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 绽放思维火花

时间:2022-09-27 05:26:49

有效提问 绽放思维火花

【摘 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是自古以来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方法之一,特别是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常常采用提问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发展。本文从“问题情境、引人入胜”;“由浅入深、层层善诱”;“启发诱导、进入佳境”;“二定一变、缜密思维”;“以旧引新、引发联想”;这五个方面来阐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提问来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提问;思维

我参加了市进修学校组织的“初中数学30学时”培训以及各种教研活动后,我颇有感触:如何提出行之有效的问题是考验一个教师教学功底是否深厚的重要标志。经笔者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记录统计发现,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课堂提问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当前课堂还存在课堂提问多而滥;提问过于浅显,缺乏深度;提问过偏过难;提问随意性比较强等问题,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的反思和对同行先进经验的借鉴,谈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绽放学生思维的火花。

一、问题情境、引人入胜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案例1]:本人在学区优质课比赛中的课题七下《4.1 用字母表示数》时,讲了“小明周末在家做家务”的故事:周末,小明妈妈早晨上班时,嘱咐小明打扫家里的卫生,小明按妈妈的要求做完家务后,想着他的玩具,可就是没钱。突然,他想了个办法,趁妈妈下班前,在桌上留了张纸条.

小明写着:

拖地:3元;叠被:2元;擦窗户:5元; 总共10元.

小明妈妈写着:

吃饭:x元;穿衣:y元;看病:z元……总共a元.

提出这样两个问题:

1.小明妈妈写的x,y,z分别指什么?

2.小明为什么惭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设计这样一个生活问题情境,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气氛活跃,既学习了新知又开拓了思维。

二、由浅入深、层层善诱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

[案例2]: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

①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是怎样知道的?

②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的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

③还可以怎样做?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为证明定理作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

三、启发诱导、进入佳境

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去主动吃米。喂鸡如此,课堂教学更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应启发学生引起学生兴趣,诱导其产生好奇心,就能使学生自主地进行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

[案例3]:教学《全等三角形判定》一课时,引入时用一块撕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纸,如图(1)。

提问:“若带1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2去,带去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3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

追问:带1、2或3能判定一个三角形全等吗?凭什么?

再问:能否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吗?

通过这样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为学生学习“角边角定理”奠定了基础。

四、二定一变、缜密思维

思维的缜密性主要表现在通过细致缜密的分析,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学生学习了定义、定理、公式的内容以后,还不足以使学生真正理解,通过适当“变式”来加深理解。

[案例4]:教学《平行线的判定》一课时,学习了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为了巩固这个判定,

教师提问:如图(2),∠1=71°,∠2=72°则这两条直线a,b平行吗?

变式1:如图(3),∠3=∠4=36°则这两条直线a,b平行吗?

变式2:如图(4),∠5=110°,∠6=112°,∠7=112°,请找出图中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通过这三个问题,加深了这个判定中的同位角,相等以及两直线平行三个元素之间关系的理解,进而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五、结束语

新课程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在把握学生学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同样“提问有法,问无定法,重在得法”,在课堂上,通过有效的提问,才能绽放学生思维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严永金.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2]钱云祥 张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透视与导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5.

[3]承锡生.深度探究—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践行与反思[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上一篇:浅谈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 下一篇:在有效课堂中催开德育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