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需澄清的几种认识

时间:2022-09-27 02:03:01

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需澄清的几种认识

中国最大的经济问题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金融领域突出表现为城乡二元金融。在城市金融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进展后, 农村金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领域最薄弱的环节,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势在必行。然而,农村金融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为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需要澄清以下几种认识。

一、过分强调金融供给。科学把握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是研究设计农村金融体系的前提。 一个健康的农村金融体系, 可以对农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有效金融需求,没有充满活力的农村经济大环境,农村金融就是无源之水。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最大问题是活力不足,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的主体还是传统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生产效率低下。在金融领域突出表现为金融有效需求不足,相当部分“三农”领域不具备吸引商业金融资金的盈利水平和偿还能力,同时也缺乏有关配套的转换机制。农村金融资源运用效率低于城市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改变。这也是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后纷纷撤并县以下网点的最主要原因。 如果脱离经济发展水平,单纯强调金融供给,不但会拖垮金融,也会给“三农”增加新的债务负担,进而伤害实体经济甚至危及农村社会稳定。如果仅凭“三农”贷款难现象,就推断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是农村金融的最大问题,则是本末倒置。因此,要在着力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农村有效需求的基础上,构建需求导向型的农村金融体系,而不是过分强调金融供给。

二、片面夸大市场机制作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不会改变, 农村金融经营成本高、风险大、收益率低的局面不会改变,开展支农业务与商业化经营之间存在一定矛盾的局面不会改变。同时,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尚未有效化解,相当一部分机构还不具备商业可持续的基本条件。 在这样的前提下, 如果过分夸大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金融的作用,而不切实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短期内不会在改进农村金融服务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 改革的政策取向应该是,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在帮助消化农村金融机构存量包袱并切断“输血”渠道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市场主导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体系,畅通城乡金融资源流动机制,以保持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经营,有效增加金融供给,引导资金持续投入“三农”。

三、忽视发展直接融资。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农村银行、证券、保险业发展不协调,特别是农村资本市场未得到有效重视,发育十分缓慢。直接融资发展滞后是城乡金融二元化的突出表现, 导致农村的融资成本高,金融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体系。因此,农村金融改革务必要吸取城市金融改革的教训,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资本市场放到突出位置,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金融机构通过资本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挖掘农村地区投资证券的潜在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帮助培育农村的市场运行机制,坚决避免重蹈城市领域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覆辙。

(收稿日期:2007-10-11)

上一篇: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下一篇: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