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务员的免费午餐

时间:2022-09-29 10:34:19

古代公务员的免费午餐

从包饭养士到各自解决

先秦时,行使政令的大小贵族都以府邸为办公场所,使用家臣或自己聘任僚属办事,如孟尝君似的“养士”。

到了秦汉,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实行分曹治事合署办公,他们的待遇也从养士式的供给制,改为领取国家俸禄的薪水制,办公时间内的吃饭问题,就得靠各自的俸禄解决了。太官是主办宫廷膳食的机构,这就是古代机关食堂的雏形了。

《后汉书・钟离意传》记,河内人药崧在尚书台任郎官,因为家贫,在机关里值夜班时,半夜里肚子饿了,吃些糟糠充饥。有一次,恰好被前来尚书台巡夜的汉明帝看见了,问明缘故后感伤不已,翌日下诏:今后尚书台官员值夜,均由太官供应夜宵和早餐,并提供被褥枕头及服务员两名听候使唤。

机关食堂的历史

完整意义上的机关食堂制度,似乎自唐初开始确立。唐太宗李世民“克定天下,方勤于治”,决定延长定期举行朝会的时间。

早朝时间约在5至7点。由于起身太早,所以参加早朝的官员通常都是在上朝前先弄些点心垫底,到散会后再吃正餐。会议时间拖长了,势必造成大家误餐,所以唐太宗又以“聊备薄菲”为配套措施,即所有与会者都可享受一顿免费的“朝食”,食堂就设在举行朝会之金銮殿的廊庑下。这项由唐太宗创立的食堂制度,竟维持了近三百年。

公厨的种类

唐代文献中的“食堂”,特指机关餐厅建筑而言,整套“烹饪之养”制度及其性质的规范性称呼,则谓“公厨”:公厨中档次最高的,就是摆在金銮殿廊庑下的“朝食”,因为是天子请客,俗称“天厨”。

至于无资格出席朝会的其他在京官吏,都在本部门公厨享用工作餐,典章中称“百司官厨”,其中档次最高的是宰相办公的政事堂厨,简称“堂厨”。

各级地方政府及中央各有关部门的派驻机构,亦各有本署公厨,如县食堂、判曹食堂、孔目院食堂、节度使院食堂等名目。另外,所有上述公厨在为官员们提供工作餐的同时,还要另办专供吏员即一般科员或办事员吃饭的食堂,称“吏厨”或“佐吏厨”、“府吏厨”等。

大锅饭里的等级制

据《唐六典》卷四所载,凡常参官员的“朝食”,都依品级高低订有标准,如四至五品的标准是菜肴七盘,细米二升,面二升三合,酒一升半,羊肉三分,瓜两颗,余酱、醋、盐、豉、葱、姜、葵、韭等调味品各存差;六至九品的标准是菜肴五盘,白米二升,面一升一合,油三勺等等。

怎样在同聚食堂的会餐中确保对口供应不出差错呢?古人的进餐形式都是各据一几,席地而坐。盛放菜肴等物的载体,是一个称作“案”的托盘,侍役举案,自会按照每个官员的品级,把各人该得的一份送到几上。

“公家饭”的经费来源

大体而言,“天厨”的用餐者都有相应的“食料”即伙食津贴,由国家财政在预算内拨款;“百司官厨”由财政一次性拨付一笔“食本”,让各署“置本兴利”。讲白了,“食本”是基金,通过放贷生息等办法产生的利润,就是食堂的开销。

地方各级政府和其他机构的食堂开支来源,与百司官厨相似,不过启动性的“食本”并非中央财政拨付,可能是“公廨钱”即办公经费支出的羡余,可能是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后的盈余,攒作本金,贷出收息,所谓“月权其赢,羞膳以充”。实际上,一顿午餐根本吃不了这笔钱,所以机关食堂对官吏们的又一条实惠,就是可以分领“伙食尾子”。

柳宗元《唐故秘书少监陈公(京)行状》中,有一段关于分配伙食尾子的故事,可知依品级高低决定数额,应是分配伙食尾子的惯例。

河务食堂媲美星级饭店

清乾隆皇帝年代,那些生财有道、“效益”极高的单位,机关食堂可比五星级餐厅。如《水窗春呓》述当时各地河务机构的食堂,据说从头吃到尾,要三昼夜,所以一向都是随到随吃随走,没有终席的。尤显阔气者,河务食堂的厨子,每人只做自己的拿手菜,厨房里煤炉数十具,各人做各人的,目不旁及。据说仅豆腐一项,就有几十种做法。(据《中国式官场》)

上一篇:欧美对付骚乱从不手软 下一篇:平等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