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定线制规定中警戒区的涵义

时间:2022-09-29 11:10:52

船舶定线制规定中警戒区的涵义

国际海事组织(IMO)出台的《关于船舶定线制的一般规定》给出了“警戒区”这个概念,这一概念包含着两方面内容--“警戒”和“区域”,文章就这两方面内容进行了阐述。

新修订的《长江安徽段船舶定线制规定》(2010)(交海发[2010]369号)即将于今年10月1日实施,届时长江安徽段太子矶水道的钱江嘴塔形侧面标与钱江口塔形侧面标连线至凡家矶水道慈湖河口与乌江河口连线之间的通航水域均实行船舶定线制;船舶定线制将自长江口延伸到长江安徽段太子矶水道;长江安徽段将呈现通航环境根本优化、通航秩序大为改观等趋势,沿江社会经济效益呈现出“高速公路的功能效应;体现一线贯通的东向效应;突显出海轮夜航的附加效应”三大效应。船舶定线是航海术语,其含义是用法律规定或推荐形式指定船舶在海上某一区域航行时所要遵循或采取的航线、航路或通航分道。

警戒区中“警戒”行为的含义

警戒是对行为的一种警戒,而行为是由一连串互相关联的动作构成的。一个行为如果是在某个事件过程中因为特定进程而被触发,那么该行为的发展过程可能会随进程变化而变化。具体在船舶航行中,船舶可能因为周边态势的发展进程而采取与常态相异的警戒行为,而随着态势发展的进程,可能终止警戒行为,也可能因为进程的性质改变,而由采取警戒行为进而采取避让行为,甚至采取避险行为。

以《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以下简称《海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避碰规则(1991)》(以下简称《内规》)为例,对警戒这一行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警戒行为在《海规》的第五条了望、第六条安全航速、第七条碰撞危险和《内规》中的第六条了望、第七条安全航速中均有规定,而《内规》同时在第九条避让原则中也根据内河航行实际情况对警戒行为进行了罗列。

由《海规》和《内规》中的了望使用安全航速判断碰撞风险的描述,可以看出警戒行为的采取是递进且逐步升级的,符合客观进程发展规律的。在通常情况下,船舶采取一切手段,加强正规的了望,可以有助于其判断周围态势;在这一前提下使用安全航速,以确保船舶在危险情况下可以通过车、舵等设备的共同作用将船停住或改向以避开危险;在保持了望的基础下,一艘使用安全航速的船舶发现某一态势时,应对该态势进行合理分析,判断该态势的发展进程是否会导致本船发生碰撞危险。如经判断,该态势的发展进程不会导致碰撞危险,则视情放弃采取异于常态的警戒行为,反之则应考虑本船船员合理使用船艺的水平、本船固有特性、潜在的碰撞危险性质采取避让、避碰、避险一系列措施。

在“警戒区”这一特定区域内,任何船舶均必须对本船航行情况、与周围船舶及设施之间态势、该区域固有的对安全航行可能产生影响的自然特征等保持高度警惕并在采取安全措施情况下,能通常满足航行安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保持对该区域可能存在的特定情况的充分应变准备及能力。

“警戒区”是由主管机关经过综合评估和充分论证并对外公布的一定水域范围,该区域可能发生碰撞危险态势的机率一般均高于其他区域。那么船舶在该区域航行时,可以有针对性、有意识的加强对某类碰撞风险的防范措施,如采取了望、安全航速等适合本船特性的一切安全措施,以避免因某种特定碰撞危险的危险局面。

换而言之,在警戒区航行时,船舶必须采取比正常航行情况下更有针对性的、更全面的戒备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某种特定类型的危及其航行安全的局面,同时这些措施的响应速度也应足够应对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态势。而船舶采取此种措施是基于主管机关的告知,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主管机关对船舶在航行警戒区采取的警戒行为的要求比《海规》和《内规》的普遍性要求更为严格。

警戒区中“区域”的含义

从《关于船舶定线制的一般规定》中对警戒区的描述,明确了这个区域具有以下特定含义:

1、该区域有规定的界限

作为一个在定线制规定中明确规定的特殊区域,显然应由主管机关在充分考虑该水域的通航环境、通常情况下的通航秩序及该水域历史上发生的险情、事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给所有航经该水域的船舶或某些特定船舶指出必须采取上文所述的“警戒”行为的特定区域。

这一特定区域或以坐标联线,或以参考点方位、距离等形式描述,并通过纸质海图、航路指南、ECDIS电子海图等途径告知船舶。

2、该区域内船长或行为人及主管机关的特定做法

从《关于船舶定线制的一般规定》中字面理解,“特别谨慎航行”这一特定做法是船长或行为人在警戒区航行必须采取的特定做法。因为定线制规定并不免除船长的职责,针对警戒区采取何种警戒行为的决策权首先船长掌握,船长或行为人也由此对所采取的警戒行为的后果负第一责任。通常理解船长或行为人在警戒区内结合本船特性、船员技艺,严格遵守主管机关的相关规定是“运用良好船艺”的表现。

主管机关在警戒区所采取的特定做法一般分为“告知船舶采取警戒行为”或建议交通流或推荐交通流流向。

为使船舶的警戒行为符合安全通过该区域,主管机关势必在具体的定线制规定中以一定的形式,如《长江安徽段船舶定线制规定》中的附录五对陈家洲航行警戒区的特别规定中告知船舶在该区域应有针对性采取的行为和措施――包括适合该区域的航行规定和避让规定。在这类警戒区即使主管机关没有明确规定,亦会告知船舶应“特别谨慎航行”。

如果主管机关规划警戒区的出发点是基于合理地组织交通流,那么主管机关会根据客观安全管理的需要在具体的定线制规定中规划出在该水域的建议交通流或推荐交通流流向:

一如《长江江苏段船舶定线制规定》规定中第九条规定“在通航条件或船舶航行操纵受到限制的水域,为通航能力受到限制的上行船舶穿越通航分道、推荐航路设置航行警戒区”(参见图1)。此例中,警戒区是为特定船舶穿越通航分道、推荐航路所设置的,是主管机关推行建议交通流的一种做法。

再如《珠江口水域船舶定线制(试行)》中的“大濠水道定线制”规定了一个以安全岛灯船为中心的警戒区(参见图2),在该警戒区中,主管机关为规范各分道通航段交汇时的船舶交通流,减少正面对遇和交叉相遇的局面,规定的交通流向为以环形道中心位置的航路1号灯船为原点,设有半径为80米的“安全岛”,要求船舶穿越该警戒区时,围绕“安全岛”逆时针环绕航行。这是主管机关推荐交通流流向的特定做法。

从上述论述,不难看出无论是船长根据自己判断所采取警戒行为,还是主管机关告知船舶应采取的警戒行为或建议交通流或推荐交通流流向均可以理解为在警戒区这一特殊区域的特定做法。

几个概念的比较

在《关于船舶定线制的一般规定》中,对警戒区、避航区、禁锚区等三个特定区域的定义性描述分别为:警戒区――包含一个规定界限的区域,在此区域内,船舶必须特别谨慎航行,并且可能有建议的交通流向的一种定线措施;避航区――包含一个规定界限的区域,在此区域内,航行特别危险或对避免造成事故异常重要,所有船舶或特定类型船舶避免进入该区域的一种定线措施;禁锚区――包含一个规定界限的区域,在此区域内,船舶锚泊是危险的或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损害,除非实在船舶或船上人员面临紧急危险的情况下,所有船舶或特定类型船舶应避免在禁锚区内锚泊。

从上述定义明显对三种区域都是“包含一个规定界限的区域”,并对所有船舶或特定船舶在该区域内规定了特定行为。由此可见,国际海事组织的立法本意即在这三种区域必须有两大要素:规定的界限和在该区域内的特定行为。具体诠释“警戒区”这一概念就是“警戒行为”和“规定的界限内采取特定行为”。

警戒区概念的应用

《长江江苏段船舶定线制规定》、《长江三峡库区船舶定线制规定》及《长江安徽段船舶定线制规定》(2010)、《珠江口水域船舶定线制(试行)》中均使用了警戒区这一定线措施。从实践来看,警戒区的设置确实起到了或提示船舶在规定区域内采取警戒行为,或按照主管机关建议交通流向航行的作用,减少或规范了交通流的交叉,达到了《关于船舶定线制的一般规定》的四大要求。一是减少横越船舶和在已建立的通航分道中航行的船舶之间的碰撞危险;二是简化会聚区域的交通流模式;三是在对所有船舶或特定类型船舶的航行来说是危险的或不尽理想的区域或其周围,组织交通流;四是在环境敏感区域内或周围或距该区域一定安全距离的地方,组织安全交通流的目的。

目前我国航运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船舶定线制这一先进航行理念势必会随着航运生产力的进步而得到普遍推广,而如何在具体的定线制规定制定、实施过程中运用和理解“警戒区”这一重要概念,不仅是保障主管机关制定具体定线制规定的合理性的重要前提,也是便于广大船员在执行定线制规定时采取必要的警戒措施,保证航行安全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芜湖海事局)

上一篇:水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政复议的受理 下一篇:船舶抵押权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