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间金融及其引导规制

时间:2022-09-30 08:26:59

农村民间金融及其引导规制

【摘要】民间金融在我国农村地区普遍而广泛的存在,作为一种非正式的金融制度,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及农户融资的一种重要渠道,其有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合会等多种形式。而作为一种非正式的金融制度,在其运行上有正负效应,需要对其规制引导,可以通过加强其法制化建设、完善监管措施、发展个人委托贷款业务及完善小额信贷组织等形式实现。

【关键词】农村 民间金融 合会 规范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民间金融在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作为一种非正式的金融制度,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及农户融资的一种重要渠道。这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是我国金融抑制与正式金融制度供给不足的结果,是一种内生化的金融秩序。在正规金融秩序之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我们需要正确认知并加以引导规制。

农村民间金融的表现形式

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按照偿还方式的不同,民间借贷可分为借货币还货币、借货币还实物、借实物还实物和借实物还货币四种形式。按照借贷利率的高低区分,可以分为白色(友情)借贷、灰色借贷(中等利率水平的民间贷款)和黑色借贷(高利贷)。其中,白色借贷主要是发生在亲戚朋友、乡亲邻里之间的小额借贷,偶而也发生数额较大的借贷,但与正常的生产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的额度相比,仍然是数额较小甚至是微不足道。这种借贷基本上是没有利息的,是出于亲友之间相互信任的一种互助式借贷。黑色借贷的首要特征是“高利率”,出借者的目的是通过高利率获取暴利,主要发生在以下两类地区:一类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特别是东北、西南地区比较突出,这些地区人们收入水平比较低,生产生活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和应对意外事故的能力比较弱,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往往要求助于高利贷;另一类地区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贩卖、枪支弹药以及各种走私违法犯罪活动较为猖獗,只要成功就能牟取非法暴利,为此这些人也敢于出高利率来筹集大量资金,同时出借人为了补偿这种高风险所要面临的巨大损失,也往往要索取较高的利率。灰色借贷是民间借贷中利率处于白色借贷和黑色借贷之间的中等利率水平的一种形式,大多发生在个体经济、民营经济比较活跃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民间集资。民间集资是为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用途,按照自愿互惠的原则,资金使用者直接集中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民间集资是一种直接的无担保的融资方式,对资金所有者而言,存在较大的风险,要直接承担最终借款人发生违约和项目失败带来的损失。由于民间集资活动的发起人不同,所以在集资目的、利率水平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经济转轨时期,集资活动在广大农村地区一直比较活跃。但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配套措施跟不上,以及对民间集资活动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和有效监管等多方面原因,民间集资活动被一部分少数人或组织利用而从事非法生产经营活动或用于其他目的,成为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和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一个因素。

合会。合会原是很早就在我国民间盛行的一种基于血缘与地缘关系,带有某种互助合作性质、集储蓄与信贷于一体的自发性群众融资形式。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各种金融会的通称。由于合会种类繁多,各地对合会的称呼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山东、江苏等地称“请会”、“聚会”,在湖北等地称“约会”,在江西、安徽、湖南等地称“打会”,在浙江等地称“纠会”,在云南等地称“赊会”或“入把子”,在广东等地称“做会”,等等。合会通常由一位需要资金的人(即合会的发起人,称“会首”)主动邀请若干亲戚朋友(称“会脚”)参加,约定每隔一段时间举会一次,每次聚集一定的款项(称“会金”,通常是整数),轮流交给会员中的一人使用,借以互助合作。①

银背和私人钱庄。银背和私人钱庄是一种扩大了的民间自由借贷形式,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及农村的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规模会不断扩大,民间自由借贷这种比较简单的形式因其借贷规模较小、信息搜集成本较高等,进而市场交易成本往往大于收益所得。在这种情况下,银背和私人钱庄应运而生,大大降低了民间自由借贷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其中,银背作为一种信用中介人,以个人信用及所掌握的大量信息为基础,为借贷双方提供借贷的机会,从中收取中介费或信息费。钱庄,又称“钱铺”、“钱店”,旧时在中国北方称“银号”,南方多称“钱庄”,其中浙江人又称之为“银背”,福建人称之为“钱中”。私人钱庄和银背在性质上大体相同,它是为借贷双方提供担保的非正式组织。总体上看,钱庄的利率水平介于民间借贷与银行、信用社之间,即高于银行、信用社的利率,而低于民间自由借贷的整体利率。

典当。民间典当实际上是一种担保行为,即出当者将其拥有所有权或是占有的物品作为抵押或质押,从当铺获得一定的现金,并在约定的期限内连本带息赎回原物的一种融资行为。典当行以赢利为目的,主要依靠顾客支付的利息生存。在历史上,典当行的主顾一般是穷人,他们往往因生活所迫,如缺衣少食、无钱治病等,在借贷无门时只有拿自己的生活物品去当铺抵押而获得一部分“救命钱”或“救急钱”,日后有钱时再赎回来。在当代,典当行仍然以赢利为目的,遵循公平交易、自愿互利的经营原则,一般以居民个人、个体工商户和企业为主。

农村民间金融的正负效应

正效应分析。民间金融在借贷手续上比较简单灵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交易费用。在民间金融活动中,借贷双方对于借贷的期限、利率、最大金额等方面没有明确细致的规定,只要是经过借贷双方同意即可,一般数额较小的,口头协议即可成立,数额较大,通常需要书面借据。这些程序及内容不受国家信贷法规政策及正式金融机构借贷程序的制约,操作起来简单便捷,比较符合农民的交易习惯与社会心理,易于被农民所接受。

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农村正式金融服务的不足。现在我国涉农服务的正式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等,这些机构金融服务受到“三性”(流动性、安全性和赢利性)、资产负债比例、资金投向、贷款用途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服务对象主要以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等为主,对于广大的农户在生产或生活方面的借贷服务供给性不足,一些规模较小的农村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也难以从这些机构中得到贷款,而民间金融恰恰能满足这些需求者的资金需求。尽管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扩大了支农融资的服务范围,在贷款程序上也进行了简化,但是还是难以满足广大农户的需求。一般而言,银行贷款需要担保抵押,而很多农户家庭并没有多少抵押物,由于我国土地制度的原因,农民的房屋及土地使用权均不能抵押,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户与正式金融机构打交道的热情。但是民间金融则不需要抵押、手续简单灵活,没有正式金融机构的借贷规则及繁琐的审批程序,对农民而言有较大的吸引力,能够随时满足借款者的生产、生活之需求,帮助借款者解决燃眉之急,同时也为放款者的闲置资金找到一条赢利渠道,为放款者带来较高的利息收入,可谓借款者与放款者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上一篇:全激光无刀LASIK手术的新时代 下一篇:国企领导干部执行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