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导课 催生精彩课堂

时间:2022-09-30 09:46:49

情境导课 催生精彩课堂

【摘要】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反思教师在常态课中的不足及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课堂实践效果的比较,提出教学方式变革的方式、作用与意义,仅供商榷。

【关键词】教学方式 导课 情境 反思

一、缘由

学生快乐的学习一直是我课堂的宗旨和追求。想要把自己的课堂炼成一个快乐的天地,可随时间的推移,发现自己课堂的苍白,于是,我便走入自己的思考的空间,反思自己的课堂,发现在课堂上,以学为中心、基于学情导课的教学方式变革可催生精彩课堂,这种导课变革可是一个细节、可是宏观预设、可以、是材料选择、可以、是问题设置、也可是师生互动等等。一种共鸣的导课方式往往会一堂课变得风生水起,精彩无比。我,是这样的理想追随者,执教《美国农业》三次不同的情境导入得到不同的效果。

二、实践

(一)静态照片导课

1.[课堂回放Ⅰ]

“首先,请大家看图,回答图中提出的问题。”在讲述《美国农业》导课,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了几个图片,分别是:图片1:美国农场的生产照片、图片2:美国农场的仓库照片、图片3:美国农场周围的道路照片。

问题:图上反映了美国农业有什么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一片沉默,几分钟后,我让学生来回答:图片1是说美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图片2是说美国农场的产量高,仓库大;图片3是说美国的交通便利……

2.[我的反思]

学生的回答、学习积极性及分析问题的深度与我的预设结果相差极大。问题在那?导入是其中重要的一因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是一个课的气氛的营造基础,如果一节课有了良好的开始,那么它就将为这节课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运用材料导入是地理课的普遍的做法,我就是希望在开始的时候能够借助学生的思考将课堂的疑问产生,但是,我这样的导入学生的思维为什么不能被激发?思考许多,发现可能是因为这样的材料的展示方式的问题,单纯的几个材料的展示,不仅让学生很难理解,而且对学生的兴趣地提升没有很大的促进。因此,面对材料的展示方式应该改变。

(二)导游角色模拟导课

1.[课堂回放Ⅱ]

反思后再上课,我把几个材料通过花样繁多的方式进行展示了:有请同学做导游来介绍美国;有运用现实中的图片和材料,如美国前总统布什的话:“当我不在华盛顿的时候,你可以有最好的机会找到我,那就是我如果不在农场,就是在通往农场的路上”;有视频来介绍农业,让材料鲜活起来了。这样的导入我发现一部分学生被激活了,对展现的问题,积极地思考、踊跃地回答,答案和想法层出不穷。正当我得意于此,不经意发现几张不以为然表情的脸,这可是几个成绩虽一般但表现较好且肯学的孩子啊,我的心顿时咯噔一下,“怎么了”?我一直在问自己,在随后的课堂上一直观察他们,我发现他们一直没有很积极参与活动的探讨,宁愿自己几个人坐在原位上看着书本发愣,也不愿意和大家一起讨论。下课后,我问怎么了,却是接到一句冷冰冰的话,“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开始就是这样的。”我刚被那些孩子捂热的心又开始冷却了……

2.[我的再思考]

原本觉得在材料的展示形式上的变化引起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是值得高兴的,毕竟在课堂效果和课堂的展示上有了一个新的变化。但是从课堂的参与程度来看还是不能让我满意,还是存在较大的遗憾。

导入情境如何让全部的孩子全面参与?这才是导课的关键。我思考,高一学生虽心理已趋向理性的发展,但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差异,他们还是以感性为主,材料的呈现方式能是自己接受、喜欢的,提出的问题能是经努力可初步解决的。想,我的材料在形式上是改变了,那么是否可以在情境上对它进行处理呢?在情境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参与的积极性,或许能够收到奇效。

(三)设疑激趣导课

1.[课堂回放Ⅲ]

“同学们,我们有没有农民家庭的?”、“你们知道我国的一个农民一年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几个人?”猜一猜(3人)、“那你们知道英国一个农民一年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几个人?再猜一猜”(150人)、“那美国一个农民一年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几个人?还猜一猜”(600人)。

学生不断的震惊,他们开始思考、开始讨论、开始猜测。我用一个问题设计了背景,开始把学生引入到一个新的情境中,看着几乎所有的孩子的关注的眼神,我继续我的设计,“作为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为什么它的农业有这么大的效率?它的特点是什么?”

这是对于问题情境设计的最关键的一步,让学生想知道灵感是什么,但是又无法知道,而这个时候,无论老师能够摆出什么材料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图片1:美国农场的生产照片;图片2:美国农场的仓库照片;图片3:美国农场周围的道路照片。呈现问题:图上反映了美国农业有什么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刚刚出示完三个材料,就引来了学生们的一阵阵的回答问题的声音,而且还出现了许多孩子争抢着具有,“老师,我知道,我来说。”

2.[我的启示]

这堂课因开始的导入激趣而收获成功的喜悦,面对现在略显苍凉的地理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成功。

回望课堂,值得深入思考的是材料的展示。感性的材料比理性的材料有先入为主的优势,感性材料的直观、具体,让学生立刻感受情境氛围;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感性材料的设置能够为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奠定一个较为顺利的基础,能让学习主体顺利的理解主旨从而顺利地实现对比分析归纳演义等学习方式。在材料的基础上设置一个感性的背景,实际上就是对理性的材料的感性化,从课堂中看来,这样的变化能够造出和原来理性材料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三、收获

现在的中学阶段的孩子,都处于一个心理断乳期,他们既是觉得自己的成长是接近成人了,又在平时的行为表现中体现出孩子幼稚的一面。而且几乎所有的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都对这个年龄的人起到绝对的作用。所以,当材料感性化的时候,就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是难以挡住它的诱惑的,很自然的就参与了这样的课堂了,于是课堂教学的引导目的就达到了,这样课堂教学的目标的达到也就顺其自然了。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个性,这样的个性展示为特征,这样的个性表现为特长。从根本上说来,这就是多元智能的一种综合体现,他们在学习中把自己最优越的智能展现出来,从而为自己的学习创设一个较好的环境。当我们用多种形式展现材料的时候,也是为不同个性的孩子在展现自己的特点奠定基础了,各种形式的材料就符合了不同特长的孩子,这也充分的激发了不同特点的孩子的积极性,促成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目标实现。

建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体在能动的前提下,在原先的知识基础上,通过主动吸取新知识,并进行整合、反思、实践的过程,从而构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的。学习的过程就是为了构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但是它的前提是在一个主观能动的基础上,那么当材料的展示和说明是奠定基础的时候,分析就是形成新知识体系的一个步骤,在这个步骤实现的要求中,如果是主动的汲取知识的,那么效果就会在主体主动性的发挥中产生,就可以实现良好的效果,新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将随着思维的发展而顺利构建。

一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预设加生成的综合过程,没有人能够期望完全的生成,也没有人能够用预设上好一节课。材料是预设的一个环节,却也为生成奠定了基础。当我们面对基础的苍白和无华时,我们等待的可能就是无奈;而我们将预设的精彩转化为过程的美丽之时,我们可能收获的是一眼的精彩,课堂变革让学生更快乐,让老师更有魅力,让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范蔚. 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朱光胜.关于课堂变革的理论思考.基础教育研究,2013.

[3]郑金洲.课堂教学变革的十个要点.天津教研网,2012.

上一篇:论“文本”言语解析的特征 下一篇:配网自动化在隔离配网故障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