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压力探源

时间:2022-09-30 03:16:43

人民币升值压力探源

发展中国家汇率升值压力的特殊根源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模型以工业化大国为基础,假定均衡统一完整的市场存在且发达,还假定所有产品都可进行国际贸易。20世纪9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非贸易品,提出“新贸易理论”,将商品分为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两类,这就打破了“均匀市场”的假定,尤其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是研究汇率问题的关键。

一般性谈论相对购买力平价,没有区分贸易品和非贸易品,大多数人误以为两国通货膨胀率之比就是相对购买力平价。通货膨胀率的依据是消费物价指数(CPI),以食品、住宅、水电服务和各类消费品为主,大部分是不能直接出口的非贸易品。通胀率再高,也不是可贸易品价格的反映,不会对汇率产生直接的贬值压力。

国际经济学上的“可贸易品价格”,是指可直接参加国际贸易的进出口商品价格。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国内可贸易品价格和非贸易品价格的“双重运动”,其含义有三:第一,国内可贸易品价格相对非贸易品价格不断下降。这是由于出口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非贸易部门生产率的提高,也快于本部门工资提高,因此出口产品的价格相对下降或绝对下降。

第二,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不断下降,特别是在工业化大量引进技术阶段更是如此。

第三,中国和美国如果有相同的通货膨胀率,人民币将有升值压力,因为两国可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相对变化不会相同。如果两国通货膨胀率相同,一定是中国可贸易品降价,而非贸易品涨价。直接决定汇率的,恰恰是可贸易品的价格变化,可贸易品价格下降就意味着对汇率产生升值压力。

上述三个特点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国内贸易品部门生产率上升快于工资上升,使出口价格相对或者绝对下降,从而产生汇率的升值压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汇率变动的确与货币发行量和物价有关,但主要不是消费品价格,而是出口品价格,统计方面应参照工业品出厂价格或出口价格指数来表示,这是对相对购买力平价的修正。

实际有效汇率与名义汇率的偏差

关于人民币汇率水平的争论,集中于中长期实际均衡汇率,名义汇率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呢?答案是否定的。人民币名义汇率是与美元挂钩的,名义汇率预期和利率的关系构成利率平价,左右国际资本流动。但在国际贸易领域,起决定作用的却是“有效汇率”,它在实质上是一种名义汇率,而不是实际汇率,它是与“一篮子货币”挂钩的名义汇率。按照扣除货币因素的原则,有效汇率扣除物价变动,就成为“实际有效汇率”,如名义汇率与货币篮子挂钩,就接近于或等于有效汇率。

与美元挂钩的名义汇率的前提是假定美元价值不变,但美元波动非常剧烈,人民币币值也随美元升降。10年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本没变,是指对美元没变。因为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太大,美国人提出人民币应该对美元升值。中国反驳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升值40%,就是说美元升值40%,人民币随美元对其他货币升值40%。近几年美元又贬值30%,人民币随之对其他货币贬值30%。中国的国际贸易摩擦就从对美国扩大到对其他国家。美元越贬值,人民币有效汇率就越贬值,国际贸易摩擦就越大,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压力就越大。如果美国提高利率而中国不随之提高,国际资本就会流向美国,美元亦随之升值,那么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的压力就小一些。

我们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进行了测算,方法是加权平均法。结论是:用消费价格指数计算,2002年人民币名义汇率低估12%;按出口价格指数计算,2002年人民币名义汇率低估40%。(摘自2004年第9期《管理世界》)

上一篇:外资逐鹿中国保险市场呈五大趋势 下一篇:名家短论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