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创业素质引导的协调研究

时间:2022-09-29 12:38:04

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创业素质引导的协调研究

摘要: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和重要形式,以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学形式应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创业素质构成中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要求,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达到课程教学与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有效协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业素质

作者简介:何凌云(1982-),女,甘肃陇西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传哲(1964-),男,江苏丰县人,中国矿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中国矿业大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13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12-03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人人校招”的《2013届应届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报告》中指出,应届生首选政府部门,占到了24.2%;此外,体制内企业仍然是应届生选择的主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尚未成为毕业生就业时的主要选择。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数据,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仅占1.2%,与2008届和2007届基本持平。从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大学毕业生来看,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创业者占比为0.4%,非本科院校占比0.8%,高职院校为1.6%。①2012年中国社科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占1.6%,9.3%处于失业状态。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1],大学生自主创业非常普遍,创业比重高达20%-23%。当前,随着就业矛盾的日益突出,自主创业已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路径。刘富奎[2]提到,创业是就业的最高形式,创业可以带动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创业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并且促进科技由潜在生产力转为现实生产力。

创业本身是一个冒险行为,需要有内因的驱动和外因的拉动。从外因来看,国家政策导向是重要的拉动因素;从内因来看,主要是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培育体系包括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个人等多个子系统。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在教育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部于2010年5月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意见》,并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要求高校大力推进和加强创业教育,把培养一大批国家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从创业创新课程教学视角,探讨课程教学与创业素质培养的协调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及课程设置目的

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成

一般而言,正如董世洪、龚山平[3]所指出的,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有三种模式:一是纳入传统教育教学体系的高校自我运作型,包括教学改革、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和组织创业计划比赛;二是基于创业园技能训练的依托型,比如开展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仿真实际操作训练;三是政府政策文件资金推动型。还有,毛国涛[4]提到的“1+N”课程教育体系,李世佼[5]指出的第一、第二课堂互动的“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战三位一体”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这都是广义层面的划分。也有学者,如冯艳飞、童晓玲[6]专门就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是狭义层面的认知,从第一和第二课堂结合的视角,重点分析课堂教学与创新素质引导的关系。

本文认为,创新创业类教育体系应包含基础层、引导层和实践层三个方面。其中,前两个层面属于课堂教育,第三个层面为实践能力培养。基础层的课堂教育指的是“创业管理”、“创新管理”等性质的课程;引导层指的是带有导向性的课堂教育,比如“风险投资运作”等具有强烈创业导向性的课程。这类课程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应区别于一般的教学。就实践层而言,主要指的是创业实践。国内许多高校已开展了实践层面的创业教育。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高校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启动,许多大学纷纷展开了很多形式的创业教育。比如,南开大学通过品牌形象校园文化活动和发展创业类学生社团等方式,面向学生开展通识性创业教育,此外还有“创业实训模拟公司训练营”等。三个层面的协调配合构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的目的

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基础,属于通识性教育。1947年2月,哈佛商学院MBA课程“新企业的管理”的开设被认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开端,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日趋成熟。[7]苑英[8]指出,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模式造成了学生对专业教学的过度依赖以及社会对大学专业化模式的定式认知,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心人”和“自由人”,前者指的是社会责任,后者在于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安德鲁·阿伯特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开学典礼上指出,“大学期间获得的技能对职业生涯的发展并非至关重要,大学毕业后五年我们就会把所学的知识忘光”。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学教育并不是以“实用”为导向的,重要的是意识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这凸显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特点。陈耀、傅方正[9]指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存在许多问题,根据对部分理工科院校的调查,开设创新类课程的高校占1/3,开设创业类课程的占1/20,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更少。也有学者强调了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比如:李家华、卢旭东[10]所提到的,我国大学创新教育较多停留在对创业计划和就业层面的指导上,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足,而“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创新项目”等多为临时性的安排,并未采取规范性的课堂模式,很难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

从这个层面讲,创新创业类课程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整个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基础层,是实践层的有效支撑;同时从实践的角度看,它又是比当前惯常采用的创业计划大赛等更规范和更高层次的形式。总体来看,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对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二、教学设计与创业素质引导的协调

一般而言,创业者需要具备的素质结构包括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根据不同的要求,应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以“风险投资运作”课程为例,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能力结构与教学设计

创业者的能力结构包括技术及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一般而言,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技术及技能。比如:风险投资运作中涉及到的创业者,由于绝大多数风险企业都是高新技术的小企业,创业者往往具有良好的技术背景。这些可以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来实现引导。就人际技能而言,很难在理论性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完成,因此,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谈判与沟通”单元,通过课堂中的模拟谈判来引导学生认知;另一方面通过沙盘模拟训练进行人际技能实训。概念技能是洞察既定环境复杂程度的能力和减少这种复杂性的能力,具体来讲包括理解事物的相互关联性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以及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风险的能力等。在“风险投资运作”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模块来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强化学生的概念技能。根据课程内容安排,主要的案例可划归为三个层面:第一,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案例。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案例“风险投资运作——360天的战斗”,该案例涵盖了风险投资运作中的相关主体的一系列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主体视角下的融资、投资以及管理运作,培养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分析能力。第二,应用性案例。比如“风险投资运作”中有关“商业计划书的撰写”,旨在培养其应用和操作能力。第三,方法性案例。比如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企业的评估。项目评估涉及到诸多的评估方法、方案选择、因素对比等,旨在培养学生协调和判断能力。

2.知识结构与教学设计

创业者要求有全面和综合的知识体系。这体现在“技术、经济管理、人文”的协调上,模糊了专业的概念,凸显了系统和综合性。以“风险投资”为例,风险企业家往往是有专业技术背景的,其在获得了风险投资之后要实际经营和运行企业,因此需要良好的经济管理类知识;而风险投资本身又是对“人”的投资,风险投资家往往更看重“人”,而不是“产品”,因此风险企业家又需要具备人文层面的知识。因此,对于创业者而言,社会对其知识结构的要求相比起一般的社会公众而言更为严格和全面。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也要兼顾这种要求。在“风险投资运作”课程的讲解过程中,根据创业素质对于知识结构的要求,除一般的课程内容外,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周财经”以及“经济管理专题”两个模块。前者主要是对财经大事的解读和系统分析,涉及到很多知识的交叉融合,是对知识的系统性运用,旨在引导学生把握和认知经济政策环境,提高分析能力和敏感度。后者是专题模块,是针对一个问题的深入分析,是对政策环境更专业的分析与解读,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不仅可引导其更理性地认识社会现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敏感度。

此外,考虑到创新创业类课程一般为通识性的选修课,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他们更容易对具体化的内容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以自身相关的实践项目为例,引导学生对关键知识的把握,培养其感知度。笔者在“风险投资运作”课程的讲解过程中,除增添了上述两个模块知识外,还结合实际参与的项目“×××公司管理体系设计”、“×××公司创新战略设计”引导学生的兴趣。

3.心理素质与教学设计

创业者对于心理素质的要求非常高。这里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欲望、明势和明事、敏感、胆量、诚信和分享精神、忍耐精神和眼界。就欲望而言,创业者的欲望往往超出其现实,要求突破现在的立足点才能实现,因此需要行动力和牺牲精神作为支撑。明势和明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要能把握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二是要懂得人情人事。敏感,即能对外界的变化尤其是对商业机会做出快速的反应。此外,创业者还需要有忍耐精神和眼界。

心理素质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发生和发展起来。当前,许多高校都开始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而从创业、创新课程来讲,创业者素质要求与一般的心理素质教育相比更具针对性和特殊性。创业是一种冒险行为,一般来讲需要一定的诱发力,也就是环境刺激因素。创业本身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自豪感和责任心,这其中要强调“成功人士的影响力”。所谓影响力,是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能力。成功人士影响力的发挥除了自身素质和社会分工需要外,还在于社会个体中对领导的心理需要。这些构成了领导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基础。一般而言,个体往往存在着对特定群体的归属心理、对杰出人物的崇拜心理、对行为表率的模仿心理、对权威的遵从心理。大学生是一个富有激情和创新精神的群体,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定型,需要给予有效的引导,成功人物的影响力更易在其身上得到有效发挥。在“风险投资运作”的教学中,设计了“财富与人生”版块,主要是分享创业成功者的人生历程。这其中包括了“中国最年轻的风险投资大佬——张颖”、“网易CEO丁磊浙江大学演讲”、“资本人物——江南春”、“盛大网络陈天桥”、“红衣大炮周鸿祎”等。并特别添加了一个内容“身边的创业者”。

这些案例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分别针对创业的时间、创业的前提、创业中的危机处理等诸多方面,以期对学生心理和行为形成有效的引导。此外,由于案例人物的特定性,有的学生会认为这些人物“遥不可及”,为防止产生这类心理,添加“身边的创业者”部分,主要是从身边的实际创业者出发,对学生形成切实的感召力。让他们了解到所有创业者都是白手起家的,除了看比尔·盖茨是如何赚钱的这样的故事,身边的励志故事俯拾即是,这些创业成功者在起步阶段也都是普通人,从而更深入和具体地激发学生热情。

4.人格素质与教学设计

个人的人格在态度、特质、反应模式方面的基本和持久性结构,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但受生活经历和环境因素修饰。因此人格素质的引导是更泛义的概念,并不仅仅在创新创业类课程中体现,而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课程课堂教育的始终。除了通过课堂中穿插讲解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外,也与许多高校当前实施的学分制、双师制、研究型教学等机制都是密切相关的。这部分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达到协调统一。

三、结束语

自20世纪80年代初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传入我国至今,我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日益重视,但其推进工作并未取得好的成效。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方向。从实践来看,国内许多高校已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但主要关注于创业模拟以及创业实践层面,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课堂教学创新等方面尚未形成规范。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吸收国内外前沿的创新创业理论、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协调。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丁肇文《自主创业未成应届大学毕业生主要选择》 (《北京晚报》2010-08-01)。

参考文献:

[1]陶冶,于俭,张世龙.美国的大学创业教育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85-87.

[2]刘富奎.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由之路[J].科技创新导报,2011,(24):241.

[3]董世洪,龚山平.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0,(2):64-65.

[4]毛国涛.浅析创新创业教育“1+N”课程体系构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5):54-56.

[5]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6]冯艳飞,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与方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2-128.

[7]施冠群,刘林青,等.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3(6):79-83.

[8]苑英.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7,(26):182-183.

[9]陈耀,傅方正.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J].高教与经济,2009,22(3):29-32.

[10]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上一篇: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钎焊课程教学改革与... 下一篇: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设计模式教学改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