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民族地区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

时间:2022-09-29 08:17:48

提高民族地区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

一、 科学素养的思考

一个国家整个国民的科学素养高低,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未来,在某些突发事件中就能特别体现出来。如2011年日本“3・11”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后的几天,我国出现了全国性的抢购食盐的风波,食盐(氯化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在初中化学已经阐述的很清楚,却让许多国人犯下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食盐的种类有海盐、井盐、岩盐、池盐等,据统计,我国的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池,仅这一盐池开采出来的池盐,足够我国十三亿人口食用四千多年。发生地震的日本没有哄抢食盐,这就是国民科学素养的体现。如何提高国民科学养,转变教学观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的问题。

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

我们现在的理、化、生的科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应试教育去开展,对于一些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不去挖掘,去拓展,而去抓考试的重点,搞题海战术,缺乏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态度的培养,这种做法既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习化学变成了负担。针对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大力去挖掘实验教学的魅力,大部分的学生是不会拒绝化学课的。因为初中没有一门课像化学课有这么多实验,在完成课本实验的同时还应该通过一定量的课外实验,社会实践活动去展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湘西地区有很多烧石灰的窑,在介绍熟石灰、生石灰、石灰石等物质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转化时,可以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学习。在上《水的净化》这一课的知识时,去自来水厂参观生产净化流程,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在上《燃烧的条件》这一课时,可以引入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同时可以把灭火与在火灾时逃生的知识联结起来,并将该知识与湘西苗寨“下火海”的表演进行结合探究,这样既可以巩固课本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及素养。

三、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1)正确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①不要过分强调实验技能的规范化、熟练化。只要不具有危险性、不影响实验效果的操作没必要斤斤计较。如滴管使用、液体药品的取用。因为学生刚开始学化学,有些动作生硬是正常的,如为此专门训练既枯燥,又没有效益。②注重化学实验的“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化学实验的功能不仅体现在获得正确实验结果,更应该体现在获得结果的探索过程,这样才能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这是我们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2)化学实验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面向公民的化学”这一理念落实到化学课程与教学中,就要求整个课程与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作为化学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另一方面使学生在知道(what)和理解(why)的化学知识基础的同时,能够清楚所学的知识用于能做什么和怎么做。因此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的实验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笔者主持的课题“利用凤凰的乡土资源开展化学与生活实验教学的研究”(省教育学会立项u-61)就是基于这个教育理念开展的。

(3)化学实验的趣味化。新课标比较注重对学生课外趣味实验的培养与引导。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些实验是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的。如100毫升的酒精和100毫升的水混合体积小于200毫升、烧不坏的手帕、面粉爆炸、鸡蛋在食醋中连续上浮和下沉实验等。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通过实验教学的改革,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是一个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西州凤凰一中)

上一篇:如何使英语课堂更具魅力 下一篇: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