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2-09-29 03:52:54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在经济犯罪案件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自2000年1月至今年6月,我市人民检察院共立案查处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案件100件108人。在这些案件中,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所发案件有27件,占总数的27%。其中“一把手”犯罪现象突出,管钱管物的实权人物犯罪活动猖獗,私设小金库问题严重,犯罪手段更加隐蔽、狡猾。表现在不入帐、不建帐、建假帐、两套帐,手段多样,且单一型的犯罪比例减少,贪污、受贿、挪用数罪交织的增加,涉案金额大幅提高,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的数额已由原来的一、两万上升到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上千万。

一、犯罪特点

1、大要案多,案值越来越大,挪用公款、贪污犯罪突出。从近年来我院所查处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看,大要案比例在37%以上,其中立案侦查贪污23件32人,挪用公款20件20人,受贿46件47人,分别占到立案总数的23%、20%、46%。

2、犯罪手段日益多样化。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采取扩大支出、开假票据、开白条子等手段贪污公款;二是采取重复报销的手段贪污公款;三是将收取的承包土地款、卖地款不入帐,随意挥霍;四是慷国家、集体之慨,随意将巨额公款借给他人;五是利用手中权力向让其办事的人索要好处费。

3、职务犯罪易出现在集体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此前,不少镇村集体企业进行了改制,或整体出让、或厂房出租、或承包经营,对这些企业由谁买断、承租、租赁,费用是多少,往往未经公开招标或集体研究,个别基层干部说了算,缺少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为其进行职务犯罪提供了条件。

4、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这些发生在广大农民群众“眼皮底下的腐败”,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而且破坏了干群关系,损害了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使老百姓深感痛绝,在些甚至引发了群体性事体。

5、窝案串案较多。改革开放初期,农村职务犯罪以个人单独犯罪为主要特征,而近几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案连多案,出现了一些窝案、串案现象,这也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查处的案件来看,往往小案牵出大案,大案套出小案,查处一案,带出一窝,查处一个,带出一串,个案向窝案、串案发展。

6、基层组织人员犯罪大多利用了基层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如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主要表现为:财务制度不健全,很多收入和支出不入帐。基层财务情况多年不公开或公开程度很小,小金库现象仍然在有些地方存在。而有的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兼出纳员,一手收钱,一手花钱,花多少钱,什么去向,都是一个人说了算,客观上为其实施职务犯罪提供了便利。

二、犯罪的原因

1、一是学习教育不够,思想蜕变,逐步滑入犯罪泥坑。宗旨观念淡薄,从而导致某些基层干部在贯彻党的富民政策时理解上出现偏差。目前基层组织人员学政治理论、学业务很少,对基层组织人员进行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更少。由于忽视教育和学习,使一些基层组织人员的思想状况发生了变化,自律意识不强,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个人工作、生活上的一些挫折,迷失了正确的政治方向,逐渐淡忘了宗旨观念,在关键时刻不能把握自己,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做捞取钱财的资本、牟取私利的工具,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二是体制不顺,监督不力,管理失控。如多数基层站所实行的是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由于“看得到的管不到,管得到的看不到”,形成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状况。从内部看,规章制度、监督机制不健全。而有的村虽然制度上墙,但也形同虚设,没有很好地落实与执行。目前推行村务、政务“两公开”,但是有一些单位公开的内容有限,表面的东西多,群众最关注的财务收支等方面的内容却很少,使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外部监督手段难以到位。有的基层政府对基层组织人员监督不严,对于群众反映基层干部的问题,基层政府组织不是依法办事,秉公处理,而是采取袒护态度,久拖不决,以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直到造成职务犯罪发生。

3、财务制度不严,乱收乱支严重。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集体经济逐步向农、工、商、贸等多元化经济发展,但相应的财务正规化管理却跟不上,白条子入账、假票据入账、审批手续随意等现象还时有发生,致使财务管理无透明度,财务制度流于形式。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收支无制约。有的村基本上没有经费收支审批制度,基层组织人员人人管钱管物,个个自批自报。有的村对财务实行家长制管理,支出、审批一人说了算。二是账目不健全。有的村收入、支出不按规定建账,村干部乱花钱,为滋生腐败创造了温床。三是财务人员身份杂、素质低。由于村级财务人员的配备没有一定的标准,致使村级财务人员鱼龙混杂,整体素质偏低,加之对其政治和业务培训少,不少会计人员缺乏法制观念,财会业务水平较低,账务处理随意性大。四是账目审查力度不到位。有关部门对农村账目审查仅局限于年终象征性对账,发现问题也不及时纠正,对一些小村,甚至几年不去审查账目,导致个别基层组织人员有恃无恐,胆大妄为。

4、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有的甚至连自己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就不清楚。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拿点用点没有啥”的法盲心理;“你有我也得有”的失衡心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消极从众心理;“咋会那么巧就抓住我”的侥幸心理;“我出力最多,应该拿点”的补偿心理,正是这些心理因素作祟,导致他们法制观念淡薄,不知道哪些行为是违法,哪些行为是犯罪,在看到一些个体、私营企业、承包租赁者的高收入、高消费生活方式时,心理产生了极大反差,为了尽快“脱贫”,解除生活“窘迫”,少数人便萌生了“你有钱,我有权,以权换钱不为过”的心理,从而在一定条件下,采取贪污、侵占等犯罪手段去攫取国家和集体财产。

三、建议和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现状,为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形象,促进我市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提出预防农村基层组织职务犯罪的几点建议:

1、抓教育、防止“村官”腐败。针对某些基层干部素质较低的现状,加强教育培训,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问题的一个好办法。首先应对基层组织人员采取持证上岗,任职教育培训的方法。其次,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对违法违纪基层组织人员的及时查处、曝光,起到震慑作用,检察机关等部门应主动深入基层开展法制教育,用惩腐倡廉的法律法规引导人,用职务犯罪的典型案例警示人,用廉洁勤政的模范事迹鼓舞人。再次要定期、不定期对基层组织人员进行党性教育、财经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通过教育培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提高他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保证政令畅通,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做到遵纪守法、依法办事,自觉接受监督,培养造就一批党性强、素质高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2、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把好财务收付关。要使民主理财小组真正发挥作用,杜绝白条子、假票子等现象,实行收支两条线,真正做到村务公开。收取的各项款项要及时纳入财务,统一管理,合理使用。村支书、主任、会计、出纳等人要认真履行财务手续和执行财务制度。对于重大事项,村委会要集体审查,逐项审查,严格把关,改变目前部分村财务管理的混乱局面,堵塞漏洞。规范、严谨的财务制度大大缩小了职务犯罪的作案空间。其次,以严格的审批程序比较有力地制约了村干部对资金的使用。改革财政体制,加强对“财政”的监控。取消基层站所的单位会计,所有费用由乡镇财政结算中心代管,对各种票据、银行单据、会计核算实行统一管理。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款实行征收部门开票,委托银行收款,财政专户管理。基层站所的财政预算由财政结算中心统一审核,统一拨付,严格按照核定的收支标准安排资金。

3、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级党政基层组织,农村基层组织与广大人民群众有着更广泛、直接的关系,其廉洁与否,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形象。这就要求在选拔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时要充分发扬民主,警惕宗族势力,最大限度地体现党员、群众的意愿。切实加强基层班子建设,选好配强基层干部,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要经集体研究决定,坚决杜绝“一言堂”。上级党委政府也应把握好使用干部的原则,上下沟通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从而有效防止职务犯罪的发生,同时,各级财政、审计部门也要适时对基层财务状况实施审查,实行审计监督,进行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同时可定期对基层各级组织和干部进行群众评议,实行群众监督。

4、建立和完善对基层组织干部的监督制度,这对于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是一条亘古不灭的真理。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充分发挥市、镇人大及各级代表的监督作用,这是我国宪法、法律赋予人大的权利。二是充分发挥市委、镇党委在农村职务犯罪中的特殊监督作用,坚持把预防工作纳入党委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格局中,使之成为反腐倡廉的先头兵。三是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专门监督作用。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专门监督机关,主要通过对农村职务犯罪的查处,达到警示作用,形成威慑效应;通过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建议等,帮助发案单位完善制度,堵塞漏洞;通过宣传法律知识,提供法律咨询、举办预防职务犯罪讲座等,教育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遵纪守法、克己奉公。四是切实发挥好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特有作用。公正的舆论是人民的喉舌,反映群众的心声,既可以褒扬清正廉明、克己奉公、忠于职守的正气,又可以抨击各类职务犯罪的罪恶行径,使好人好事发扬光大,成为社会的楷模,把坏人坏事公诸于世,激起社会的公愤,要发挥好舆论监督的特有功能。同时,人民群众的监督也是预防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屏障。目前推行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对农村干部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但有些村公开的内容有限,表面的东西多,对群众最关注的财务收支等方面的内容却很少,使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外部监督手段难以到位。

5、以打促防,打防并举,搞好农村干部犯罪综合治理。要始终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方针,在搞好教育培训的同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对明显构成犯罪的,坚决予以查处。在依法打击农村基层组织职务犯罪的同时,要抓住个案预防所具有的针对性强、容易被发案单位接受的特点,利用办案的有利时机,对发案单位提出切实可行的《检察建议》等,采取全程跟踪和定期回访等形式,监督《检察建议》的落实,努力做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稳定一方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总之,预防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是一项长期、繁重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要运用各种预防农村职务犯罪的有效方式,引导农村基层干部遵纪守法,形成对农村职务犯罪“不敢犯,不能犯,不想犯”的约束机制,真正从源头上遏止农村职务犯罪的滋生蔓延,使预防农村职务犯罪结出丰硕之果。

上一篇:行政诉讼协调制度调查研究论文 下一篇: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