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言

时间:2022-09-30 02:10:32

农村发言

同志们:

这次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是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形势,总结*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研究“十一五”期间我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全面部署*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先后就今年的“三农”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市委连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下面,根据市委、市政府研究的精神,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面认清形势,正确看待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成绩和问题

*5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3.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2935元,增长14.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121亿元,增长31.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5.8%;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981.2元,增长19.2%,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4%。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特色农业发展较快,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果、牧、林、烟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壮大,菜、药、菌、草、水产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全年特色产业产值达到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全市新发展优质无公害苹果基地10万亩,完成苹果树形改造92万亩,果品总产量9.5亿公斤,产值13.9亿元。发展畜牧养殖小区60个、规模场1063个,肉、蛋、奶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畜牧业产值达到13亿元。完成人工新造林面积23.6万亩,通道绿化180公里,湖滨区、开发区的大环境绿化和义马市生态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全市种植烟叶23.7万亩,上中等烟叶比例达到84.51%,投放资金、实现烟叶特产税、户均收入等指标均创历史新高,三门峡烟叶质量管理体系在全国首家通过权威机构认证,实现了烟区的管理创新。另外,全年粮食收获面积220.5万亩,总产稳中有升,达4.83亿公斤;蔬菜面积稳定在27万亩,产量5.5亿公斤;食用菌、中药材、草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规模分别达到6500万袋、23万亩、40万亩,已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农业产业化成效明显,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共发展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43个,辐射带动农户26.8万户,实现销售收入18.1亿元、利税1.6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和4.8%。市级“20强”龙头企业实现产值5.34亿元、利税7740万元,湖滨果汁、灵宝果品集团、阿姆斯果汁、龙飞生物公司等4家企业进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创汇农业得到较好发展,全年出口果品4100万公斤,优质生猪和肉牛1.3万头。以浓缩果汁为主的苹果加工业,年消化果品3亿公斤,创汇额达3000余万美元。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60个,资产总额2.6亿元,成员户均收入5670元。市级“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利润1000多万元,增长5%,带动农户4.3万户。陕县过村果品协会入选河南省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全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1万亩,旱涝保收田3.0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80.2平方公里,小水电发电量达到7600万千瓦时。争取资金1159.4万元,建成饮水工程102处,解决了3.17万人的饮水困难。卫家磨水库复建工程实现了大坝截流,完成灵宝老天沟小流域坝系工程6座。西段村大坝填筑至570米高程,黄河库区河道治理完成工程量34.76万立方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适时进行人工增雨、防雹、消雹作业68门次,有效减少雹灾80%以上。建设小型沼气工程5处,示范村50余个,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5000余座,综合利用户数达到5000余户。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民非农收入稳步增长。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建设培训基地,加大热门专业培训力度,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全年转移安置劳动力20万人,劳务收入11亿元,输出范围遍布全国近20个省、100多个城市。全市农民人均非农产业收入419.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3%。以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农村非农产业,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服务手段多样化的市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服务中心即将建成,将极大地提升农村劳动力培训服务水平,提高转移就业能力。

——惠民政策落实迅速,农民增收环境大大改善。认真落实“一免三补”政策,减征农业税3110万元,全市农民人均减负19.98元。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839.98万元。积极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市土地二轮承包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基本上做到了承包地块、土地面积、承包合同、经营权证书落实到户。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财政支农资金达1.33亿元,比上年增长25.42%,提高4.42个百分点。积极争取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累计投放53.19亿元。同时,全力搞好扶贫开发,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816万元,实施扶贫项目259个,扶贫搬迁407户、1829人,解决了1.6万人的温饱问题和4*人、148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科技兴农战略稳步实施,农业现代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引进示范名优特新农作物新品种30余个,重点推广了粮食作物、畜牧、果品、蔬菜等20多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全市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率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全年培训农民10万人次,其中1800人获得了绿色证书,农民科技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化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市有中心、县有平台、乡有网站、村有信息员”较为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率先探索建成了农业信息“三电一厅”服务模式,被农业部在全国组织推广,目前全市62个乡(镇)建成农业信息服务站,开通了96398农业热线电话,建成了农业影视节目制作中心;率先实现中国教育、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有机结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被科技部评为“全国信息化示范基地”,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农业信息化试点市。抓好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努力实现农产品无害化生产、品牌化上市和健康化消费。全市建成了市有检测中心、县有检测站,基地和批发市场有检测点的“两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50多个基地通过省无公害管理委员会认定并颁证挂牌,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到85万亩,建成省内首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站,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由*0年的61.3%上升到*5年的95.5%。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效改善。全市共筹措救灾资金297万元,最低生活保障金2559万元,使8.88万灾区群众和4.5万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解决残疾人温饱4682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实施面达100%。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加大,县级疾控项目和34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全部完成。卢氏县作为我市首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全年确定救助对象8413名,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1.9万元。“村村通”工程完成710公里,新增通油路建制村262个。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提前一年完成,“两免一补”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全市62个乡(镇)全部成立了文化中心,1281个行政村建成了文化大院。

我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正在促使农业农村在许多方面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经济结构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民收入由主要依靠种植业向多种经营和非农产业转变,农村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也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为我市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可靠保障,对保持全市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农村形势,不仅要充分肯定成绩,还要看到目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我市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小规模、高工本、低效益的情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二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滞后。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低、公共设施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严重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三是农民增收结构单一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拉大。就我市而言,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二、明确任务,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命题,也是当前我们必须首先把握的重大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而艰巨。

(一)必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在科学把握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深刻理解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基础上,对“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和升华;是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市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础和条件,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要从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二)必须进一步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时期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我市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和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只予、不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着力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保证,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确保“一年有突破,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新改善,村容村貌有新变化,文明程度有新提高,民主管理有新推进。主要预期目标是:“十一五”末,全市农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33.1亿元提高到42.2亿元,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935元增加到4312元,年均增长8%;通过20个市级示范村和30个县级示范村的带动,使全市1/3的村基本达到“六有、六通、六化”的目标(即村有支柱产业、文化大院、卫生室、学校、体育设施,户有致富项目;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通宽带;道路硬化、水源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养殖小区化)。

(三)必须把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问题。一是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市、县要坚持规划先行,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搞好村镇布局和整治规划,年内完成310国道沿线村镇以及20个市级示范村、30个县级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实施步骤,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二是抓好试点,以点带面。要选择一些基础较好的村镇作为试点,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同时也要抓一批基础条件差的薄弱村,依靠扶贫开发尽快脱贫致富,赶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抓好两头、促进中间的做法,探索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群众能接受的新农村建设途径。今明两年,重点抓好20个市级示范村和30个县级示范村建设,各县(市、区)和各乡镇在配合抓好示范村的同时,每个乡镇再确定2个试点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搞好公共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使其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的带动作用。同时,要全面加快310国道经济隆起带沿线小城镇和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切实增强辐射功能,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龙头”。义马市要抓住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的机遇,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市1/3的村达到“六有、六通、六化”的目标。三是创新机制,增加投入。坚持“只予、不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同时,抓住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的大好机遇,多方争取扶持资金,形成“地方财政拿一点、有关部门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集体经济筹一点、农民群众出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今年市、县两级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扶持示范村建设,扶贫、农林、水利、交通、教育、卫生、文化等专项资金也要捆绑使用,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要研究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各种规划费用予以减免,对示范村实行以奖代补,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种支持。四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精心部署,广泛动员,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宣传、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群众真正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要把新农村建设与争创文明乡镇、文明村组、文明农户活动结合起来,印发新农村建设读本、农民道德基本知识、五好家庭评选标准等,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让广大农民从“要我建”转变为“我要建”,使他们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报社、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要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开辟专题专栏及时报道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根本,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只有把经济搞上去了,农民富裕了,新农村建设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资金支撑。要发挥资源优势,做强特色产业,落实各项措施,夯实经济基础,切实做好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力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端。

(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上下功夫。果品生产,重点要稳定面积,增加产量和出口量,提高果品优质率、储藏加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今年,果品总产力争达到11亿公斤,新建无公害优质苹果基地10万亩,新发展以高酸苹果为主的加工专用果5000亩,全市优质果率达到50%以上,新增果品精加工能力达到25万吨。畜牧生产,要抓小区,壮龙头,带基地,促增收,大力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禽,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年内要新建高标准养殖小区10个,新发展规模场20个、专业村15个、专业户*户,肉类总产达到7000万公斤,奶类总产1800万公斤,努力使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再提高2—3个百分点。林业生产,继续实施南山北岭大环境和城市道路景观绿化工程,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打造“生态城市”。全年人工造林计划完成24万亩,飞播造林5万亩,通道绿化180公里;抓好以天然林保护工程为主的资源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搞好以农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绿化为主的村庄绿化,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烟叶生产,积极调整烟区布局,扩大规模化种植,面积要稳定在23.5万亩,烟叶收购量55.6万担,30亩以上集中连片种植要达到70%以上,烟农总收入力争超过2.7亿元,实现烟叶特产税5400万元。蔬菜生产,以标准化为重点,大力发展温棚蔬菜和特色蔬菜基地,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蔬菜总产力争达到6亿公斤。积极抓好食用菌、中药材、草业、水产等新兴产业,规模分别达到6500万袋、20万亩、40万亩、0.4万吨。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各项优惠政策,促进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粮食总产稳定在4.5亿公斤,优质专用小麦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组织实施优质专用小麦补贴项目,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大力推广水、肥、农药高效利用技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一是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建设优质粮、优质苹果、无公害蔬菜、无公害香菇、中药材、瘦肉型猪、优质肉牛、高产奶牛以及蚕桑等生产基地,积极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大户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加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达到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二是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围绕果、牧、林三大主导产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在国际市场有影响、在国内市场有地位的大公司、大集团。继续开展农业龙头企业“20强”竞赛活动,重点扶持陕县天顺、义马义华等外向型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三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继续抓好“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评选活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是做大做强创汇农业。抓好湖滨果汁、阿姆斯果汁、天顺肉牛、义华养殖等外向型龙头企业建设,力争年肉牛出口由现在的3000头提高到4000头,生猪由现在的1万头提高到2万头。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是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需要。要放手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和完善覆盖非公有制经济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创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要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果制品加工、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优质烟叶生产、中药材种植加工和休闲观光旅游等产业,积极主动地抓好一批中小项目的建设,使销售额超亿元非公有制企业达到15家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入库税金分别比上年增长15.5%和13%。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万村千乡”试点工程,渑池和灵宝两个试点县(市),要积极制定落实地方配套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和支持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以标准化“农家店”和连锁配送中心为载体,构建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通过3年的试点工作,连锁经营网点在试点地区覆盖面要达到70%以上。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市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

(四)强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上下功夫。一是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引进和推广一批先进实用的栽培、饲养、养殖技术,力争优良品种率达到95%以上,主要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示范户农产品产量和收入比上年提高10%以上。开展农业技术远程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农民致富信息及时传播给广大农民。二是大力发展以信息服务为主的农村现代服务业,按照“市级抓提升,县级抓巩固,乡级抓服务,村组抓延伸”的思路,进一步深化“三电一厅”信息服务模式(即电脑网络系统、电视节目制作系统、电话语音系统和乡镇信息服务大厅),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服务渠道,进一步完善电脑、电视、电话“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信息化运作模式。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市建成62个乡镇信息服务大厅,1362个村级信息室;全市40万农户电脑入户率达到15%以上,农业热线电话“96398”在农村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完善提高农业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系统,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的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农业信息服务能够面向“三农”提供全程、及时、高效、准确的信息服务,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信息化。市、县(市)宣传和广播电视部门要大力支持和配合,在各级电视台开播农业科技栏目,把农业科技、市场信息传送到千家万户。三是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组织生产,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按照“农艺措施标准化,农机作业标准化,人员素质标准化”的要求,建立12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新增无公害基地面积10万亩。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3-5个检测点。加大农产品的监测力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四是进一步完善农田作业组织形式,提高农机跨区作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抓好深松、沟播、膜际播种三项旱作农业技术和农机化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实施,确保旱作农业增产增收。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切实服务农业生产。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下功夫。以落实省委、省政府“十件实事”为着力点,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田面积、节水灌溉面积、坡改梯面积各3万亩,解决安全饮水3万人,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0平方公里,完成小水电年发电量7000万度。卫家磨水库年底前主体完工,西段村水库工程全部建成。抓好三门峡库区防洪工程建设,确保黄河安全度汛。二是抓好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加强整村推进、扶持龙头企业和转移就业培训三项重点工作,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拓宽增收渠道。要安排专项资金,实行规模开发,通过搬迁等扶贫方式,完成610户、2362人的扶贫搬迁,解决1.6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三是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步伐。“村村通”工程要实现大头落地,全年完成投资2.5亿元,改建县乡村公路911公里,完成行政村通油(砼)路356个。卢氏至杜关公路改建工程要完成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四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沼气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方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普及农村沼气势在必行。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烟”等生态模式,今年全市要新建1万个户用沼气池,重点村沼气普及率达到70%以上,60%的建池农户配套搞好改厨、改厕、改圈。各县(市)区要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乡镇和村庄,建设沼气示范乡、示范村,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使农村逐步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

(六)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在拓宽农民外部增收空间上下功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快捷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努力提高农民转岗稳定就业率。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次,有序转移2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2亿元。搞好信息中介服务,准确掌握国内外用工信息和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资源分布、就业状况和转移意向等第一手资料,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提高外出务工的组织化水平。进一步健全劳动保护机制,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七)深入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政策,在支农惠农上下功夫。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大督查力度,确保“一免三补”、税费改革、土地承包、减轻农民负担、扶贫开发等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支农贷款额度,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在义马市、渑池县、湖滨区、开发区建立并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城乡低保金兑现率达到100%。搞好卢氏、灵宝、陕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确保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实施面100%。扩大农村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覆盖面,加快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切实解决边远地区农民看电视、听广播、看电影难的问题。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四、加强领导,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建设新农村是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是全党、全社会、全体农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要建立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重点,每年为农民办几件实事。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筹措、拨付和监督;建设部门负责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及示范点的规划设计;教育部门负责农村中小学校网点的调整,改善办学条件;宣传部门负责宣传报道及文明村镇创建;交通、水利、卫生等部门负责乡村道路硬化、房屋亮化、环境绿化及改水、改厕、清理垃圾等;国土部门积极引导农民按规划建房,清理农村违规建房;组织部门负责基层组织建设及乡镇领导班子考核;通讯企业负责“村村通宽带”、“村村通移动”工程的实施。农业、水利、林业、民政、供销、扶贫、农机等涉农部门身处“三农”工作第一线,要结合自身业务,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县、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沿阵地,要切实加强领导,各县(市、区)要尽快建立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本地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各乡镇要广泛发动,严密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扎实推进。

二要强化监督考核。各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当好党委和政府的参谋,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制定计划、研究政策、部署工作、督促检查等职能作用。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认真落实党委、政府和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提出的年度计划和工作重点。今年,市直有关部门分别包扶20个示范村的建设,帮助制定规划,重点解决道路、水电、卫生、教育、文化、文明村创建等问题。市委、市政府将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对县(市、区)和市直单位年度责任目标,由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目标考评方案并负责进行考核。要加强督促检查,市里要不定期地派出督导组对各县(市、区)工作开展情况和市、县直单位结对帮建情况,以及市直单位履行工作职责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重视程度高、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对贯彻落实不力、成效不明显的,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并追究主要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要转变工作作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件涉及农民群众的头等大事,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怀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发扬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转变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增强工作的针对性。要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掌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努力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符合实际、符合农民意愿。要紧紧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为新农村建设理出一个好思路,既要研究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又要研究治本之策和长效机制。在具体实施中,要做到“四不”: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不做无实际效益的“表面文章”、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

四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三好一强”活动是我市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三好一强”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使他们成为农民致富、农村和谐的坚强堡垒,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大力实施“双强”工程、“大学生干部”计划和村干部培训工程,使村干部成为“三农”工作的明白人、党的政策的执行人、致富增收的带头人,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不断完善村民自治,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善于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投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同志们,*6年既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年,做好*6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和市直各有关单位一定要齐心协力、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上一篇:农业局局长信息讲话 下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