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工作思路范文

时间:2023-02-26 19:46:00

农村金融工作思路

农村金融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县级 财政 农村金融

兴化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腹地,是典型的农业大市,现有耕地180万亩,人口156万人,行政区划调整后辖29个镇、5个乡、一个省级开发区,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水产品生产与集散基地,同时为省级“不锈钢特钢制品出口基地”和“脱水蔬菜出口基地”。2011年兴化市实现财政总收入66.56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5.56亿元。2012年1月至6月份实现财政总收入36.97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73亿元,同比增长9.5%。

一、当前农村金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兴化市目前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0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8家,担保机构16家。截至2012年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09.49亿元,比年初增加60.85亿元,同比多增加22.61亿元,余额比年初增长17.45%,存款总量突破400亿元大关;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62.66亿元,比年初增加30.16亿元,同比多增加12.86亿元,余额比年初增长12.97%。

1、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服务面临的困难

(1)农业生产经营项目收益低、风险高,放贷机构存在顾虑。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农业生产回报率低,而且受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上农业政策保险机制尚未完善,农村生产得不到保障。这就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发放存在顾虑,农村生产资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2)农户贷款额小、分散,成本较高,信贷人员缺乏放贷动力。农户贷款具有额度小、手续繁、客户量大面广的特点,信贷人员需投入较大的精力,放贷成本加大。兴化市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推行“阳光信贷”,采取建立农户信用档案,集中授信的方式,既提高了放贷效率,同时也减轻了信贷人员劳动强度,降低了贷款成本,但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建立了信贷业务考核机制,实行信贷人员绩效工资与贷款发放量挂钩,不少信贷人员将眼光瞄准额度大的企业贷款,对于发放额度小的农户贷款自然缺乏动力支持。

(3)农村企业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加大了银行审贷难度。目前,虽然大部分农村企业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真正按公司制规范操作的为数不多,其多数股东为家庭成员,实质为一人公司。因而不少企业财务管理及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对外报送的账表有多种数据。农村金融机构无法通过报表对中小企业的经营及财务状况及时作出准确评价,从而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放贷顾虑。甚至少数企业无专门会计人员,无账无表或做假账,农村金融机构无法准确把握其资产、负债、成本、效益等情况,贷款额度很难把握。

(4)缺少担保抵押,贷款难以发放。农村金融机构出于防范信贷风险考虑,必然要求企业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可是,不少企业尚处初步发展阶段,自有资产有限,缺少可抵押的固定资产。同时,信用担保机构对大部分农村企业认同度不高,使得农村企业无法获得有效的担保途径,银行贷款难以得到落实。

(5)农村信用环境不佳,银行存在畏惧心理。近年来,随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环境有所改善,但少数企业和农户信用观念依然淡薄,诚信意识不强,逃债行为时有发生,无疑加大了贷款风险,挫伤了农村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

2、担保机构存在的问题

(1)与银行合作关系未能有效提升。具体表现在与协作银行的风险分摊比例、担保贷款的利率优惠以及与贷款配套银行收取的各种费用减免等,这些因素将导致担保机构所担保的贷款质量偏低,承担风险过大,收益偏低。

(2)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不强。由于担保公司普遍缺乏健全的风险防范体系,同时又尚未接入人行征信系统,无法调阅被担保人的征信报告,难以对担保项目进行有效评估和审查。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不需要担保公司担保,银行就可以贷款;需要提供担保的企业大多是新成立、经济效益一般的企业。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诚信度低,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大大增加了担保公司的风险。

(3)担保机构专业人才匮乏。担保行业属于新兴的特殊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和熟悉金融政策法规。据相关部门统计,兴化市担保行业现有从业人员中从事过金融工作的人员数量比例严重偏低。

(4)担保业务收益偏低。担保公司属于低收益高风险,担保手续费费率每年仅为担保金额的1.8%左右,导致兴化市正常开展担保业务的14家担保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最高3.74%,最低仅为-1.24%,平均仅为0.81%,其中有两家亏损,大大低于其他行业收益水平。个别担保公司为了弥补收益上的不足,甚至出现超范围经营现象。

(5)政府缺乏有效监管。国家针对担保机构实行登记备案管理制度,但相关管理部门缺乏行使监管职能的有效手段。个别担保机构存在违规超范围经营、抽逃注册资本、内部管理制度混乱、风险控制措施不到位等现象。

另外,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如针对涉农保险机构的优惠措施不多。目前除农业保险保费的营业税优惠外,无其他优惠措施,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由于县级财政不宽裕,农村金融机构获得的财政支持以中央级、省级为主,而从本级财政获得的支持较少。

二、当前县级金融机构享受的财政政策

1、对涉农保险公司的财税优惠政策

农村金融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权威观点

业界大事

新政出台

最可爱的金融人

金融知识进社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丰富多彩

金融“扫盲”到农村——中央金融团工委"送金融知识下乡"服务基层

“龙江”处处有“新意”——龙江银行行长关喜华畅谈创新之路

心系民生倾力基层——国开行山东省分行行长于泽水谈如何支持地方经济民生建设

黑土地上的金融魅力

完善社保体系利在千秋

让创业者有了希望

百姓理财金融有道

百姓贷款路路通

新兴支付体系成就美好生活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扎根基层

“家园文化”快乐你我他——金融机构为基层员工创建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

差异化监管小微企业重现曙光

与小微企业“分享阳光”——各大银行积极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纪实

勿以微小而不为——小金融机构重点服务小微企业

金融可以很绿色

要闻月报

出席二十国集团多伦多峰会并发表讲话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推动世界经济长期持续增长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力推农商行健康发展

助力“二次腾飞”——中国民生银行“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工作作风建设教育实践活动圆满成功

金融要支持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绿色理念引领低碳金融发展——访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

低碳

社论:发展绿色金融助推低碳经济

碳金融:撬动低碳经济的杠杆

绿色信贷“贷”动经济转型

国开行:中长期融资助力低碳业务

绿色银行筑建绿色和谐

“绿色证券”顺势而行

绿色保险与低碳经济相伴俱进

低碳理财悄然而至

低碳,让生活更美好!

发达国家的低碳经验

“低碳银行”路在何方——访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局长阎庆民

关山初度路正长——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谈中国碳市场发展

金融与“三农”同行

总理到四川绵阳视察农信社支持灾后农房重建工作

党和国家领导人论农村金融改革

中国银监会《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与监管指引》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与监管指引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开拓信贷市场促进小企业发展

银行业全力助推河南农业做大做强

银行如何服务“三农”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就《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与监管指引》答记者问

拭目中国创业板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突破和改变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

私人银行迎来发展契机

金融,他们爱得深沉——中国人民银行退休老干部畅谈当前金融热点问题

“进场交易”:金融国资交易划时代之变革

社论:建立普惠型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新形势新定位——央行确立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思路

农村金融大有可为——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纵谈金融业如何支持“三农”

农村金融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这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更别提谁会知道,还有这样一个‘洋玩意儿’,一切要感谢国家农村好政策啊!要是没有你们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支持,政府的农机补贴款,恐怕今年的夏粮收割又得忙活起来!”当地的农民告诉我说。

这是惠水县农村信用社开展信贷支农、信贷惠农的一个缩影。今年,该社在继续做好信贷支农工作的同时,着重扶持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发展,支持了以长安铸造厂、贵州永红食品厂、贵州贵海实业、贵州外贸神彩等农业产业化示范企业等相关企业的建设。

以服务“三农”为基础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得到快速发展,经营效益大幅提升,抗御风险能力持续增强。惠水县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和联系农民“金纽带”的作用,以农村为主战场,把“三农”作为干好每项工作的基础,积极推进金融服务“三农”的工作,从而掀起了惠水县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崭新篇章,迎来新的发展、变革时期。

惠水县农村信用社,支持一大批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迅速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示范企业、农副产品收购企业、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及农民集体创办的民营企业等,有效形成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解决近三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惠水县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了农户群众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02至2006年几年间,该社共计发放贷款总额13873万元,在促进惠水地方经济的发展,助力新农村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就大批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梦想。

信合铺就农村致富路

走进惠水县的广大农村,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挂满枝头的金色硕果,散发着的诱人果香。这一切正是惠水新农村的真实写照。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全面适应新农村建设之需,惠水县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以农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开展一切金融工作的出发点,紧紧围绕各项农村经济政策,在以“助农、服农、支农”为工作思路的基础之上,积极创新思路,大胆进行改革。

同时,该社还继续推广并加以完善“农户小额信贷”、“农户联保贷款”等业务,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优势,优先满足农民的传统种、养业信贷需求,积极支持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面对今年生猪价格持续上涨的态势之下,重点扶持农民开展生猪生产,规模化生态养猪场的建设等,对符合养猪条件的农户执行养殖业贷款优惠;重点支持农户畜牧产品生产基地发展,旅游产品加工、农产品“名、特、优”工程,生态观光农业,以及“农家乐”休闲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农民工就是兄弟姐妹

贵州作为农民工输出大省,由于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健全,外出返乡的务工农民其劳动所得的转移方式多以现金携带为主,这一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为此,各地农信社充分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实施农民工特色化服务,为农民群众开辟了一条直通到家门口的迅捷取款通道,农民工只需在务工地或家乡办理“农民工一折通”并存入资金以后,便可直接到家乡或务工地农信社营业网点提取现金,且未产生任何手续费用,这一业务的开办为成千上万的农民群众提供了讯速,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有效地避免了农民工外出返乡携带现金的各种隐性风险。

惠水县是贵州省农民工重点输出县之一,针对流动人口流动性较大,农民工数量较多的特点,惠水县农村信用社着重强化创新服务理念,打响支农品牌,巩固农村经营阵地,本着“信达于民;合源于心”的工作宗旨,使广大农民群众真切认识到,农信社才是其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有力经济保障,劳动致富的“贴心伙伴”。

惠水县农村信用社结合国家政策优势及辖区内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国家生源地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工程,开办的“大学直通车”助学贷款业务,真正为贫困学生撑起了圆梦大学的翅膀。

农村金融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一、推进“一园三权抵押贷款”的增量扩面工作。加强对金融机构开展“三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指导,积极协调破解金融部门在业务开展中的困难,全力推进“三权抵押贷款”的增量扩面工作。一是完善农房、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估价、流转、收储、风险补偿等配套机制建设,落实对金融机构的激励措施,加大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积极性积。二是加强金融与农业、国土、建设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加快农房、土地流转经营权的发证进度。三是积极协助县政府开展茶园抵押贷款流转平台建设,修订完善茶园抵押贷款办法和操作规程,金融机构办理茶园抵押贷款时在原来提供茶园资产评估证(茶园证)的基础上探索附加茶园经营权证,明确茶园经营权归属,扩大金融机构的参与面。四是争取在2015年底增加1-2家金融机构开展“三权抵押贷款”业务,林权抵押贷款余额3.2亿元,其中茶园抵押贷款年末余额达1亿元;农房抵押贷款余额2亿元;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2000万元。

二、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增量扩面工作。2015年我支行将进一步完善农户基本信息的动态更新机制,不断提升农户信用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扩大向农户系统报送信贷、担保数据的金融机构范围。一是加强与林业部门的沟通协调,着力提升林权信息的更新质量与更新频率,争取2015年末,农户基本信用信息更新率不低于90%。二是继续开展第三批县、市级信用村(社区)和信用乡(镇、街道)创建活动,不断拓展创建覆盖面。争取2015年末,新增市级信用村(社区)5个、信用乡(镇、街道)1个。三是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利用农户系统大力开展涉农信贷产品创新,全面推广“整体批发、集中授信”信贷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信用惠农”实效。四是2015年末确保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在全县信用村开展该项业务,并实现全覆盖,鼓励引导稠州银行、泰隆银行、村镇银行积极参与。

三、完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增量扩面工作。进一步推动金融包容性增长和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推进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应用。一是积极推进银行本票、三省一市汇票、商业汇票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切实提高农村地区银行结算账户的普及率和活跃账户率,扩大

POS机、ATM机的布放力度,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二是组织县辖金融机构把推进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电子支付业务的应用,作为当前推进农村“易(e)支付工程”的重要内容,着力抓好 “网上支付应用示范区”、“手机支付应用示范区”的创建工作,不断增加网上支付、手机支付业务的动户率和交易量。三是2015年将在银行卡助农服务点的选择上综合考虑行政村人口数量、地理位置等情况,优先选择经营性商户作为服务点进行合理布放,督促承办银行定期对服务点设置及业务开办情况进行评估,对设置不合理、业务量偏少的服务点,将会及时予以调整。

农村金融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一、基本情况

东川地处昆明东北,属边远山区,所辖6办事处、镇,农村农户以种、养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今年年初起,我行按照上级行的工作部署,认真组织辖区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加强面向农村的征信等金融知识宣传,提高农民信用意识;深入开展信用村(镇)创建工作,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加快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构建辖区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逐步完善农户信用评分系统,推动应用系统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经过一年的工作,东川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资料收集、录入取得了一些的进展(2012年9月末东川区农村体系建设资料收集、录入情况统计如下表)。

东川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户资料收集、录入情况统计表

截至2012年9月末,东川区有涉农基层网点39个,农村农户总数为58144户,建立人行农户信用档案32413户,贷款余额70502万元。然而,东川大部分乡镇属边远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金融服务不健全、基层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存在问题

(一)基层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认识不足,采集农户信用信息积极性不高

边远地区基层农村金融机构普遍缺乏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片面认为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对农户贷款的促进作用不大,开展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缺乏积极性。

(二)农村金融服务不健全,制约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出于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进一步收缩边远乡镇营业网点,导致一些边远乡没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由于在这些边远乡享受不到应有的金融服务,增加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难度。

(三)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惜贷,影响了农户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由于边远地区农户贷款主要用于种养殖业,而种养殖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尤其近年来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从事种养殖业的农户带来较大经济损失。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出于贷款风险因素考虑,对农户贷款惜贷,以致农户贷款难,而不愿积极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四)农村经济欠发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础薄弱

一方面边远地区农村经济欠发达,农业生产难形成规模,农村人口人均收入低,农民生活水平欠佳。另一方面边远地区农村农户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户数和金额相对少,大部分农户接触金融少,金融知识缺乏,信用意识淡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础薄弱,阻碍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效开展。截至2012年9月末,东川农户总数为58144户,而贷款农户为3980户,占比为6.8%,其中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273560万元,农户贷款余额59736万元,占比为21.8%。

(五)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采集数据项多,采集信息难度大

按人民银行《云南省农户信用信息与信用等级评价指标指引》的填写要求,每户农户需要采集的信用信息分为农户信用信息采集与信用等级评定申请、农户家庭基本情况信息、农户家庭资产信息、农户家庭经营项目信息、贷款还款信息、综合信息等6个部分共78项,需采集信息的数据量大。而边远地区乡镇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少,通常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工作人员仅有3至4人,面对遍布全乡(镇)成千上万户的贷款农户,不能够保障准确完整地进行采集。由于采集农户信息不完整,也影响了农户信用评分系统对农户信用评分结果的准确性,阻碍了应用评分结果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开展。

三、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

一是人民银行加强与农村信用社的沟通联系,积极宣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对促进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导农村信用社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二是利用板报、宣传单、山歌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深入乡、镇、村开展征信等金融知识宣传,让广大农户更多地接触金融,了解金融,进而提高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

(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应把金融服务的主渠道面向农村,进一步健全边远地区农村金融网点,完善金融服务“三农”品种,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让广大农户享受到便利的金融服务,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强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形成齐抓共建格局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政府引导,人民银行指导、农村信用社为主导的工作思路,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县、乡、村政府部门要把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开展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引导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人民银行征信部门要深入基层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指导,确保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农村信用社要高度重视,落实负责部门人员,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创新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方式,提高信用信息采集效率

农村金融工作思路范文第6篇

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一)支农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较为复杂,需要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支持合力。但是从县域实际情况看,政府的职能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尚未建立运转规范的金融支农和财政支农对接平台,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金融机构不能及时了解财政支农的资金投向和投量,更谈不上做好配套资金的发放工作,金融支农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据调查,县域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普遍行动迟滞、进度缓慢,在年度工作规划中既没有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在实际工作中也缺乏支持三农的具体行动,呈现政府倡导、人民银行呐喊、金融机构无动于衷的格局,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导向存在很大反差。

(二)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难以提供高效金融服务

(三)信贷投入不足,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四)金融服务主体单一,支农范围狭窄

从县域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看:商业银行虽然具有资金、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但是,这些服务还没有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对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不能提供电子结算、信贷管理、业务咨询、政策指导为一体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银行早已偏离农字轨道,将经营重点转向支持大城市、大企业和大项目;农发行仅限于对国有粮棉油收购流通环节提供信贷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有限;真正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的只有农村信用社,但农村信用社主要办理存款、汇兑、代收税费、代付粮食直补资金等业务,在满足农村资金需求上显得势单力薄,只向农业生产,、流通领域发放了少量贷款,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多领域、多层次的信贷需求。据调查,县域金融机构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对农村教科文卫、通讯、农民工技术培训、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还基本没有涉足,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很大。

(五)金融服务后劲不足,难以形成支农长效机制

二、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支农联系制度。政府牵头建立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组织机构,形成地方政府领导、金融管理部门推动、金融机构落实、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构建运转高效的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做到金融支农和财政支农同安排、同部署,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同时,协同人民银行建立金融支农监测和考核制度,加大奖惩力度,调动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二是人民银行要发挥协调督导推动作用,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特色和重点,研究提出具体的工作思路和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及措施,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三是县域金融机构要看到国家公共财政向农村转移、工业反哺农业,全面建设农村小康,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和业务发展机遇,将支持新农村建设纳入本行的长远发展规划,发挥积极性,增强主动性,加快业务创新,增加信贷投入,实现支持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二)增设营业网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只有在农村设立适量的营业网点,才能使金融机构真正融入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潮,因此,要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使其在体制、机制和服务方式上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一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坚持服务三农方向不动摇,发挥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二是扩大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农发行应当将重点由支持粮棉油收购逐步转向支持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来。三是发挥农行县域商业金融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农行股改往下走的原则,适当增设农村营业网点,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和农村小城镇建设,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比重。五是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推动民间金融阳光化,使其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六是在条件成熟的农村乡镇,引导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实现农村金融主体的多样化,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向纵深发展。

(三)扩宽金融服务范围,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县域金融机构要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树立在竞争中求协作,在协作中谋发展的意识,找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切入点,发挥自身优势,实行错位竞争,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二是商业银行要树立小客户、大市场经营理念,充分发挥资金和人员优势,积极研发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业务品种,满足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办企业等多样化资金需求,缓解农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三是积极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加大信贷投入,优化信贷结构,改善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服务。四是扩大支持范围。不仅要加大对农村种植、养殖等生产领域的资金支持,还要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事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信贷投入,全方位支持新农村建设进程。

(四)完善制度,建立金融支农长效机制

农村金融工作思路范文第7篇

(一)农村基本情况

1、“三农”发展情况:至2009年9月末,湘潭市共有农业人口216万,耕地173万亩;农林牧渔增加值48.66亿元,农民现金收入6220.70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其中部级3家,省级19家,龙头企业的大量涌现,极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已形成湘潭县的湘莲加工、湘乡市的皮革加工、韶山市的旅游休闲农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示范性典型。

2、农村信贷投入情况:至2009年9月底,湘潭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29.59亿元,比年初增加109.22亿元,增幅34.09%,同比多增69.3亿元。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24.61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9.01%,比年初增加24.43亿元,增幅24.39%,同比增长26.39%。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20.64亿元,比年初增长0.39亿元,增幅1.93%,同比增长13.22%。

3、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情况:目前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乡镇网点共有47家,其中有信贷审批权限的网点有27家,农村信用社在乡镇网点数达到146家,其中有信贷审批权限的网点有38家,此外,邮政银行和湘潭市商业银行在乡镇网点有55家,其中有1家有信贷审批权限,另外湘乡市村镇银行设立在湘乡,9月棋梓支行正式开业,10月韶山光大村镇银行在韶山设立,金融机构网点已覆盖到县域所有乡镇,乡镇共投放69台ATM机,其中县城城关ATM机有51台,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网络服务体系。

(二)近年来的金融服务创新开展情况

1、稳步推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自2002年开展县域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以来,人行市中支以湘乡市为主要试点县,以清收县域党政干部不良贷款为突破口,大力加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相关工作经验得到了中央电视台、金融时报等中央、省市媒体的关注,2008年湘乡市顺利升级为市级金融安全区。同年,人行市中支与市地方金融证办联合在全辖开展了信用乡(村)的评选工作,经过自评、推荐、审核、现场考核,从辖内1632个行政村中选出11个信用村,得到了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2、全面打造农村信贷产品运作模式。2001年,湘潭市首创的“公司+协会+农户”的小额农贷“青竹模式”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此后,经人行湘潭市中支的大力推动,进一步在农信社等涉农金融机构与农户、涉农企业间搭起了长期互利合作的桥梁。经过几年的发展,“青竹模式”已渐渐发展完善成为“公司+异地养殖基地+农户”的港越模式、“公司+安全饲料厂家+畜牧主管部门+合作社+农户”的伟鸿模式等适合农户生产需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小额、订单农贷系列产品,农户惠及面达到76%。另外,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先后开办了知识产权、应收账款、仓单质押贷款以及出口退税资金专用账户抵押贷款等一批新的信贷产品,较好地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压力。

3、积极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手段和方式。一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稳步推进,县(市)联社一级法人体制与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全市5家联社已全部通过央行票据兑付审核,兑付总金额为6.59亿元;二是农村金融宣传手段加强。相继在全市1611个村镇建立了人民币反假义务宣传员制度,农村反假网络体系覆盖面达到98.71%;三是农村信用社为数万农民建立了信用档案,建档面达68%;四是农村支付结算体系进一步完善;五是湘乡市和韶山市已先后成立了村镇银行,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目前正在积极筹建小额贷款公司,拟在尚未设立村镇银行的三个县市区各设一家小额贷款公司。

(三)创新试点工作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1、政策支持层面。一是部分职能部门的支持力度有所增强。经协商,土地流转改革、集体林权改革等主管部门承诺对创新工作给予“特事特办”;韶山市印发了《韶山市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试点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纪要》,对在试点工作中涉及的如农户住房核发房产证,为农户、涉农企业办理抵押登记的手续程序问题,费税问题以及农户、涉农企业房产抵押价值评估问题等进行了明确,要求房产部门凭农户提供的集体土地使用权证按照《房屋登记办法》办理房产证,国土部门为没有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权证的农户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人行湘乡市支行与当地房产部门多次协商并联合发文,将当地农村房地产的首次评估登记费成功下降了30%,续贷时评估费酌情降至30-50%。二是贷款风险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年内湘乡市担保机构实现零的突破,引进了湘潭市宏宇担保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为增强当地的金融市场活力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三是出台了对涉农金融机构的具体鼓励措施。通过多次衔接,人行湘潭市中支与市银监局联合发文,对参与创新的金融机构,根据尽职免责的原则,实行差别化监管和绩效考核,对其新业务备案、新设网点申请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2、产品制度建立层面。在推进创新项目过程中,各涉农金融机构根据业务需要,在中支的引导下制订完善了《农村信用联社信贷产品创新操作办法》、《农户住房抵押贷款管理方案》等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办法,为广泛开展各创新项目提供了可行的操作指引。

3、产品规模层面。9月末,市辖湘乡、韶山两县市开展“信贷+保险”等创新产品共计4.93亿元,1-9月创新信贷产品共实现利息收入2800.56万元。

4、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与支持农民增收层面。问卷调查显示:104户农户共获得1588.1万元农村创新金融产品贷款,人均获得15.2万元创新贷款,推动农户收入共增长1023.3万元,人均增收9.8万元。在韶山市,今年有至少162家农户(包括涉农企业)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增收近900万元,创新工作的稳步开展带动了区域农村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5、涉农金融机构增效层面。创新工作的开展,为全市涉农金融机构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极。截止9月末,农发行、农行、农村信用社三家涉农金融机构共实现营业收入5.63亿元,利润总额2.73亿元。

二、对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激活农村“沉睡资本”,增强农村市场对资金的吸引力

1、大力推进各项产权制度改革。相关部门应站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加快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林权证的发放效率,建立完善的农村产权登记抵押制度和价值评估体系,明晰农村各项产权管理权限,尽快解除农村宅基地、林木资本的“冰冻”状态,为提高农村资本流转能力,吸引更多的资金来源打下基础。

2、规范建立资本流转市场。激活农村“沉睡资本”,关键在“转”,即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农村资本流转市场,通过市场行为盘活各项农村资产,是提高农村市场积聚资金能力的主要条件。

3、加快完善多层次担保体系。必须正视农村金融缺失抵押品的问题,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信贷+保险等多种模式探索新的抵押方式和品种。一方面,通过整合、注资、引资等多种渠道,加快设立政策性(或商业性)涉农担保机构;另一方面,采取银保、政保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发展农村保险,形成有效的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以鼓励金融机构持续增加农村的金融供给。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推动创新实践工作的合力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一是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及时补充足额的农业补贴地方配套资金。二是尽快健全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可通过为涉农贷款贴息、为涉农保险公司业务或参保企业(农户)补贴部分经营费用等手段降低贷款风险,加快对金融机构由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原因形成的农业贷款损失补偿的审核、发放效率。三是进一步完善对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奖励机制,提高对涉农贷款投放的奖励力度。

2、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一是切实降低农村动产、不动产的抵押、登记等中介服务收费。二是充分发挥“两型社会”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多途径地开展部门协作。三是建议将创新纳入对相关政府部门的目标考核体系,增强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加强金融自身建设,提高金融机构在创新实践中的执行力

发展农村金融要适应“三农”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如果片面要求农村金融机构降低利率,不利于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对农民而言,更核心的问题是能不能获得贷款,我们要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的赢利和降低农民获得贷款的利率,要通过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这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1、进一步强化金融管理层面的协作联动机制。创新工作需要统筹兼顾人行“窗口指导”与银监“风险监管”工作的需要,侧重于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大局。一是贯彻区别对待的原则,在调剂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方面给予适度倾斜;二是落实尽职免责的相关条款,制定更加具体、可操作性的监管措施,切实增强金融机构参与创新工作的信心和积极性。

2、进一步加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力度。继续深入推进农村信用户、信用乡、信用县的建设工作,通过减少或消除资金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等手段,促使农村金融服务成本的降低。同时通过金融教育,引导涉农客户强化风险意识和财务纪律约束,培育良好的农村信用文化,引导涉农客户在合理确定自己收入特征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金融服务,避免背上债务包袱。

3、进一步加快建立涉农贷款风险分散机制。创新是分散风险的重要途径。在有了地方政府、担保、保险等共同参与后,涉农金融机构更应想农民所想,加大产品创新的力度,开办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同时需要注意到,实践中民间资本也是解决农村地区资金需求的重要补充渠道。通过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或民间担保平台的方式加以规范引导,不失为分散贷款风险,增加农村资金供应的一条好路径。

4、进一步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发展农村金融要适应“三农”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农民而言,更核心的问题是能不能获得贷款。因此,合理调整贷款定价仅是降低服务成本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从构建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开展多层次的银政、银银、银保合作着手,从质和量两方面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的赢利和降低农民资金负担。

参考文献:

[1]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等单位关于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湘政办函〔2009〕19号),本文中简称为“省政府办关于试点意见的文件”。

[2]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就“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接受中国政府网访谈内容。

农村金融工作思路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强化;路径

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逐渐多样化,对于资金的需要日益增加,当前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难以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

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不仅仅包括调控体系,监管体系,同时也包括市场和环境体系,其中,金融服务体系是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有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等。

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具有以下功能:一是清算和支付功能。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结算和清算,由于地域的限制,城市银行、金融营业网点无法满足农村资金清结的需要,于是,作为银行、金融机构的分支――农村金融机构,便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资金融通功能;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将一些闲置的资金进行融通,为所需要的农民提供帮助,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三是降低风险;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可以分散金融风险,确保农村经济建设,同时还可以更新一些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二、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金融是金融系统面向农村领域的金融服务体系,其开发并不十分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与城市金融服务并不相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倾斜,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逐渐完善,金融服务功能也有待于提高。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缺乏信用意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逐渐转变,农民可以通过贷款解决资金问题,但是当前农民缺乏良好的信用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贷款。由于农业生产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一些农民贷款之后无力偿还,形成了不良信用记录,导致今后的贷款难问题。另外一个原因是很多农民贷款并不是为了进行农业生产或自身资金运转,而是将贷款转借他人使用,这也就会造成一定的风险,很多农民在规定时间内并没有能将借款收回,也就无法偿还贷款,从而造成信誉不良,也就影响了农民的后续贷款。

(二)机构缩减,农村金融的服务功能弱化。随着农业发展模式的外向型转变,农村发展过程中对金融部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金融部门在结算、信贷等方面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然而,目前看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比较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一是农村、乡镇银行的支农作用弱化,很多农村、乡镇的银行更加注重对企业发展的投入,支农意识淡薄。二是农村地区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农业多元化、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三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不健全,这是由历史、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需要农村金融部门进行自我剖析和改革,以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农业保险制度落后。当前农民收入逐渐增加,但是农业的生产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比如农业生产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养殖业也会受到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农民的投资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由于当前农民的投保意识比较差,且针对农民的保险种类比较单一,农业保险未能充分发挥其抵御风险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服务功能的发挥,导致贷款难的问题。

三、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功能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对于当前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改革,更好的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加大政府的支持。根据以往的金融机构改革经验来看,政策的扶持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改革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的支持力度。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我国可以借鉴一些其他国家的做法,对一些银行提供优惠政策,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引导鼓励银行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进一步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

(二)加快农村银行的改革。当前大多数农村银行的金融服务模式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农民多方面的需要,导致农民贷款困难。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开发一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建立农村产业客户经理,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前景,吸取客户。农村银行还需要针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增加一些服务模式,比如信用贷款,或者是发行债券,丰富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尽量满足农民的多样需求。

(三)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由于大多数农民缺乏信用意识,在金融机构中存在不良信用记录,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的发挥。农民应该增加自身的信用意识,充分认识到信用是金融服务的保障。金融机构在发挥金融服务功能的同时需要对信贷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增加不良用户的贷款限制。另外对信用度较好的农民实行利率优惠政策,以此鼓励农民提高信用意识。

(四)有效降低风险。农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风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借贷业务,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保险业务,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一方面在农村推行保险业务,为农民的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保险服务,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些财政资金补助,只有商业银行的盈利目的得到足够的保障,才能确保经济发展的资金流通,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可以对借贷项目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同时也可以对借贷项目进行定期监督,降低资金使用的风险。

(五)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的金融服务机构数量比较少,难以满足农民资金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增加银行数量、简化农民贷款流程,这样既能够促进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同时也可以解决农民的资金需要。另外,传统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模式以抵押贷款、担保贷款为主,所以,可以适当探索新的贷款模式,比如对于有着良好信誉的农民实行信用贷款,对于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农村新项目实行优先贷款等,都可以有效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

结语

要想使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得到强化,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改革,这个过程中既要求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规范金融市场,又要求金融部门、企业进行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转变工作思路,调整工作方法,同时还需要不断对农民进行金融知识的普及,只有各方全面配合,才能真正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真正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薇.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强化及其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1(12)

[2]王佳莹.探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强化及路径选择[J].中国电子商务,2012(9)

[3]刘树人.发展村镇银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J].乡音,2011(12)

[4]李宏伟.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思考[J].西南金融,2011(12)

作者简介

农村金融工作思路范文第9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按照“重基础、优环境、抓关键、带整体”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全市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产品供给和金融生态建设工作,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二、工作目标

以打造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为引领,按照“两年打基础、五年全覆盖”的工作步骤,围绕金融网点全覆盖、信贷支持“三农”全覆盖、金融生态建设全覆盖、金融服务供给全覆盖等目标,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全市建立起普惠制、低成本、便利性、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体系,满足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对金融服务多样性、多层次的需求。

(一)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农村银行网点10家,达到67家,其中,2013年前新增6家。

(二)加大市域信贷投入。“十二五”期间,全市存量存贷比每年提高4-5个百分点,2013年达到60%,2015年达到70%。存款增量部分主要用于“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

(三)提高农村支付结算便利化程度。具有小额现金存取和转账功能的转账电话逐年增加,2013年达到每村17户,2015年达到每村34户;全市ATM机和POS机乡镇覆盖面保持目前100%的水平。

(四)扩大“三农”保险覆盖面。十二五期间,水稻、能繁母猪和“两属两户”农房保险覆盖面达到100%;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覆盖面达到50%;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承保率达到80%。

(五)有效提升证券、期货服务“三农”水平。2013年,全市参与农业期货的农村经济组织达到3个,2015年达到5个。

(六)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十二五”期间,全市信用乡镇占比达到100%。

三、工作措施

(一)加大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力度,推进农村金融知识全覆盖。一是组织金融部门广泛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重点加强信贷、利率政策、支付结算、假币识别、残损币兑换、征信、投资和保险等金融知识的宣传。二是编印发放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和信贷产品宣传册,利用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金融知识,提高农村居民对金融知识的知晓度。三是通过发动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金融知识宣传培训等方式,探索建立农村金融知识宣传的长效机制。

(二)合理布局金融机构网点,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全覆盖。一是鼓励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在中心乡镇和新农村社区、中心村的网点布局力度,拓宽服务网络。二是积极支持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商业银行改制进程。三是加快市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步伐,重点在信贷资金配置、信贷营销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探索独具特色的大型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四是努力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村镇银行1家,小额贷款公司资本金增加到5000万元以上。五是积极争取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枝江开设网点,充实全市金融体系。六是加快保险公司农村服务网点建设,提高农村保险机构覆盖率。

(三)加大全省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示范县(市)创建力度,推进农村支付服务全覆盖。一是加大农村支付手段的推广宣传力度,在乡镇所有银行网点建立支付结算服务站,有效提升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方式业务。二是继续完善“公众事业缴费+涉农补贴+银行卡+农户”的“枝江绿卡村”模式,加强邮政储蓄银行与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财政、电力、社保、医保、住建、计生等部门联系,全面拓展服务领域,真正实现农民补贴“一卡通”。三是大力推广发行市农行“金穗惠农卡”,利用其国家惠农补贴、新农保、提供小额贷款等特色功能,使“涉农补贴+小额贷款+新农保+银行卡+农户”的金融服务模式惠及全市农村。进一步放大“金穗支付通”功能,稳步实施小额现金支付不出村的“村村通”工程,切实满足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居民基本金融服务的需求。四是推广市农村信用社“惠农一本(卡)通”业务,建立“粮食直补+家电下乡+农村低保+银行卡+农户”模式,将财政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五是做好支付风险防范工作,打造平安支付环境。通过建立银行卡受理机具巡检制度,加强设备监控与维护,确保自助服务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有效维护支付服务秩序。六是保护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开展农村金融服务承诺活动,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机制,及时调处损害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纠纷。

(四)切实增加“三农”信贷投入,推进信贷支农服务全覆盖。一是建立健全信贷投入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奖励办法,将考核与“三农”信贷、存贷比挂钩,激励市域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的信贷投入。二是发挥金融机构融资合力,加大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大力推广“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信贷”、“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社员联保+银行信贷”等贷款模式,努力提高贷款满足度,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农村小企业及农户扩大再生产和发展特色种养业。进一步完善“信贷+保险”合作模式,充分挖掘林权、土地、水域、房产、农机具、订单、应收账款等农村经济资源抵押功能,开发新的信贷产品,满足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资金需求。继续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支持大学生“村官”引导农民发家致富。

(五)发挥国库服务惠农便农功能,推进国库服务全覆盖。一是加快推广财税库银税收电子缴库横向联网系统,“十二五”期间,实现乡镇覆盖率100%,并不断提高上线缴税(费)在缴税(费)业务总量中的比例。二是积极开展涉农财政补贴资金国库直拨工作,完善国库直接支付模式,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口退税、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资金直达企业和农户。三是规范银行国库行为,提高国库资金拨付效率。四是积极开展个人刷卡缴纳社保费业务,探索优化养老金发放等业务办理流程。五是深入推进国债下乡活动,增加农村国债销售网点,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国债销售量。

(六)优化人民币流通环境,推进人民币管理全覆盖。一是建立健全现金监测分析制度,提高现金投放回笼预测准确率,加强现金调度,保障现金供应。二是增加农村残损人民币兑换网点,加大原封券投放力度,提高农村地区流通人民币的整洁度。三是狠抓农村地区人民币反假工作,将人民币反假工作纳入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体系,积极推动反假工作站建设,增加农村金融机构货币真伪鉴定网点,加大打击假币犯罪力度,坚决遏制“假币坑农”犯罪活动。四是扎实开展“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制度执行力”主题实践活动,提升货币金银工作质量和风险防范意识。

(七)加快“三农”保险发展,推进“三农”保险全覆盖。一是巩固发展水稻、能繁母猪、“两属两户”农房及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努力提高保额标准。二是大力推广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积极探索农民大病医疗保险、农户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三是有效利用银行、邮政资源,探索跨行业合作的“三农”保险新模式,不断创新“三农”保险产品和服务。四是加大对农村企业、农业合作化组织的保险服务。五是进一步提高“三农”保险服务水平,降低保险定损理赔门槛,确保投保农民小灾小损及时得到补偿。

(八)发挥证券期货服务“三农”功能,推进证券期货管理全覆盖。一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引导其规范运作,尽快达到上市条件。二是加大对农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参与农业期货市场的服务力度,拓宽大宗农产品市场信息传播渠道,方便农村经济组织、农户及时了解和使用期货价格,积极探索发展“农户+股份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期货公司”模式,支持农户、农村经济组织、涉农企业利用农业期货市场发现价格、管理风险,实现规模经营和稳健经营。

(九)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全覆盖。一是深化信用县市、信用乡镇、信用企业、信用社区创建活动,促进农村信用主体不断增加、信用环境不断改善。二是加强农村信用信息采集和运用,引导各金融机构将征信系统查询权限下放到乡镇网点,推动农村信用信息共享。三是积极开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活动,加强农村青年信用信息的采集和运用,引导涉农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的信贷支持力度。

(十)健全完善银行、保险金融统计体系,推进金融统计全覆盖。健全完善银行、保险金融统计体系,大力推进金融统计法制化、标准化建设。组织银行、保险金融机构切实加强对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监测,认真分析辖内融资总量与经济发展的匹配情况,努力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确保金融向实体经济提供合理的融资量。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推进枝江市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的各项措施和方案,指导、协调各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工作方案,成立专门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农村金融工作思路范文第10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毕节地区农信社长期在低位徘徊,2005年之后,这个地处“欠发达、欠开发”典型地区的农村信用社,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经营机制转换,实施人才强社战略,仅仅用了3年,全面提升了企业形象。各项业务大幅增长,存、贷款年均增长率均高于30%,赶超区内的其他银行机构,成为毕节地区当之无愧的“金融领头羊”。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困难企业完成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漂亮转身?他的成功蕴含了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为此我们走访了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毕节办事处主任谢强。

解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当代贵州》: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毕节地区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发展很快,企业形象稳步提升。您认为其中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谢强:在过去的50多年时间里,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连续多年的中央1号文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推进了农村金融体制的变革,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03年开始的全国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成效,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愈加明显。

2005年以来,毕节地区农村信用社无论是业务经营指标还是企业形象,都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一方面得益于长期的积累,但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找准了适合我们自己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快了改革发展的步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毕节地区与全省乃至全国业界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这是我到任后与同事们达成的一致共识。要在工作中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在思想观念上实现跨越,并把解放思想贯穿到各项具体工作的始终。否则,工作就难以创新,重点就难以突破,目标就难以实现。

《当代贵州》:“把思想统一起来”,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不简单,想必您对此有更深的体会吧?

谢强:你说得很对,到毕节办事处工作后,我按照省联社提出的把加快发展作为统一思想的基础,把是否有利于科学发展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把是否促进了可持续发展作为评价班子和干部的依据,要求全区农村信用社从领导到员工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我们与全省农村信用社和区内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存贷款市场份额及人均规模差距较大、业务领域狭窄、服务品种单一、基础设施滞后这些存在的差距。同时,我们更认识到,差距是可逆的,可怕的不是差距本身,而是当你面对差距的时候你却全然不知。有的时候,差距可以转化成动力,可以转化成发展空间。

通过统一认识,我们从领导到员工都意识到,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以及迎接毕节试验区二十周年都是我们面临的难得机遇,只要积极抓住这些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就完全有可能实现业务的“大发展、大跨越”。而现实也证明了我们首先把思想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加快改革,加快发展,是完全正确的。

正视困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当代贵州》:在毕节这样一个典型的“两欠”地区,制约农村信用社的快速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谢强:毕节试验区“欠发达、欠开发”的区情,决定了毕节地区没有经历充分的商品经济,区域内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有着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造成了对创新意识的陌生和排斥,形成了长期的粗放型管理,少数干部职工存在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求进步的思想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落后意识。客观地说,全区各联社之间业务发展不均衡、进度不一致、总体规模小、基础差、包袱重、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等等都是我们面临的难题。

《当代贵州》:看来,上任伊始,摆在您面前的困难的确不少,那么您是怎么去迎接这些挑战的呢?

谢强:认真履职,努力尽责。我根据省联社授权,针对全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困难,3年来,围绕突出抓好“明确工作思路、强化观念转变、狠抓措施落实”三项任务,提出要把加快发展的思想贯穿于一切工作的始终;要把克服和解决各种困难问题当作加快业务发展、创新服务品种、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整体形象的一大机遇;要把解放思想的实际成效渗透到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促进各项工作的扎实深入开展。

认真分析形势,明确工作思路是基础。2005年,我们提出“两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的三年发展工作目标,2006年提出了“质量、速度、效益”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2007年提出了“在规范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抓规范”的质量工程建设目标,均已基本实现。至2008年6月末各项存款规模达73亿元,资金实力明显增强,是2003年推进改革试点工作时的4.49倍。各项贷款余额53亿元,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金融主力军作用日趋明显。

加强思想教育,促进观念转变是前提。2005年,我们在全区组织开展了“更新观念,真抓实干,促进农村信用社做大做强”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深入剖析对改革发展认识不足、开拓进取信心不强的陈旧观念。通过此次活动,使大家牢固树立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经营理念、打造诚信毕节、做大做强毕节信合的金融发展观。此外,我们还坚持定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和外出学习考察,帮助各县(市)联社查问题、找差距、提措施,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增强了广大员工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突出工作重点,狠抓督促落实是重点。我们把狠抓落实与促进“质量、速度、效益”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工作扎实深入开展。推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工程,狠抓联社领导班子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推行劳动用工改革,建立薪酬激励考核机制,明确专人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宣传工作,提高了制度执行力,扭转了工作局面,科学统筹,整体推进各项工作。

准确定位

是持续发展的前提

《当代贵州》:作为以涉农为主的金融机构,您认为毕节地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关键在哪里?

谢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关键是要始终坚持“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始终坚定“情系农民、根在农村、命在农业”和“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观念,抓住中央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毕节试验区建设、新一轮的农村金融改革等“三大机遇”,核心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农村信用社当前的各种发展机遇,咬定支农不放松,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功能等方面下真功夫。

《当代贵州》:像在贵州和毕节这样的地区,怎样才能使农村信用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谢强: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首先要正确处理好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努力构建和谐的金融环境。其次要坚持建设“资产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符合监管要求,服务最具特色的社区性银行业机构”的发展目标。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照“快捷、灵活、方便”要求,为解决农民生产、消费资金需求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树立“大农业”观念,结合社区经济区位特点,拓展信贷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积极支持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和专业经济组织,及时为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重视人才,

是事业发展的核心

《当代贵州》:在前段时间您曾经撰文提出“人才兴社”这一观点,在您的理念中,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吗?

谢强:农村信用社按商业银行的标杆进行股份制改革,必须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建设现代化企业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来激发人的一切积极因素,使员工为实现工作目标而共同努力。3年来,我们从各商业银行引进各类人才21名,其中在领导岗位的就有8名。建立42名后备干部人才库,新招聘大中专以上学历员工198名,员工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逐步改善。

《当代贵州》:在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和发展中,您认为除了人才,还有哪些因素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

上一篇:煤矿组织工作思路范文 下一篇:教务主任工作思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