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输液发热反应的护理

时间:2022-09-28 06:18:29

儿科输液发热反应的护理

摘要 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自身调节体温能力差,在输液时发热是常见问题。但处置不当还容易引发高热、惊厥,从而给患儿带来严重后果。因此,作为护理者必须及时、妥当处置。

关键词 儿科 输液 发热 护理

静脉输液是将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以治疗疾病,但是若有致热源或临床操作不当等原因诱发输液发热反应。根据16例输液发热反应中出现的临床症状,护理体会作出如下分析和探讨。

发病原因和机制

发病原因:小儿输液反应原因复杂,参考有关资料分析输液反应的直接原因为热原物质所致。输液过程中,热原物质逐渐进入体内,超过人体耐受量时,便可发生热原反应。热原即称热原物质,包括化学和细菌性热原等。化学性热原物主要考虑器具因素。细菌性热原主要是由细菌产生,多为菌体裂解释放毒素或代谢产物等。据有关资料报道,革兰阳性杆菌产生的热原致热作用最强,阳性杆菌次之,阳性球菌产生的热原致热作用最弱。

发热机制:输液中发热反应与普通发热机制一样,致热原进入人体后刺激白细胞释放白细胞致热原,后者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温度调定点上移,从而兴奋产热中枢,抑制散热中枢,一方面发生肌颤和内分泌代谢旺盛,从而产热增加,因此,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另一方面体表血管收缩,竖毛肌收缩,发汗停止,这一系列变化导致散热下降。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输液反应分三期:①寒战期:一般在输液15分钟左右发生,患儿手脚冰凉,寒战、突然感到畏寒,继之寒战,口唇发绀,面色苍白,全身皮肤鸡皮样和花斑,肢冷,呼吸急促。②发热期:患儿体温急剧上升,呼吸急促,头痛恶心,面色潮红,甚至发生谵妄、昏迷、惊厥、休克、低血压、心肾功能衰竭、死亡。③恢复期:在恢复期,患儿身体出汗、体温下降,疲倦乏力,整个过程0.5~1小时,但小婴儿常常三期划分不清,可迅速高热,易发生高热惊厥,因此临床上要提高警惕。

护理措施

输液反应中的发热反应属紧急情况,应紧急处理,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措施:⑴寒战期的护理:①立即停止原输液,更换液体和输液管(为了便于抢救,保留针头不拔出)。有缺氧征,立即氧气吸入。②注意保暖,防止风袭,可用棉被围裹,小婴儿加热水袋。③多作解释工作,安慰和稳定家长及年长患儿的思想,消除患者及家长的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防止输液反应的进一步发展。④控制肌颤抗过敏,输液反应最常见的发生肌颤,严重者可能持续强烈的、不自主的震颤,对待这些症状一般选用抗组织胺药、非那根肌注,严重者可静滴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⑤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若温度升高,就要采取物理降温措施。⑵发热期护理:①药物降温:肌注退热剂,若温度超过385℃时应用糖皮质激素,起到减轻脑水肿、抗过敏、抗休克和降温的功效,必要时可进行冬眠疗法。②物理降温:在药物降温的基础上,可采用冷毛巾敷额部,温水擦浴,若持续高热不退,可作醇浴、或冰盐水灌肠,头枕冰袋。③镇静、对烦躁不安或高热惊厥患儿可使用镇静剂,如:安定。④密切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生命体征,积极观察患者的是否有呼吸衰竭、心衰、休克或脑水肿等并发症,若有发现,应及时上报给医生,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和护理措施。⑶恢复期的护理:患者在恢复期要注意休息,减少刺激,积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睡眠环境。

讨 论

输液发热反应的因素:⑴药品因素:就是说此类药品在药厂生产制作过程,封口包装,储藏时间都有可能造成热原条件;另外护理人员的操作不规范,没有认真检查。因此,按正规要求,操作前必须再次严格检查,核对标签,检查药物的有效期,瓶盖有无松动,瓶口有无裂隙,变质沉淀等现象。⑵器具因素:输液器、注射器、加液瓶三者为输液的主要器具,在输液中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是关键,其生产、使用效期、储藏运输等过程都可能影响到热原物质,因此,使用前必须严格检查包装的严密性、有效期等,配输液的注射器不可多次使用,以免污染造成致热条件。加液瓶应该经严格处理后,密封高压灭菌。⑶环境因素:季节、气温、室内空气污染,与输液反应有密切关系,气温高的季节输液的各个环节都要加强消毒措施。⑷护理操作过程因素:①操作前必须流水肥皂洗手,消毒毛巾擦手后方可处置。②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③输液必须现配现输,这样可以保证药效减少输液反应。

除此,输液发热反应中,输液前高热患儿50%,故输液前必须先作降温处理,同时加用鲁米钠镇静效果更佳,一旦发生输液反应,控制肌颤抗过敏的同时,可肌注退热剂和地塞米松,可控制和减轻高热的发生及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雪蓉,孙春珠.谈儿科病房安全防范措施.中国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3(3):500.

上一篇:多种耐药致病菌感染患者的护理 下一篇: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交谈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