民、还政于民、还利于民,资源向下、民心向上、民主向前,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南京特点的社区善治新路子。全市城区和农村和谐社区创建达标率分别超过90%、70%,城区5个区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2011年获《望・东方周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该市社区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受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治理转型――探索善治“新政”

从思想认识上凝聚。针对传统行政体制下各级习惯把社区作为政府附属,把社区管理理解为社区管控,把部门进社区当做任务派社区;基层自治组织也习惯依附于政府的指挥,多数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主动性不够等弊端,市委市政府从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把社区“善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政府行政观念重铸和群众自治理念再造切入,着力破除“三大障碍”,形成“三大共识”:一是破除管理就是管控的思想障碍,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形成不仅要加强社区管理、更要提高执政能力的共识。二是破除基层政府习惯行政包揽、自治组织习惯“行政依赖”的行动障碍,形成不仅要推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而且要加快社会治理转型的共识。三是破除单向线性治理向多元互动治理转变的实践障碍,在推进多元治理、公开透明、民主自治、廉洁高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方面形成共识。

从组织架构上破题。为解决长期存在的体制乏力、机制缺失、制度阻碍等突出问题,全市从创新组织架构入手,着力构建既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的社区管理体系。在全国较早设立市委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各区县也设立相应机构,明确职责,充实力量,把社会建设纳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从领导体制上解决了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等难题。在推广建邺区“一委一居一站”(社区党委、居委会、管理服务站)社区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社区维稳工作实际需要,把综治办纳入组织架构体系,形成“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新格局。“一居一站一办”在社区党委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共享社区各种资源。组织架构的创新,一些居委会剥离了承担的党务、政务职责,回归了自治职能;“一站一办”承担政府延伸至社区的公共管理与服务及维护稳定职能。“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模式优化了社区管理权责配置,保证了不同管理主体各司其职、有效运转。凤凰街道以党建创新引领社区管理创新,由党组织牵头,协调各方力量,探索出“体系化、人本化”的社区管理新方式,增强了社区资源统筹协调和社区事务科学决策水平,聚集了社区发展的强大合力。全市城区和农村“一委一居一站一办”覆盖率分别达90%、70%。这一做法得到中组部和民政部的肯定和推广。

从运行机制上完善。以职能整合推进扁平化。全市着眼减少中间层次,缩短管理过程、增大管理幅度,提高了社区管理效能。锁金村街道启动城市环境管理服务、综合治理和矛盾调解等“五个中心”建设,实现同类归并、关联整合、关口前移,街道干部和服务资源全面下放,促进公共财政向社区倾斜,公共资源向社区聚集。以资源整合推进扁平化。资源配置均衡,管理效能提升。仙林街道实施“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按照网格管理的实际需要均衡配置管理资源。推动街道和社区干部下沉小区、学校、商家等网络中,各个网格统筹调配协管员、警员、志愿者等,形成“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的机制。以信息整合推进扁平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数字社区、数字网格”,打破部门条线分割,促进管理信息和资源共享。建立区街居三级网上办公业务平台,促进电子政务与社区信息化对接,提高信息收集、处理的效率,缩短管理服务流程,为社区管理服务效能提升提供基础保障。道西街社区开发信息化管理系统,将社区服务分为九大模块,实现了信息录入查询、统计分析、导入导出等功能自动化操作。全市基本实现社区信息软件统一和城乡社区全覆盖,社区台账等信息资料逐步实现电子化,提高了社区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从社会参与上发力。推进居民自治。全市建立社区议事会、听证会、社区工作联席会等民主决策制度。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大力推广建邺区“三报告一评议”制度、梅园街道的社会e事厅、东井亭社区的居民民主听证会、瑞金新村的社区论坛、阅江楼街道的社区自治协会等,推进了社区管理的民主化社会化进程。全面建立社区民主直选制,全市社区居委会一人一票民主直选面达99%,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程度显著提高。发展社会组织。孵化社会组织,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实行社会组织备案制。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社区社会组织1.1万家。扩大社工队伍,按每个社区6人以上的标准选配社区工作者,其中至少配1名大学生社工和1名社会工作师或助理社会工作师,全市社工队伍壮大至1万余名。玄武门街道实施“三社”联动,通过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相互协调、合力运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发展专业性、公益性社会服务事业,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强化社会评议。建立健全社区、事务协调会、工作听证会、成效评议会,对社区民主自治和政府部门进社区工作实行群众定期评议制度,评议结果纳入群众评议机关作风建设考核,以考核监督倒逼政府部门自律,保障基层群众民主自治权利。锁三社区成立“先锋议事会”,重点对街道、社区重大项目及为民办实事工作成效等进行民主监督,在解决一些涉及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益至上――彰显善治价值

社区善治夯实了社会和谐基础。社区善治的过程就是使社区内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全市推动碎片化治理向整合型治理转变,打通政府、企业、社会三大领域,整合社区内公共利益、部门利益、个体利益交织的利益格局,把社区治理的过程转变为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筑牢社会和谐的根基。通过“委、居、站、办”分设实现行政职能和社会职能分类整合,通过“扁平化”管理实现公共资源的垂直整合,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社区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微观整合。“三个整合”界定了行政权力边界,促进自治权利归位,斩断了部门利益链条,防止行政管理部门与民争利、与基层争利,为基一层减负,为公共利益扩大营造了体制空间。通过创设各种公共管理载体,打造公共利益实现平台。锁三社区的“开放空间论坛”、外港社区的“社区与物管、部门与业主结合的多元化服务机制”等,调动了驻社区社会组织和单位的积极性,推动社区事务共谋共管、资源共建共享,共同把社区家园建设得更好。

社区善治推进了民主法治进程。

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社区成员既是社区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也是社区管理的主体力量。全市推动单向线性治理向多元互动治理转变,在互动衔接中强化政府管理服务法定责任,落实居民自治民利。理顺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关系,探索社区工作准入制;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不得随意向社区“伸腿”,行政性任务不能随意向社区“摊派”。规范政府行为,抑制“长官意志”和管理的随意性,把社区建设和治理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放宽准入门槛,将政府承担的部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各类专业性社会团体,通过对社区民间组织奖励、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扶持,使一批社区民间组织健康成长,成为社区自治的依托和支撑。区、街行政管理人员下沉社区,倾听民意、化解民怨、造福民生,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各级党委加强对社区居民自治指导,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保障居民民利,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大增强。

社区善治提高了人民幸福指数。社区建设成果最终体现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上。全市推进管控型治理向服务型治理转变,在寓管理于服务的过程中凝聚人心,密切党群关系。发展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搞好城市低保、医疗、教育、住房等救助,在社区建立“慈善超市”、“爱心超市”和互助社,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发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结合社区管理开发就业岗位,在社区解决就业。发展社区健康事业,开展心理咨询、疾病康复、健身娱乐等服务,让社区居民快乐起来、健壮起来、幸福起来。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开展为老服务、法律服务、家政服务等,满足居民各方需求。加快市、区县、街镇、居(村)四级社区信息化网络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96180服务热线,使社区服务更加快捷。全市涌现出凤凰托养中心、小霞癌友康复驿站、“万家帮”服务中心、“大管家”服务中心、“新南京人”服务中心等一批响亮品牌,丰富的服务产品满足了居民的服务需求。

三大走向――展望善治愿景

从社区管控走向执政为民。社区管理不仅是社会管控的需要,更是夯实执政基础的需要。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以及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必须把社区善治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改善执政方式的重要手段,变对社区的领导为指导、变对社区的管理为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延伸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领域,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机制,创建基层党组织建设新载体,使基层党组织把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在社区公共利益和为民服务的基础上。必须把党的政治领导功能建立在社区公共事务和社区公共管理中,把党组织的社会活动融入到社区居民物质文化服务里,使基层党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进一步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

从无限政府走向自律政府。还权不忍心,放权不放心,是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层障碍。要按照政府自律、权力瘦身、基层减负的要求,明确基层权力边界,对政府职责范围内事项进行勘界,政府部门不能再习惯依靠居委会把任务下派到基层,必须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解决社区行政管理错位、越位问题。大幅度减少社区行政负担,解决政府管得过多、管得不好问题,该放权的放权,该归位的归位,该清理的清理,切实把社区的负担减下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孵化公益性的社会组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企业社会资助、居民和志愿者广泛参与等方式,提高社区管理的社会化水平。让权、让事、让利于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和中介组织,为专业社区工作机构和组织发展让出空间。用专业化的知识和方法改造现有的社区服务工作,引导居委会、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大量的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走向专业化。拓宽社区建设多方参与的有效途径,鼓励发展公益性、服务性、社会效益较强的民间自发组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民间自发力量推进各项工作。

从行政社区走向公民社区。依赖行政领导,缺乏承接自治能力,是社区行政管理改革的瓶颈。要探索建立政府行政管理和居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机制。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依靠政府权力自我约束,推动居民自治权利归位。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严格按照法定权限行使权力,对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确保人员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工作基础优势,推进民主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对党政部门擅自越权、干预群众自治内部事务、侵犯自治组织权利行为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各种违法行为,保障公民依法参与社区管理的权益,提升公民参与程度,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区。

生动的实践,崭新的探索。南京市在和谐社区建设中,从善政起步到服务政府,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从社会和谐到人民幸福,探索着社区善治的发展轨迹,实现着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追求,谱写着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模式的精彩华章,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人民群众幸福指数高、社会管理现代化水平高、民主自治程度高,社会和谐美好、令人无限向往的首善之城!

上一篇: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加快经济转型步伐 下一篇:在转型升级中增创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