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公司督导机制的局限

时间:2022-09-29 10:52:45

【前言】传统公司督导机制的局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在封建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土地主是这一要素的所有者,所以土地主是最有权势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初期,资本代替了土地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资本家是资本的所有者,因而公司的权力也应当由资本家来行使和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供给日益...

传统公司督导机制的局限

公司督导机制是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而形成的。公司督导机制(governance),有不少学者和实务部门称其为:“公司治理结构”或“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法人或公司、企业的“统治”和管理,即来自所有者对公司的控制,亦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如何通过制度性安排监督和控导高层经济人员的经营。公司督导机制顾名思义就是“公司的监督与导向”。因为公司制企业具有独立的人格,它只能接受所有者的监督和导向,而不是直接接受“治理”和“被控制”。

由于传统公司督导机制局限,决定其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股东本位思想绝对化

在传统观念看来,劳动与资本这两个基本的生产要素中,为公司提供物质资本的“资本家”的权利是资本所有权,为公司提供劳动的“雇员”的权利只是一种对资本运用的他物权。由于所有权主宰所有的他物权(即一切他物权均从属于所有权或体现所有权),就必然要求作为企业主的资本家控制整个公司;公司作为企业主的“东西”,在法律上的表现便是为所有权确立并被理论化。所以,传统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了体现这种所有权的神化,便确立了股东本位的原则,即股东对公司的经营享有最高直接控制权,他们是选择并控制公司董事的“市民”,这些被称为董事的“议员”是股东的代表并为股东的利益而工作;董事会选择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再选择其他人员并主持公司的日常工作。然而,这种股东本位的绝对化正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的挑战。

(一)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受所有权保护的生产要素(即所有权的客体)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谁拥有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谁就拥有相应的权力

在封建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土地主是这一要素的所有者,所以土地主是最有权势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初期,资本代替了土地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资本家是资本的所有者,因而公司的权力也应当由资本家来行使和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供给日益丰裕,而工业和技术发展所需要的专门知识越来越复杂。于是专门知识就成为公司发展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谁拥有这样的生产要素,谁就能使公司兴旺发达。显然,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往往是公司中的雇员而非股东,并且现代社会的一般情况是雇员所拥有的高素质的劳动比物质资本更为稀缺。由于资本与劳动等生产要素的“经济地位”的变迁,必然要求扩大雇员在公司中的法定权利,而在此过程中物质资本所有者的部分权利则被剥夺。

(二)股东本位所折射的只是一种“资本民主”

只有那些拥有公司物质资本的人才有权利选举和被选举为公司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而公司中从事财富创造的雇员,虽然在社会生活中享有政治权利,其中,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在公司制度中本应享有的“当然的权利”则被剥夺。这样,公司利润的创造者却被排除在公司督导机制之外。这种模式一方面可能激化劳资冲突,不利于提高雇员的劳动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公司的管理成本,损害了公司的组织效率,并且与现代民主理念格格不入。

(三)股东本位只是“资本基本主义”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难以适应当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社会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当时经济增长对物质资本的依赖,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资本基本主义”,即认为物质资本以及物质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增长的推动,而物质短缺则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对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权利进行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于是股东本位的公司体制便应运而生。但自20自世纪末期以来,在国家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物质资本的价值和重要性正在明显下降,知识、技术等“精神力量”正在各方面超越物质资本的力量而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增长从对物质资本的依赖转向对知识等“精神力量”的依赖,以物质资本为基础的规模生产也随之转向了以知识为基础的创造活动,使得公司的成长取决于拥有知识并创造这些知识的人以及人的劳动。这样,建立在“资本基本主义”基础之上的传统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今“知识社会”的需要。

二、董事会中心主义的神化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传统理论认为,由于股份公司物质资本所有者人数众多,他们不可能都亲自参与公司的经营,于是股东大会便选举董事会,并由董事会代表股东行使公司权力,其中,包括为公司选择有经营能力的高层经理和对经理的行为监督等。董事会是股东的受托人,负责公司的业务执行,并对公司经理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这使得董事会在公司的劳动中起着核心作用。然而,这种墨守成规的董事会中心主义的神化已经不符合20世纪末的现实。

因为现代公司的董事会或董事会的成员不一定是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唯一受托人,或者说,董事会或董事会的成员不一定仅仅代表股东的利益。传统理论认为,董事会及其成员应由股东选举产生并作为股东的受托人以维护股东的利益。然而上述理论已经受到当今社会的冲击。在实行单一董事会的英美法系国家,虽然从历史上看,董事会应由股东选举产生,并且股东的利益在董事会进行决策时受到了优先考虑,但自20世纪末期以来,人们普遍地认识到董事会的职责既要引导公司朝着实现股东利益的目标努力,又要考虑雇员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和公司本身生存的需要,并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而在实行双层董事会的德国等欧洲国家,自二战以来,选举董事已非股东们的专利,并且董事会还应对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主体负责。因此,董事会仅为股东的受托人的理论已经与当代主要发达国家的公司立法和现实不符。

三、不对称信息的影响严重

大多数董事会往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股东的受托人代表股东并服务于股东,是公司的决策与制约机构;一方面直接主持经营即是决策机构又是业务执行机构,甚至有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或董事兼总经理,也有的经营班底三分之二以上是董事。当董事会作为决策权力机构扮演所有者的化身时,他们除了选择公司的经营者外,还必须对经营者行使监督权。要实现这一职责,董事会必须能获得有关经营者行为和行为结果的信息;而当他们实际作为业务执行机构时,他们可能会考虑经营者的所得利益,使公司有背离股东利益的倾向,尽可能向股东传送不完全信息或完全不传送真实经营信息。因此,在公司督导机制中,无论是股东会对董事会,还是董事会对经营者之间都存在“不对称信息”问题。所以,股东会、董事会难以得到有关经营者的完全信息,即信息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成不对称状态,后者相对于前者有信息优势。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直接结果就是导致股东对董事、董事会对经营者的选择和督导失败。一方面,如果股东或董事会掌握不了执行董事或经理的“私有信息(包括执行董事、经营者的学历、智力、经营能力等)这样就可能使一些不称职的董事或经营者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选为执行董事或高层经理(这种行为叫逆向选择);而另一方面,如果执行董事或经理被股东会、董事会选择后,采取阳奉阴违的机会主义态度传达信息,加之股东或董事又不能亲临现场监督执行董事或经营者的活动,那么股东或董事会就完全处于被动局面(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叫道德风险)。因此,尽管传统的公司督导机制设置有股东大会,董事会,但是由于董事会双重身份的影响和经营者的既得利益与执行地位,使现实中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都会受到不对称信息的影响,执行董事或经营者甚至可以决定股东会或董事会的活动日程以及股东会或董事会所获取公司经营信息的类型和数量。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对执行董事、经营者能力的估量和公司真实情况的了解以致督导落空。同样,受不对称信息的影响,监事会也会因此流于形式,形同虚设,难以履行其忠实善管与注意义务。由于“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不同程度受不对称信息的影响,未能尽其受托、受任之职,势必形成公司督导落空,产生内部人控制(控制权落于公司内部),使所有者的利益受损、任其执行董事或经营层谋求自身利益,建立自己的帝国。

上一篇:专家学者谈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 下一篇: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观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