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市场范文

时间:2023-06-06 17:27:37

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金融市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信贷服务;金融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农村金融改革已成为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中之中,如何能建立一个平稳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已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一、农村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

从金融与经济的相互关系角度可以将农村金融市场区分为与农产品市场化相配套的金融市场和与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相配套的金融市场。前者通常称为货币市场,与经济的关系是浅层次的关系;后者通常称为资本市场,与经济的关系是深层次的关系,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 不管是正规农村金融还是非正规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都是浅层次的货币关系,即农村金融货币市场,农村金融市场的开发深度有限,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

二、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性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有效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资源的需求,再加上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受到现行法律和政策的诸多限制,致使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抑制现象较为严重。使得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唯一金融机构。阻碍了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

三、农村金融创新滞后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仍在沿用传统金融服务手段, 金融服务功能有所弱化。 主要表现在:金融服务品种和融资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仍以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为主,农村融资仅局限于间接融资渠道;农村金融机构性质单一。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其性质均为单一的银行信用。担保、保险、证券、基金、投资、租赁和信托等机构在农村地区基本上处于空白;信贷产品缺乏创新。目前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业务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主。除少量的联保贷款和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外,其余为抵押担保贷款。而农村地区由于普遍缺乏担保机构和有效的抵押担保品,抵押担保贷款业务发展滞缓,农村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四、农村非正规金融缺乏必要的管理和规范

由于农村非正规金融基本上处于非公开状态,游离于政府的有效监管范围之外,容易引发以下问题:非正规金融借贷是一种较为原始和落后的信用方式,多属于私人交易行为,容易引发债务纠纷;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存在,形成大量资金的系统外循环,影响货币政策在农村地区的传导效果; 同时,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货币供应量, 而这部分货币供应量处于中央银行的有效监控之外, 其波动缺乏规律性,造成经济运行中实际货币供应量的波动趋于加剧,增加了中央银行对调控实际货币供应量的难度。

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农村改革重中之重的金融改革更应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时期探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路径选择,应着力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显着增强金融服务“三农”的功能;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的作用,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不断提升农村金融体系的服务供给能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具体而言:

五、充分调动和发挥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发展功能

全面深化农信社产权制度、法人治理、内控机制等各项改革,理顺管理体制,维护和保持县(市)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促其真正发展成为服务“三农”的社区性金融机构。 切实发挥其联系农民“金融纽带”和支农发展“主力军”的作用。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工作的传统骨干,今后工作的重点是加快推进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改革和完善其运作机制,稳定和发展农村地区的网点及业务,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作用。邮政储蓄银行的特点是以小额贷款为特色,以农户、各级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为主要服务对象,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是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小额贷款功能,促进资金回流农村。

六、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增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活力

针对农村信贷服务需求特点,充分利用国家“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机构准入政策,鼓励发展适合农村需要特点的新型金融机构”的政策时机,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同时,鼓励大中型银行站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和发挥金融支农杠杆作用的战略高度,在培育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中积极作为,不断提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供给能力。

七、统筹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

新时期,应结合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涉及范围点多面广的特点,围绕金融服务满意度、便利度和贷款可获性的要求,着力推动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和机制创新。在农村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农村信贷领域推广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农村金融产品;将保险、、租赁、保管、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广覆盖至整个农村;鼓励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积极开办银(社)团贷款和业务,探索发展农产品期货等农村金融业务合作机制,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吕秀萍.杨兆廷.农村保险拓展农村信贷抵押物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9(12).

农村金融市场范文第2篇

笔者通过研究宁夏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状况,发现自2008年以来,随着宁夏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取缔,国有商业银行及其营业网点从农村已经退出或正在退出,极少或者不发放涉农贷款,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经营状况不佳,因此对于广大农户来说,面对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这单一的供给渠道。而农村信用社目前也存在各种问题,“一农”难支“三农”,结果使农村地区本来就投入不足的信贷供给量更加减少。单一化的融资渠道及信贷总量投入不足造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严重供给不足,由此形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上信贷供给的一种完全“卖方垄断”局面,因此,现阶段宁夏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市场失灵状况。

二、宁夏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状况下农户选择民间借贷行为的进一步解释

交易费用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范畴。罗纳德.科斯(R.H.Coase)作为提出“交易费用”的第一人,他认为,为了进行交易,有必要发现谁期望进行交易,有必要告诉人们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缔结契约,督促契约条款的严格执行,等等。这些工作常常是花费成本的,而任何一定比率的成本都足以使许多无需成本的定价制度中可以进行的交易化为泡影。后来,科斯进一步补充说,谈判要进行,契约要签订,监督要执行,解决纠纷的安排要设立,等等。这些费用后来被称为交易费用。简单来讲,交易费用就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新制度经济学家达尔曼(Dahlman.C.J)从契约过程解释了交易费用。他认为,从契约过程来看,交易费用包括了解信息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决策成本、执行和控制的成本。阿罗在更为一般的意义上明确了交易费用的概念,他认为,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

1、交易费用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家将交易费用理论应用于广泛的领域,如关系、寻租活动、企业内部考核等等。农户的借贷行为,是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一种以资金为对象的交易活动,同样要面对为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谈判、签订契约、监督执行而付出费用的问题。出于降低交易费用和节约成本的考虑,可以很好地解释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问题。由于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要为与农户的贷款交易支付一定的交易费用。宁夏农村自身具有的很多特点,如地广人稀、基础设施不发达、较大程度上依赖社会关系等,这些特点构成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的较高交易费用。根据达尔曼和阿罗的交易费用理论,农村信用社与农户的贷款交易具体要支付下列费用:

①、客户信息搜集费用。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的金融企业,只有将贷款成功发放、按期收回才能盈利,获得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信用社为了避免贷款不还的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必须花费一定的费用用于搜集优质客户信息费用。

②、贷前调查费用。由于农村社会缺乏象城市信贷记录这样的信息网络,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信贷风险,农村信用社会在贷前对贷款农户的财产、资信等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在地广人稀的农村,尤其是在宁夏南部山区,这种调查费用是非常高昂的。

③、签订贷款合同的费用。对于每一位贷款农户,无论其贷款数额大小,农村信用社都要在层层审核之后与之签订贷款合同。由于农户贷款具有数额较小、分散等“规模不经济”的特点,农村信用社与农户签订贷款合同时,就要为单位金额的农户贷款负担较高的交易费用。

④、贷后检查、监督费用。农村信用社为了保证发放的农户贷款按时、足额收回,就需要对农户的贷款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在居住地非常分散的宁夏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要为此付出高额的费用。笔者认为,基于以上分析,农村信用社在与农户发生贷款交易时要支付高额的交易费用,而在国家对贷款利率实行制度约束的情况下,较低的贷款利息与高额的交易费用相比,农村信用社出于经营效益的考虑,就会理性地选择对农户“慎贷”、“惜贷”或“不贷”,必然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短缺。

2、交易费用对农户借贷的影响如前所述,现阶段宁夏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市场失灵状况,是一种“卖方垄断”市场,农户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资金需求主体,为了获得贷款,也要支付一定的交易费用。农户在与农村信用社进行贷款交易时发生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

①、贷前获得农村信用社信贷信息的费用。由于宁夏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的短缺和农村信用社的垄断供给,农户必须主动去搜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信息。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影响,加上宁夏农村闭塞的通讯和交通的不便导致的信息不畅通,农户为了获得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信息要支付较高的交易费用。

②、获得贷款的费用。农户在获得农村信用社信贷信息后为了获得贷款还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由于在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申请、合同谈判时处于不平等地位,农户必须按照农村信用社的要求,提供各种繁琐的信用、担保或抵押证明,这些无形中增加了农户的交易费用。

③、其他费用。值得注意的是,处于垄断地位的农村信用社可能会存在“寻租倾向”。目前,在宁夏一些比较贫困的农村地区,由于贷款发放的不规范操作,部分农村信用社存在“关系贷款”、“人情贷款”的腐败现象,农户为了获得贷款,还要额外支付一定的“寻租费用”,加重了农户的负担。笔者认为,基于以上分析,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农户贷款的低利率已经被其高额的交易费用所造成的“高门槛”取代,当农户感到与农村信用社的交易费用超过预期的成本与经营收益时,农户很可能就会自动放弃或减弱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需求,而转向手续简便、投向自由、交易方式灵活的民间借贷。此外,如笔者在前文中论述的那样,急需资金的广大农户在发生借贷行为时,更多考虑的是资金的可获得性,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繁琐的手续、严格的抵押担保规定、层层审核的机制约束普遍使农户感到贷款难,出于这种原因,农户也可能转向农村民间借贷市场。

农村金融市场范文第3篇

(一)资金需求1.农户农业生产资金需求农户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单位,农户资金借贷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由农户组成的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本文根据王双正(2008)的观点将其分为以下三个类型(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市场型农户由于从事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资金需求量较大,又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来承担贷款风险,因此一般金融机构更愿意将贷款投放给这类农户;贫困型农户主要以传统农作物植为主,收入来源单一,金融机构出于信贷回收风险考虑也不愿意投放贷款,贫困型农户只能依靠财政扶贫性资金和亲友借款来维持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末湖北省农村贫困人口仍高达589.81万人,脱贫形势不容乐观。处于中间地带的维持型农户收入来源多元化,借贷风险较小,金融机构也愿意在有人担保的条件下发放贷款。2.农村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小微企业融资一般会优先考虑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和亲友借款,根据张新美(2011)在湖北宜昌、荆州、黄冈、十堰等地区70多天的实地调研发现,农村小微企业实际融资行为与融资潜意识偏好相背离。除了亲友借款外,农村小微企业从民间借贷的比例高于从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迫切,虽然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相对较低,但是审批时间长、手续复杂、贷款金额较少,迫使农户通过民间信贷来补充,不得不忍受高息贷款之痛。

(二)资金流向笔者根据2003-2008年的存贷款数据,将湖北农村信用社与全国信用社存贷情况进行了对比。根据表2可以看出,湖北和全国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差额都在不断扩大,存贷比率逐年递减。国家的惠农措施在湖北农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湖北省农村资金的净流出大于净流入,农村资金的自给率依然不足,湖北省农村资金存贷比远低于全国水平,湖北农村的资金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二、湖北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发行业务功能弱化为“粮食银行”,支农作用逐渐萎缩。由于农发行采用信贷配给的方式,只是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和政府的特殊需要来发放贷款,并不关注利率和贷款的风险,使得政策性金融资金使用效率低下。(2)中国农业银行大部分信贷资金转向城市及大中型企业,农村地区的网点正在撤离。有调查显示湖北省内农业银行县域以下在2001-2004年间的贷款比例从44%剧烈下降到16%,农行基层农业贷款比重减小,资金投放越来越少,支农作用日益被边缘化。(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长期以来在农村只吸收存款而不发放贷款,抽走了农村大量资金,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凶”,使得原本脆弱的农村经济雪上加霜。为增加盈利,邮政储蓄银行将从农村获得的大量存款转移到城市获取利差,使得邮政机构原来服务于“三农”的市场定位化为泡影。(4)商业银行大规模从农村撤离,农信社在农村信贷中处于垄断地位。农村信用社利用在贷款利率方面享有的独立定价权及其垄断地位,在向农民贷款时采用的利率普遍上浮,使得农村借贷的成本大大提高。(5)民间金融机构是非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较大。由于大部分民间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较为混乱,多为无序经营,并且没有建立严格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审计制度,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农村地区在产生融资纠纷后容易引发暴力犯罪等不稳定因素,存在较大风险。

三、湖北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思考

现阶段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要求,促进“三农”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改革势在必行。

(一)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政策法规首先,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制定税收优惠补贴、利率补贴等优惠政策来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贷款,继续为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财政支持等,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其次,政府应改进农村金融监管,对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机构建立特别的监管框架来提高农村金融运行效率。

(二)引导农村金融市场主体改革创新第一,加强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的支农力度。湖北农村市场政策性金融的实施主体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湖北农发行应当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合适的支农方案,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优势,在完善职能和组织机构体系的基础之上进行商业化改革。农业银行应更多支持普通农户的融资需求,创新产品服务体系,构建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增加加大对县域支行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邮储银行需改变其农村“抽水机”的角色,除实行农村小额质押贷款外还应利用储蓄获得的大量存款承担相应的支农义务,同时可以发展一些农业保险和理财产品,满足农村多元化需求。第二,强化湖北合作性金融体制改革。当前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长期产权制度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职权和责任不到位,应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化改革,组建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商业银行,向现代公司发展模式转变。第三,规范湖北农村民间信贷。对民间信贷的规范一方面要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鼓励有能力的民间机构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对条件不合格、审核不达标、未注册备案的机构要坚决取缔。在对民间金融机构监管体系的设置上应做到监管主体多元化,使其相互牵制,降低风险。

(三)减少农村资金外流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就要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问题。涉农存贷款利率放开后,可以有效地通过溢价降低涉农服务的商业风险、成本,激发金融机构发放支农贷款的积极性,有效遏制信贷资金进入其他行业。完全市场化的存贷款定价可以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实现农村金融资本的合理配置,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四)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机构应立足不同地区农民和农村的现状和特点,加快农户信用等级建设,在信用等级管理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创新,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应加快发展农村理财和投资咨询服务,针对不同的服务环境,提供多样化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市场范文第4篇

摘要:

黑龙江省桦川县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加强风险防范,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引进金融机构,加大特色行业贷款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升级转型,拓宽权益担保贷款范围,突破“三农”贷款担保难“瓶颈”等方面着手,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农村融资渠道,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

关键词:

农村金融;创新

近年来,黑龙江省桦川县在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立足优势产业、特色资源,加大政府部门的协调功能和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实施政策性扶持,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加强风险防范,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引进金融机构,加大特色行业贷款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升级转型,拓宽权益担保贷款范围,突破“三农”贷款担保难“瓶颈”等方面着手,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农村融资渠道,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

一、抓机构引入,形成市场竞争机制

农村金融创新之前,桦川县为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联社从事农贷业务,农业银行农贷较少。桦川县农贷面临贷款压力大、贷款手续时间长、手续较为繁琐、人员少服务态度差等问题。桦川县在近几年的金融改革过程中,从引入机构入手,化解农村贷款压力。首先是金融机构扩展业务。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扩展到农贷,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网点。其次是引进机构办理业务。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引进哈尔滨融兴村镇银行落户桦川,主要针对农贷开展业务。同时,2015年春又引进肇东银行和中国银行佳木斯支行来桦川从事农贷业务。全县为农信贷业务发展到7家。通过多家银行进驻桦川从事农贷业务,既缓解资金压力,又引入竞争机制,为各家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二、抓产品创新,盘活农业农村资产

经过两年的创新实践,桦川县陆续推出了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企保农贷”、农户动产抵押、粮食预期收益抵押、粮食补贴放大十倍抵押等5种信贷产品。土地经营权抵押主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抵押期限不超过第二轮土地承包期限,今年每垧地贷款额度上限为40000元。企保农贷主要是通过涉农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企业为农户担保而取得贷款资金,目前全县有新峰农业发展集团和农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2家企业为农户担保贷款,共计5.3亿元。农户动产抵押主要是农户拿出自家的大型农机具和农业设备作为抵押物,并根据提供的动产评估价格,按30%—70%折算出贷款额度。粮食预期收益抵押主要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测算出预期产量,按50%—70%折算出抵押产量,按每市斤1.5元算出贷款额度。粮食补贴放大十倍抵押主要是农户拿粮食补贴“一卡通”作为抵押物,按农户补贴资金扩大10倍确定贷款额度。

三、抓环境改善,提升政府支持力度

一是建立土地流转平台。为了更好地推动金融主体创新金融产品,全县5家银行与县政府建立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平台合作,在平台软件上开设了金融服务功能,主要通过土地流转信息确认土地经营权贷款业务,三级土地流转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参考与支持,有效解决了土地经营权信息不明确、贷款信息各银行不相通、农业贷款资金不搞农的问题,大大提高了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出台政策扶持文件。为了进一步明确和管理好金融产品,2015年春县委、县政府制定并下发了《支持农民财产权益抵押、土地经营权抵押、农村土地经营预期收益权抵押贷款》三个金融产品实施办法。2015年下拨农业生产资金12.68亿元,其中,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资金6.2亿元、“企保农贷”贷款资金5.3亿元、农户动产抵押0.52亿元、粮食预期收益抵押0.41亿元、粮食补贴放大十倍抵押0.25亿元。三是联合执法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县委、县政府针对不良贷款,成立了县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县纪委等相关部门参与的专项机构,共同打击恶意逃贷、骗贷等不法行为。目前共清理回收不法贷款1.2亿元,有效促进了金融环境健康稳定。

四、抓服务完善,建立和谐信贷环境

由于引进多家金融机构和各金融机构业务的扩展,形成了市场竞争机制,同时也激活了金融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全县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一是贷款手续简便了。各家金融机构在推出信贷产品的同时,着重考虑农民贷款手续简化的问题,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简化贷款手续。企保农贷推出企业担保银行放贷,手续在新峰农资经销网点确认即可,大大地方便了农民。二是贷款利率降低了。由于引进了多家金融机构参与农贷,形成了市场竞争,各行都推出了低利率的信贷产品。全县涉农贷款平均利率7.9厘,最低5.7厘。三是金融服务作风改变了。各家银行以服务农民为核心,在业务办理、资金放出和回收,实施公开透明的管理,推出了一系列的便民服务措施,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吃拿卡要等不良现象消失了,农民贷款方便了,群众对银行也满意了。同时各家银行针对农业生产安全问题,为农民推出了个人人身意外保险,解决了意外发生之后资金需求。通过抓四方面的工作,贷款难的问题得以解决,做到了让银行满意,群众满意,企业受益。农村金融信贷品种的创新,促进了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发展的资金投入,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缓解了当前农村抵押品缺乏的现状,大大降低了信贷风险。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信用贷款,利息降了,手续简了,风险低了,农民的信用意识高了,极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村金融市场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营银行;农村金融;信用体系;金融风险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科技计划项目――青岛工学院董事长科研资助基金项目,民资商业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J15WG46,课题组成员:徐艳华、王永照、张晓艳、杨靖、逄山舒、刘鑫、孙晶晶、刘红霞等。

民营银行开闸后,有关民营银行发展的讨论成为金融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银行的发展要注意普惠金融,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国有银行当前在普惠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当前的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偏远农村地区、城乡贫困群体、中微小企业缺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民营银行对于实施普惠金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广大的农村村民提供了平等的享受金融交易的权利,如果民营银行抓住普惠金融的政策,就能够有效地帮助贫困群体脱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民营银行可以在农村金融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服务经济发展,加快金融创新,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等,同时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长足发展,使二者达到共赢的局面。

一、民营银行及其市场定位

民营银行的定义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不同层面来理解:第一是从产权角度来解释,认为民营银行是资本来源于民间资本,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第二是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出发,按照市场化的机制经营管理,认为民营银行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企业;第三是从资产结构角度出发,强调民营银行服务理论,将民营银行的定义概括为主要是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银行。

如何把民营银行经营得更好,是当前民营银行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在当前银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民营银行作为刚起步不久的新兴金融模式,规模较小,要想快速发展应当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本文认为民营银行产品和服务应当具有差异化、品牌化和特色化的经营理念,使得民营银行有自己的市场定位:农户、中小微企业。

民营银行作为灵活运作的金融服务机构,在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和中小微企业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今天,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农村市场潜力巨大,但是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较少,民营银行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准确定位,拓展农村金融市场,获得竞争优势,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民营银行与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分析

1、民营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民营银行在中国发展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民营银行发展较为迅速。目前,我国的民营银行有批准经营成立的,有正在筹建过程中的。表1和表2介绍了我国建立的民营银行和部分审批筹建的民营银行,这都预示着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出现了新进展。

从当前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主导,民营银行的市场份额较小。民营银行的金融市场占有率中仅占5%,地方政府和企业控股的银行占到35%,国有银行的比例高达60%。

图1列举了部分民营银行的2014年资产规模。民营银行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持续健康发展,资产规模都在不断增加,民营银行的发展打破了国有银行的垄断,不断增加的资产规模,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2、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也随之增加。多种银行进军农村金融市场,但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仍然较低,巨大的市场潜力却吸引着更多的银行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1)农村金融市场潜力巨大。近几年,国家不断提出支持“三农”的优惠政策,农民致富创业和农村地区逐渐发展的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将会更多,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资金的需求规模潜力巨大,农村金融市场吸引着更多的银行进入。

如图2所示,从2008―2014年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均纯收入稳步快速增加,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金融市场也蕴藏着巨大潜力。而相对的农村地区现有的金融服务机构的规模却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有3.5万亿元的农户贷款,占全部银行贷款总数的6.5%。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偏远农村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低,所以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2)不同类型银行进军农村金融市场。为了推进工、农、中、建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银行大量裁撤、合并农村金融网点,减少了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不同类型的银行都在不断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以求能够快速占领农村金融市场。邮政储蓄银行、农行正在不断进军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是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新兴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村金融市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潜力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也吸引众多国外银行来参与竞争。例如2007年12月13日在湖北由外资银行成立的中国第一个村镇银行就是汇丰银行,因此汇丰银行成为中国最早、开设网点最多的外资机构。随后,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渣打、花旗、澳新银行等都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设了村镇银行,不断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3)潜力背后的金融风险。农村金融市场背后同样也存在着金融风险。首先,由于广大农户缺乏金融意识,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发展不足,所以银行在推进农村金融市场上也存在着风险大、业务成本高、收益低的金融风险。其次,在农民信用意识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宣传,农民信用意识淡薄也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金融风险。最后,由于当前农村金融设施落后,金融网络设备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广大农户的交易金额较少,民营银行服务农村金融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

三、民营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1、民营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天然优势

民营银行作为机制灵活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在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上具有独特优势,首先表现为交易成本的优势。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是农户交易额较低,交易不集中,较为分散,国有银行在服务农村金融时,一般都是按照大客户服务程序进行,相对地就会增加交易的成本。而民营银行在服务农村金融市场上,由于其运行机制灵活,组织架构、管理层次较少,所以就会节省交易成本。

除此之外,民营银行的创新能力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民营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农村地区,推出不同的服务项目,针对不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特色,设立专门的扶持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针对性较强的民营银行。一般而言,加快民营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不仅可提升民营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服务的业务范围,增强民营银行内资金实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当前小微企业、农村市场的金融需求。

2、民营银行是优化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实现途径

现有的国有银行在开拓农村金融市场方面投入不足,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凭借其灵活的机制,可以解决农村金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较快,金融服务机构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存在有效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的现状,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对其资金供给存在明显的障碍。民营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进参与竞争后,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就会实现最优。推进民营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是为了不断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优化现有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四、民营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1、民营银行发展缺乏宽松的政策环境

当前,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金融机构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民营银行的发展是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表现。虽然国家放宽了民营银行的设立条件,但是民营银行的设立审批程序依然复杂,民营银行在中国发展的规模较小,配套环境不完善,导致民营银行发展较为缓慢,在开拓农村金融市场方面民营银行缺少宽松的政策环境。

目前,国家没有建立完善科学的金融监管体制,要使民营银行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改革目前的银行监管制度,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民营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得不到农户的信任,和传统的国有银行相比,民营银行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在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严重影响了民营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拓展相关业务。另外,民营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业务和经营服务的范围受到限制,比如相关部门对民营银行的资金规模、可以借贷的数额都有明确的限制,导致民营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没有宽松的环境发展自己,也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

2、国有银行垄断下民营银行发展困难

1996年民生银行的成立,打破了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现阶段,我国的银行体系呈现金字塔结构,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构成了当前的金字塔状的银行体系中,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行占市场份额的60%,大型国企和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控股的银行占35%,民营银行的市场份额仅有5%。

当前,国有银行的竞争本身就比较激烈,而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无疑加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民营银行的设立都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没有形成规模的市场效应,这也就说明民营银行无法在全国性农村金融市场进行资源调配。

按照我国规定的存款利率只能上调10%,现在更多的农户把余款存入理财产品。如何吸引更多的储户,带动民营银行的效率,提升业务量,将是民营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

3、民营银行存在信誉风险

民营银行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与传统的国有银行相比,民营银行在信誉上存在信用风险的问题。信用是银行生存发展的根基,民营银行要想不断扩大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良好的信用是民营银行吸收农户存款、扩大资产规模效应首要条件。

民营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信誉问题直接影响其业务的拓展,但是民营银行的信用建立是一个长时间的问题。民营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发展规模不大,而且农村地区对于民营银行的了解不是很深,认为民营银行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圈取更多农户的钱,导致民营银行的信誉不是很高。和传统的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不能较好地得到广大农户认可。广大村民没有对民营银行树立信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营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开展业务。

4、农户信用缺失影响民营银行发展

民营银行在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农户信用等级的影响,农户信用水平的高低影响到民营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一些农村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部分农户依然存在着信用水平较低的情况,例如贷款不能如期还款。

本文收集了2010―2013年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如3表所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现阶段农户信用体系不健全,不良贷款比例上升,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方面存在困难。

近几年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有1.3亿人建立了信用等级,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人口有7.5亿,我国农村地区信用等级制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信用等级水平的评定,有利于民营银行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对于民营银行和农村金融市场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此外,农民进行贷款时可以抵押的东西不多,固定资产较少且变现能力不足。在当前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信用问题严重影响民营银行的发展。

五、民营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对策

1、构建合理的民营银行发展政策环境

民营银行的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的必要举措,当前民营银行发展,要建立适合其发展的各种政策环境。

(1)构建利于民营银行发展的制度环境。构建良好的金融监管环境,优化民营银行发展的金融环境,加强国家对于民营银行的监管力度。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消除民众对民营银行的所有制歧视。民营银行要想发展,就要不断开拓业务范围。国家应积极扶持民营银行的发展,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例如税收优惠、补贴制度,给予民营银行拓展农村市场足够的支持力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除此之外,国家层面要加强立法建设,使得民营银行的发展有法律的保障,为其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完善监管制度,提高民营银行监管水平。强化中央银行、证监会和银监会的金融监管力度,可以成立专门的金融监管局来对平时的金融市场业务进行监管,尤其是加大对于民营银行的监管力度,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达到有效对民营银行进行监管的目的。

完善监管的方法,提高监管体系对于民营银行的监管力度。这就要求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对于民营银行监管数据的透明化,使民营银行更好地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监管体系的可行性。

2、增强实力,打破国有银行垄断

民营银行按照新的运行机制,按照企业的组织架构发展,具有较好的发展活力。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民营银行发展的组织保障,是扩大其规模的必要前提。当前的金融市场是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并存的局面,民营银行作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增强民营银行的实力,就要求民营银行在风险控制、人员匹配等各方面都要达到一定规模,使得民营银行有实力和国有银行竞争。打破当前国有银行一花独放的局面,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竞争力。

民营银行的发展要合理定位,要抓住当前国家扶持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局面,进军市场潜力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服务农村经济、中小企业,找到自己的定位,加快发展,和国有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相互竞争,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3、推进民营银行信誉建设

民营银行作为经济改革发展的新生力量,承担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农村金融市场,作为刚刚开发的金融空间,拥有着巨大的潜力,吸引着多种银行进入竞争。信誉作为无形资产,是一个银行生存发展的根基。民营银行的信誉建设关系到银行生存发展的根本,在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之中,如果民营银行有了较高的利润率,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储户就会相信银行,银行自然就有了较高的信誉。要建立一套法规制度,加强监管机构对新建民营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的监管;善于寻找制度创新,通过寻找试点银行进行制度创新,然后逐步推进,就可以创建一批良好信誉的民营银行。

4、加快农户信用体系建设

农户信用体系建设是保障民营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性支撑。建立信用体系制度,可保证民营银行顺利开展业务,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不断开拓自身业务,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活跃性,达到更好地服务农村金融的目的。

首先,要加强农民信用意识建设,不断加强宣传,科普个人信用建设的重要性,使得信用观念深入人心。其次,继续普及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建立个人信用经济身份证,记录个人的信用行为,这些行为将影响个人未来的经济活动,形成农户的日常信用记录。最后,加强国家在信用方面的法律建设,加强立法,使得居民信用建设有法可依,减少民营银行在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时的后顾之忧,不断为民营银行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提供支持。

六、结语

随着国家不断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发展,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潜力巨大,农户的购买力和投资逐渐增强。所以本文认为积极拓展农村金融市场对民营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陆岷峰、王虹: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华北金融,2013(12).

[2] 崔姝:我国民营银行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湖北金融,2013(12).

[3] 应宜逊:当前民营银行发展问题浅析[J].货币时论,2013(10).

农村金融市场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农村金融;供求平衡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479-(2016)02-0069-05

引言

农村金融由于其特殊性,发展环境与发展方式与城市金融不同。农村的生产形势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为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运作与发展,农村金融市场需要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与发展方向。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已造成了严重阻碍,为保证农村经济的合理发展,需要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分析,找到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

1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分析的重要性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原理显示,金融市场的繁荣直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建设过程中,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金融专家指出,农村建设如果能够得到金融的大力支持,其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均能得到有效提高。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手段,市场营销中的需求分析能够帮助经营管理者及时掌握农村资金短缺状况,使农村建设得到有效、有力的资金支持。

2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现状分析

2.1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

当前农村金融市场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和乡镇企业融资难,在融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首先,我国很多现有的商业银行在农村的设点不多,银行在农村的机构或被裁撤或被合并,使得农户和乡镇企业难以融资;其次,农村信用社的融资额度、融资方法等多种限制无法满足农村的发展要求,使农村的金融市场融资困难。例如,某省农村金融机构对金融贷款额度进行了限定,规定农户信贷的最高限额是2万元,直接抑制了农户金融贷款活动,使得农村的金融活动出现了非常大的贷款缺口,许多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贷款余额较其他地区有明显的下降,2006—2013年,农村金融贷款总额从12.35%下降到了8.65%,下降幅度巨大,可见农村的金融市场完全没有满足当前农村的金融需要(表1);再次,农户以及乡镇企业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基础较薄弱,并无足够的可抵押资本,这会使金融机构难以提供贷款,造成农户和乡镇企业融资失败;最后,农村贷款与融资的成本过高,农业生产的风险较高,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的审核也相对严格,这使得贷款难度进一步加深,造成农村贷款难。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水平不同,农户和农村企业需要的贷款数额与贷款类型也存在较大差异,许多银行仅在农村进行资金的积累和吸收,并未在农村进行金融营销服务,这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有直接的关系。我国当前许多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单一,服务内容长期没有改变和进步,金融工具相对简单,对农户的吸引力较低,在贷款后也无法适应农户的经济需求。近年来,农村金融贷款业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依旧无法跟上发展形式,一些金融机构甚至处于连年亏损、负担沉重的状态,对金融市场营销的底气不足,间接导致农户或乡镇企业不敢融资。此外,国家为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通过制定政策关闭了一些农村合作与金融交易市场,对农户和乡镇企业的融资形成一定的阻碍,而农户和乡镇企业在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都较为困难,融资成本高、风险大。

2.2农村民间借贷盛行

农村的民间借贷由来已久,在农户与企业中十分盛行。从实质上看,民间借贷是在国家货币政策调控外的个人金融行为,与规范的金融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对立,农户和企业通过这种自发的、短期的借贷方式进行投资,对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民间借贷的产生原因如下:首先,民间借贷由市场需求产生,是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提高后的必然结果;其次,民间借贷的主要方法是信息与实力相对平衡的双方交易,这种简便可行的方法较受民间用户欢迎。究其根本,是农村金融市场受到抑制,金融市场的活力不足,为民间借贷提供了机会与市场;最后,高额的利润是农村民间借贷的主要发展原因,对农民的诱惑非常大。

2.3农村金融市场供给无法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如某省2006—2013年的收支比(表2)所示,我国农村对于金融市场的需求逐渐增加,但金融市场的发展却相对缓慢,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人口手中的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大部分农村人口选择将收入进行储蓄,少数人选择金融投资。随着理财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农村人口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当前农村人口中以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口为主体,这一人群对婚嫁、生育、教育等消费和投资最高,在金融需求和资金的利用上有着较强的需求,尤其以房屋投资需求为主。目前,农村基建资金缺口较大。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增加,新农村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基本的水网、电网、管网建设,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卫生建设等都需要大笔的资金。这些问题在政府的财政力度无法完全保证的情况下,对于金融资金的需求就更为迫切。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固定资产在整个社会固定资产的比例中正逐渐下降,无法满足当前的农村发展需求,如某省的农村固定资产占该省社会固定资产份额的22%,但到2013年份额仅为16%[4]。由此可见,农村固定资产的建设迫在眉睫。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状况,难以满足以上需求。

2.4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

农村的金融市场效率不高,直接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突出表现为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而且缺口逐渐扩大。数据来源如表3所示,从某省近7年的缺口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该省2006年的农村金融缺口为910万元,而到了2013年,这一缺口却扩大到了1252万元[4],但缺口率有一定的提高,意味着融资渠道增加。除此之外,金融市场的存贷差额过大,也是造成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许多金融机构积极在农村进行资金的吸收和积累,却不愿意在农村进行信贷等金融服务,这使得大量的农村存款流向了城市,而农村的金融市场却无法得到发展。《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6.27%,当年全国居民存款金额447601.6亿元,根据上述数据计算2014年我国农民存款可达207105.26亿元,但从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机构所收拢并流出的资金仅为10334亿元。《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也指出,2014年末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及其他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105742亿元。最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资源流向失衡现象,这种失衡现象使得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看似发展较快,贷款额增长迅速,但实际使用在农村的贷款非常少,大多数贷款没有真正利用到农村发展和农村建设当中,这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并未真正“繁荣”,造成了资源的流失。

3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分析

3.1信息供需失衡

农村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极大提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则加大了农村对信息可信度、信息种类以及信息数量的需求,这使得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日趋重要。但现在许多地区的农业信息服务供求不平衡,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的发展需要,这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由于有效信息不足或滞后,许多农户和乡镇企业将潜在市场需求当作实际需求进行生产,不仅浪费了资金和资源,同时也加剧了信息供需失衡状况。偏远地区主要信息来源是农业技术服务站、农业技术协会等,资源与渠道都非常少,其信息摄取量与传播量难以满足所有农户和乡镇企业的需求。农业政策、市场信息、高尖端技术等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传播,使高新技术不能被有效利用。而且许多农村的基础设施还停留在电视、广播阶段,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十分落后,无法满足大数量信息的传播与供给要求,造成许多农村信息出现误导性与失效性。而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较低的普遍状况,对其日常信息的学习、沟通与筛选形成障碍。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农村的信息供求平衡,阻碍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3.2资金短缺与资金流失并存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无法与城市相比,而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平衡也使得农村抵御风险能力下降,农户和乡镇企业想要贷款或融资,往往会遇到信誉保证不健全、抵押品不足或价值不够等问题,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能够帮助农民贷款的方式与资金数量都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生产率。与我国农村储蓄发展壮大不对称的是,我国农村农业贷款的金融部门发展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大部分资金随着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的资金收拢流出,而流入的资金少之又少。农村金融的非农化主要有2种渠道:一种是资金的非农化,主要是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业;二是结构的非农化,这是整个非农化的主要方式,通过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的方式流出资金,使农村的存贷款“剪刀差”逐渐增大。农村许多储蓄机构仅有吸收存款的能力,而无贷款的能力,吸收的农村存款无法直接回流进农村,需要非农性质的渠道进行农村资金的回流,造成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失。结构非农化的另一方面是各家大型商业银行吸收农村存款,但对农村的贷款项目或贷款服务非常少,离农倾向严重。

3.3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淡漠

营销观念是整个市场营销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农村的金融市场营销,从金融机构自身、金融市场中的客户、以及其他方向相关者3个方面影响着农村金融市场的营销效果。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营销依旧处于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传统营销模式,缺乏对市场顾客需求的分析,这无疑制约着农村金融市场发展。

4加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工作的办法

4.1树立系统思维,统筹城乡金融发展

农村的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在一朝一夕,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城市与农村的金融发展做到统筹兼顾,以农村金融发展的自身特点为指导,以城市发展效果为借鉴。系统认识金融体系,对发展金融体系、开放金融市场有重要意义。首先,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侧重开展产权改革,做到步骤化、阶段性地金融改革,在农村产权进一步明晰的基础上,金融机构之间密切合作,整合、协调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主体如农业主、乡镇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等。加快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以及制度的创新,调整农业结构、农村的金融发展方向,要坚持以统筹城乡经济的理念,做到城市与乡村金融的协调发展。首先,要有效协调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到城市和农村同步发展;其次,要充分考虑到农村与城市之间经济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尽量实施与制定利于农村农业发展的金融条件,减少农村融资成本,鼓励农村积极进行产业化调整;再次,可适度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政策,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为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创造合作平台,打破国有金融机构垄断;最后,根据现在“三农”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可将农村金融机构与金融需求进行分析,保证交易的合理进行,减少交易成本,根据农村特色进行不同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4.2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

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处于二元金融结构,即正式金融机构与民间非正式金融机构并存的状态,普遍存在农户生产分散、金融服务分散、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为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应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合理的管制与开放。其中当务之急就是适当开放农村金融体系,合理引入民间金融服务。通过政府引导和监管,鼓励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多渠道融资方式,并给“地下”金融服务以合法地位,彻底消灭不规范甚至非法的“地下金融”。为此,加大政府所有银行以及商业银行对农村信用贷款的力度,引导商业银行进行“属地再投资”的制度,通过优惠政策投放农村资金,纠正离农倾向。

4.3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多样化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农村对金融市场需求的越来越大,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与机构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农村对金融市场的需求。可见,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农村金融机构的形式,是保证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重点。我国金融机构的多样化途径在于开放农村的金融市场,建立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才能够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处于国有机构的垄断阶段,机构少、资金少、项目少等问题十分突出。通过农村的金融组织体系建设,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减少农村金融市场不健全带来的发展问题,为金融市场营销带来便利。

4.4构建农村金融绿色通道,简化流程

导致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构建农村金融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流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农户贷款过程中应减免除提供身份证、抵押物产权证明、企业经营现状证明等必要资料外的其他繁琐的证明材料及手续。农户和乡镇企业向当地金融机构提出融资申请,经过受理调查和评定授信,即可获得贷款。而且调查授信一旦确立,均可在相对较长周期内循环使用;同时可依托网络、电话等及时对外公布贷款流程并承诺办结时限,最大程度地减少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4.5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机制

根据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分析,对未来发展作出规划,从整体上健全农村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加强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的协调能力。同时,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诚信宣传,逐步提高农村企业及个人的金融意识和金融素质,全面推进信用征集与评估建设,制订信用评定办法、大力发展担保、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通过开展个人、企业组织的评审和宣传工作,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最后建立农户和企业信用档案,并与工商、税务等部门数据库互联,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升金融机构规避风险的能力。

4.6树立现代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开发需求产品

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并为企业创造赢利机会的一种交换活动。在金融市场营销理念中,较为经典的理论为银行营销理论以及“五种力量”模型理论,这些理论强调具有特色的市场营销能够提升金融市场的发展效果。好的营销观念能够直接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良性运作,在营销战略、营销策略等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农村金融市场的营销意识依靠的是农村金融机构在经济市场条件下所做出的发展抉择。而农村金融机构想要在开放式的新农村生存,就要在金融营销过程中进行全面发展,针对农村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的目标进行分析与预判,立足当地农村金融市场顾客的需求,开发满足顾客需要的金融产品,调整自身的市场定位,通过有效方式将企业的产品销售出去,这样才能将金融市场的营销系统的发展下去。例如在农村金融市场定价过程中,运用贷款营销的增资减息、减债减税等方法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灵活性。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成本过高,要求金融服务行业在发展金融市场时秉持节约成本、整合优化的发展理念,将金融成本降到最低。改革和发展村镇银行、拓展市场营销渠道、改革市场营销方式,都离不开市场营销理念的指导。

5结语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问题颇多,其中以金融市场发展受到抑制、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无法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下等最为突出。通过上述分析,提出改善我国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方法,对提升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阮勇.村镇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问题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23):5-7.

[2]梁邦海,黄顺绪.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研究———从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56-61.

[3]程炳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09(8):65-67.

[4]张艳鹏.探索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研究[J].商,2014(10):122.

[5]孟祥迪.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49-51.

[6]张庆亮,张前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研究综述[J].铜陵学院学报,2010(2):20-23.

[7]程慧霞.农村金融“市场失灵”治理前提再判断:供给不足还是金融排斥———基于5省2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覆盖地域内1938个农户样本调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11):25-26.

[8]卢冲.产业结构、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0):14-15.

农村金融市场范文第7篇

摘 要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第一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经济,其发展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而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本文从对农村金融入手,对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状况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相应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措施。

关键词 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市场 发展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农村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在肯定既有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村金融依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始终没有走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难、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缺乏适度的竞争,服务效率低下等困境。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经济与金融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现代社会,任何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明确提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焦点。因此对研究农村金融问题,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农村金融的涵义及构成

(一)我国农村金融的涵义

农村金融是一个广义概念,国内学术界还没有给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有学者曾提出农村金融是指在农村市场上货币的流通和各种信用活动,它主要包含吸纳农村存款、发放农村贷款、办理农村现金收支和转帐结算及发展农村信用社等活动。彭晖南指出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农村资金的融通。它是以资金为实体,信用为手段,货币为表现形式的农村资金运动、存款的吸收与支取、信用活动和货币流通三者的统一。具有涉及面广、稳定性差、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困难等特殊性。张杰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分为 “吃饭金融”和 “投资金融”。其中 “吃饭金融”是指消费性借贷行为,这种借贷行为的需求弹性极小,它实际上履行财政的职责,要求国家提供大量低利率资金维护农村地区的生产和再生产。而 “投资金融”是指投资性借贷行为,这种借贷行为的弹性较大,且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是金融安排的支持对象,这种金融安排关系到农村的资本形成。这几种观点,侧重各异,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农村金融的一些本质。但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实践看,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农村金融是指农村所有的储蓄、融资和借贷行为及与之相关的制度和准则。

(二)我国农村金融的构成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必将存在二元农村金融结构。二元农村金融结构是指农村非正规金融和农村正规金融。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是农村正规金融体系无法满足需求时市场倒逼机制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集合了金融抑制和信息不对称两种原因。

从金融抑制的角度看,中国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及其经营效益曾长期低迷,迫使政府通过采取金融抑制政策,控制金融部门并动员资金注入国有经济,保证其生存发展,从而维护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而其余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难以在正规金融市场中得到满足。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看,“三农”的基本特点是经济主体数量庞大且极其分散,农村经济主体经营信息的公开性和规范性较差,正规金融机构获取农村经济主体经营信息的难度很大,成本高昂。这种信息之间的不对称和契约高成本也妨碍了正规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信贷支持。

单纯依靠发展正规金融无法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缓解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有效提高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并与正规金融更多地表现为共生互补关系。现阶段我国正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以满足“三农”金融需求,但单纯依靠发展正规金融显然并不能满足民间形形的金融需要。应该根据现阶段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金融制度安排,规范引导非正规金融发展,构建一个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金融体系。

三、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概况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情况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本文主要从总体概况、结构层次、供求状概况、风险保障和服务功能的角度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情况。

1.当前,我国经济已总体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时期,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与办法,农村金融发展呈现出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发展活力不断涌现、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同时,金融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金融实力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但总体上可以看到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不仅有难以控制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而且作为基础的农业和农村生产仍旧薄弱,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较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在不同地域上的非均衡发展,自然经济仍存在于某些农村地区,这与我国现在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制度产生了冲突,使得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严重束缚。

2.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层次紊乱造成了长期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由于农业生产具有风险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所以农村金融需求具有多样性,这就要求农村金融市场有政策型、商业型和合作型等金融机构。但在我国,并没有分工合作、职责明确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长期以来,相对银行而言,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发展更滞后,存在机构缺位,或者功能不全,这使得在农村金融市场上部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并且还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生产信贷、消费信贷、保险等基本功能的实现。在资金供给方面,在农村市场上,除政府控制财政资源外,还有政策性银行、合作金融组织、商业银行和民间金融,这四类主体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金融服务。但目前这主体间的市场定位并不协调,服务存在交叉但又不能互补,没有必要的互补合作机制,构成的服务网络存在明显空白。

3.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政策金融以及民间金融构成。但是自1999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销了31000个县级以下营业网点。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共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时间短,数量少,对缓解整个农村金融问题作用有限。钱庄、资金互助社等机构并未取得合法地位,使得非正规金融机构在满足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需求的作用大打折扣。资金非农化倾向严重。据统计, 2008年全国金融机构共计发放贷款303395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7629亿元,仅占5. 8%,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严重不足。

4.风险保障体系不完整,农村保险业发展比较滞后。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农业保险体系和对农业贷款提供保障的信用保证保险体系。这也是导致农业金融机构在不确定性较高的农业信贷项目上不愿也不敢发放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措施

要真正解决农村金融问题,需要从国家的经济全局出发,立足于整个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体系,在推动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去统筹考虑和系统规划农村金融市场的总体发展,在坚持整体推进的框架下,优先补全紧缺的市场功能,加固关键的薄弱环节。当前可首先从以下方面入手:

1.建设结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对应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应该实现多元化、多层次,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和市场中介组织等都应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供给方。适当放松市场进入管制,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非正规金融活动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单纯的压制不能解决问题,应当进一步放宽市场的准入条件.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同时必须督促和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为本的审慎经营原则,确保其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加强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预测和管控。

2.完善农村保险体系和运行机制。应逐步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农业农村保险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以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为主、以商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为辅的组织体系,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效增强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对农业提供保险补贴,以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支持农业稳定健康发展;建立国家和省级两级农业保险发展基金,在财政补贴之外支付农民的保费补贴和农业保险部门的超额赔款补贴。同时,加快组建农村担保机构,探索创新信贷担保方式,切实解决融资担保难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应针对农村实际,研究推出多种担保办法,如实行动产抵押、权益质押、应收货款质押等担保形式,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为农户与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取得发展资金提供便利。

3.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环境,健全农村金融法规和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农村金融法规和政策,强化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的职能定位,提高其综合服务功能和规模效益,为农业加快发展提供优良的服务和信贷支持,在改变只存不贷、贷款难、或限制性贷款等状况的同时,保障农民及相关农村经济主体真正享受农村金融机构带来的利益,防止农村资金外流;加快农村金融立法,完善金融执法机制,依法保障农村金融机构的权益,制止和打击各种逃债、赖债、废债、骗债、恶意欠息等失信行为,提高失信者的违约成本,减少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

4.应增长涉农贷款,不断提高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因农户生产经营小型分散的特点,为其提供金融服务费用大,风险也大,因此对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组织,不论其所有制形式及规模大小,适当降低营业税、所得税,或对他们向农户提供的贷款免税,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扶持。

五、结语

总之,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了适应我国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结构。使其适应农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使得农村经济可以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应该看到保险业是支撑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环节。我国存在的非正规金融是满足农民、农村企业资金需求的有力补充。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普惠金融是解决农村金融市场问题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彭晖南.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分析.

农村金融市场范文第8篇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

与发达国家的一元经济相对,现展经济学的结构学派提出了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的概念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Boeke于1953年提出,他基于Sombart的系统理论提出了二元经济系统理论。Boeke主张从“组织”不对称性角度来分析二元经济。Higgins(1956)基于对印尼的经验分析,提出了仅仅适用于欠发达地区的二元理论。作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研究热潮的掀起者,Lewis在1954年首次提出了二元结构问题,并提出了二元经济发展分析方法。经过Ranis&Fei(1964)、Jogenson(1961,1967)、Todaro(1969)、Toda-ro&Harris(1970)的进一步补充与发展,二元经济理论形成了完善的古典模式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思想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概括为两个部门:一是使用生产资本生产利润的有组织的现代工业部门,二是自给自足维持生存的传统农业部门。社会出现了先进的现代经济与落后的传统经济同时并存的局面,在现代化进程中,其具体表现为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发展不均衡的二元反差现象。一般而言,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二元经济阶段都是其必经的发展阶段。凯恩斯理论的兴起,为二元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Kaldor(1975)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了工业和农业两部门的相互依赖性,他认为农业剩余对二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既受到供给方面的约束,也受到有效需求不足方面的制约。Rakshit(1982)假设经济由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构成,重点研究了欠发达国家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入了深入研究和扩展阶段。Krugman(1991)结合地理二元性与部门二元性,以中心—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经济地理的两区域模型。Murataetal.(2002)从工农互补的视角来理解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问题,主张发展中国家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中间产品成本这两个途径来推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Somanathan(2002)、Mudeetal.(2007)分别将二元经济理论运用于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和教育问题。杨小凯等(2003)基于分工视角,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分析了二元经济结构产生的原因和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及消失。蔡雪雄、邵晓(2008)认为中国形成了“双层刚性二元经济结构”,即总体上是城乡二元结构,而每一元中又分为两层:城市中现代工业与传统工业并存,而在农村则是传统农业与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并存。韩其正、李俊青(2011)在二元经济分析框架下考察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演化过程。目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已经形成了一种完善的分析范式,二元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成熟。二元经济理论的分析范式和基本框架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提供了一种理论范式和理论模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二元经济结构使然,因此必须将其置于二元经济理论背景和中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现实背景之下进行研究。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信贷补贴论是农村金融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学说。该理论认为农民缺乏储蓄能力,农业生产具有长期性、季节性、低收益及高风险等特殊性,农村面临慢性资金不足问题,商业银行出于逐利动机不可能为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提供所需资金,因此政府需要从外部注入低息的政策性资金,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以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然而,这一理论的前提是农民没有储蓄需求,但这一前提假设并不具有普遍性。经验表明:如果存在储蓄机会和激励机制,大多数贫困农户也会进行储蓄(Adams,2002)。农业信贷补贴难以真正实现促进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向穷人倾斜的收入再分配目标,因为低息贷款补贴很可能被集中补贴在较富有并使用大量贷款的农民身上,而不是贫穷的农民身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农村金融市场论(Adams,1984)逐渐替代了农业信贷补贴论。该理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呼吁市场自由,认为农民,即使是贫困阶层,也是有储蓄能力的,低息政策使人们的储蓄欲望降低,反而会抑制农村金融发展,因此该理论认为:农村内部的金融中介应该积极动员农村储蓄,利率应该由市场决定,非正规金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非正规信贷机构具有信息优势(Besley,1995)并扮演着微型金融角色(Morduch,1999),应该将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反对政策性金融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

20世纪90年代后,在人们逐渐认识到稳定健康且有效率的金融市场的培育需要一些社会性的、非市场的要素去支持它后,不完全竞争市场论(Stiglitz&Weiss,1981)成为最被大家认可的农村金融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并非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借贷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借款者往往不能掌握贷款方(农户)的足够信息,从而借款者不能做出准确的决定。为了补救市场的失效部分,政府有必要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但是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不是取代市场,而是补充市场(李人庆等,2000)。同时,借款人的组织化(如联保小组、互助储金会)等非市场要素对于解决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非常重要。研究表明,小组贷款有助于提高信贷市场效率(Ghatak,2000),并有助于解决道德风险问题(Stiglitz,1990)和逆向选择问题(Tsaael,1999)。何梦笔等(2002)学者运用哈耶克(Hayek,1937,1945)的局部知识论来研究农村金融问题。他们指出信息不对称不应该是政府干预的理由,可以依靠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发现和利用分散的知识,进而促进知识分工,最终使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完全问题得到缓解。竞争是一种发现信息、减少不完全信息的存在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过程,信息不完全可以通过建立竞争性市场来解决。因此,就农村金融市场而言,可以通过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多样性来解决信息不完全问题,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方向应是建立多元化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张晓山等,2006)。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与发展(Coase,1937,1959,1960,1998)为农村金融分析提供了一个更为真实、可行、敏锐的视角以及一种更为尖锐的分析范式,关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制度分析开始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研究领域。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农村金融抑制,其根源在于制度供给的短缺,如农村产权抵押制度以及农业保险制度的缺失(马晓河、蓝海涛,2003)。农村市场的交易成本包括签约成本、信息成本、管理成本和成本(刘锡良、董青马,2008)。Gonzalez-Vega(2003)指出,就农村金融市场而言,借贷双方之间所处地理环境、种族文化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阻碍了彼此的信息沟通,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非正规金融机构通常可以利用其便利的社区网络、频繁的关联交易和熟稔的人脉关系分摊和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郭兴平,2010)。North(1990)将前人(David,1985;Arthur,1987)有关技术演进中路径依赖的系统思想拓展到社会制度变迁领域,建立了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而沿着既定路径,经济、政治制度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陷入恶性“泥潭”。任海烽、丁忠民(2008)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制度创新的必要性,指出了农村金融市场制度创新刻不容缓,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种种问题。林毅夫(2000)认为中国农民的实践使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体制变革起到了关键作用。

最新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理论的观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农业信贷补贴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仅适用于农村金融市场机制失灵的地方。(2)农村金融市场论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农村金融市场论既是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产物,也是农村金融具体实践的结果,所以它必然取代农业信贷补贴论,占据农村金融的主流地位。(3)因为农村金融存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因此,可以将农村金融市场建设成为多元化的竞争性金融市场,而在竞争性金融市场不能发挥作用之处,农业政策性融资工具仍然有效。(4)制度创新是经济社会未来的根本路径选择,建立高效合理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是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根本方向。

三、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得到了较为快速的成长,尤其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其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市场需求主体由过去的单一化公有经济组织向现在包括农户、企业、地方政府等在内的多元化主体发展,金融需求总量日益提高,金融需求结构日趋复杂;市场供给主体由过去仅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演变为现在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体,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微型金融为辅助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体系和以自由借贷、私人钱庄、民间集资、民间贴现和民间担保机构等为内容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体系并存,较好地适应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复杂变化。理论和现实都充分表明:目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是在农村正规金融和农村非正规金融并存、城乡经济金融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双重约束所规定的秩序下运作的,这种秩序下的中国农村金融是在典型的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并存与分割的二元运行框架下运行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主体,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市场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补充作用。何大安(2009)指出,中国农村金融的运行框架大体上是在体制转轨中逐步走向二元运行格局的,其表现为非正规金融的覆盖面逐步扩大,而正规金融通常只限定在政策性金融和农村信用社的运行层面。这一基本格局产生的体制性基础是政府宏观调控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仍广泛存在,即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宏观调控在制度安排上对农村金融运行还有着较强的约束。从理论上讲,农村金融市场二元运行框架的形成不仅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结果,其形成还与农村金融自身的特殊性有关:(1)农村内部本身并不缺乏资金,而是缺乏有效的储蓄—投资转化能力,需从农村外部注入资金才能有效运行的农村金融市场在应对经济转型时期因政策或制度安排所引起的金融抑制时,除了需要注入政策性金融外,也需要非正规金融的补充(Isaksson,2002)。苏士儒等(2006)认为,农村正规金融往往具有首先遵循国家偏好而非农户需求的倾向,其缺乏有效满足农户金融需求的机制和动力,正规金融的缺位为非正规金融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张建军等,2002);当正规金融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现实和潜在资金需求时(David,1994),政府可以默认乃至于在职能行使上开始适当介入非正规金融。(2)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有必要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促进借款人一定程度的组织化(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1994),农村信用社则是这种组织化的一种实现形式;在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难以由市场机制来建立社会所需的金融市场,政府有必要采取诸如控制利率、提高金融进入门槛、降低利息或担保融资、成立互助储金会等政策性金融措施(Stiglitz&Weiss,1981);

在中国农村金融二元运行框架下,农村金融市场具体表现出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农村金融组织制度畸形发展:

(1)中国农业银行难逃“趋利”本性。中国农业银行属于商业银行,其经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产权主体的虚化导致农业银行成本过高、效益低下,因此其不愿意在经济条件薄弱的农村开展业务。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先天不足”。作为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资金的财政依赖性较强,业务相对单一,仅在农产品的收购、储备、调销等纯政策性方面发挥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

(3)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角色逐渐淡化。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效益低、风险大等特殊性,农户、个体工商户及中小型农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季节性、零散性、数额小、规模小等特点,这使得农民和中小生产者很难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农村信用社作为以互助为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其与广大社员的天然联系使其在筹集农村闲散资金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并使其能够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因此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重任就落在了农村信用社的肩上,农村信用社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环节和主导力量。但是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支农资金供应方面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弱化趋势,其基层服务网点大量撤并,支农业务范围逐步缩小,“离农”倾向日益突出。随着制度的变迁,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行为来看,它不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的制度特征(谢平,2001),其发展成为具有垄断性质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金融机构(周振海,2007)。

(4)农村商业银行的成长受到限制。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的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反映出其存在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资本不足、所涉业务具有自然脆弱性等问题,国家对其投入农业的资金缺乏政策、法律上的倾斜保护。

(5)农村邮政储蓄机构的发展方向不明。在业务上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存款,不对外办理贷款业务,因此无法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邮政储蓄局属于邮政部门的内设机构,而邮政储蓄网点又属于金融机构,由于性质界定不明,导致央行很难对其实施监管。

(6)农业保险机构的发展道路艰难。农业保险机构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其成长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灾害救济的手续繁杂、机构水平低且难以监管、业务覆盖面窄、业务量较少、农业保险的承保率低、赔付率高、经营亏损严重等。

(7)微型金融的发展初见端倪。2005年以来,为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及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我国开始了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小额信贷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空白,但其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无法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第二个特点是农村金融制度环境受到严重约束。充足的农村资金供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条件,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又是影响农村资金供给的一个关键因素(周妮笛,2010)。制度建设是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保障,因此要建立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然而,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制仍维持了改革初期的基本结构,作为政府支援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工具,农村金融财政化程度高,农村金融市场受到约束管制,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环境被扭曲(谢平、徐忠,2006)。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来看,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缺失,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刘民权等,2006)。原本应给农村“输血”的正规金融机构逆向发展成为从农村“抽血”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农村中非常活跃的非正规金融却不断受到打压。总体上讲,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金融局面还远未形成。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各地“损农”事件时有发生。现在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的资金需求,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安排与支农宗旨背道而驰;同时,能满足广大农户金融需求的非正规金融却难以合法化并时时受到压制。

四、未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研究重点

从上述研究成果来看,在二元经济结构下,要建立健康高效稳定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根本路径是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机制,推动制度创新。笔者认为今后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研究应该重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研究内容方面,应更加关注对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机制及制度创新的研究。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中国农村金融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仍然存在严重的问题,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协调。因此,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机制及制度创新无疑已成为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研究如何积极推进农民组织化,扩大农民主体地位,为农村金融培育良好的制度环境,如何合理定位政府角色,转变政府职能,如何创新土地制度,通过制度供给增加农村金融的有效需求等问题,对于促进农村金融健康成长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农村金融市场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结构;集中度;准入壁垒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农村资金的融通。它是以资金为实体,信用为手段,货币为表现形式的农村资金运动、存款的吸收与支取、信用活动和货币流通三者的统一。

我国农村金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农村金融的涉及面广,它不仅涉及农业,同时也涉及农村工商业;二是农村金融的稳定性差,这主要是由农业的弱质性造成的;三是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困难。农村金融的发展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它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增长,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对市场经济下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金融服务。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基本形成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格局,同时,金融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金融实力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但实际上,金融业发展“二元化”现象在不断加剧,农村金融信贷供给明显不足,对“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制约。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分析

所谓市场结构,是指决定某一特定市场竞争程度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上买者和卖者的数量、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进入条件及纵向一体化程度等。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等。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卖者集团主要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非正式金融组织。非正式金融组织是指游离于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之外的金融机构,非正式金融组织的融资活动即非正式金融。邮政储汇局2006年9月起才开始向农村发放小额贷款。另外三类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是指2009年末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后,按有关规定设立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买者集团主要包括农户、农村产业。

1、市场集中度。集中度是度量市场结构的主要指标,它是指某一特定的市场或产业中,少数前几位较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集中度的变化能直接反映市场的竞争状态变化,反映一个产业内企业的分布状况以及市场垄断和竞争的程度。市场集中度越高,说明少数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越大,市场垄断程度越高。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集中度较高,而且在2003~2005年,集中度CR3分别是62.74%、64.87%、68.12%,有逐步提高的倾向。市场结构的分类主要有完全竞争型、不完全竞争型、寡占型以及完全垄断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类型整体来看是寡占型市场。

当然,不同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的结构也存在较大的差别。比如,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金融机构的密度就明显较大,除了农村信用社,还有各大商业银行仍在各个村镇驻扎,它们在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方面都存在着竞争;而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在乡镇一级,正规金融市场中就只有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其他各大商业银行大部分都撤出了农村金融市场。

2、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壁垒。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壁垒是指阻止新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各种因素或障碍,即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现有金融机构而不利于潜在金融机构进入的各种因素之和。金融市场准入壁垒中包括注册资本限制、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等经济壁垒以及政策法规限制等非经济壁垒。发达国家金融业主要表现为经济壁垒,而发展中国家金融业主要表现为政策性壁垒。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进入壁垒主要为政策性壁垒,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大规模撤出村镇,导致正规金融机构数量的不足;另一方面为了规范农村金融市场,又限制民间金融的发展。从而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并直接导致农村金融体系竞争力不足,农民、农户、小企业仍然面临着贷款难的局面。

3、农村金融市场产品单一。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金融服务主要局限于信贷业务,由于农村金融面临需求分散、信息和交易成本高、周期长、季节性强等挑战,正规金融机构很难提供证券与保险等服务。

三、形成高度集中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原因

在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带来现在生活方式、制度、道德标准的改变,从而使得乡土社会的信用无法适用于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于是就存在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进而导致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缺失和不完全。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也很难对信贷风险和借款者信用进行评估,贷款的回收遭遇困境,因此资金的放贷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我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是分散性的小农生产。农村金融市场是个分散的、小额的、个性化的市场,而不是集中的、大额的、共性化的市场。商业银行集中化的机构和管理适应不了农村大量的小额贷款,所得的收益与所耗费的成本相比,结果往往是无利可图,所以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已经逐步从农村金融市场退出。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作为贷款人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

四、如何解决这种困境

1、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壁垒。政府对农村金融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正在逐步放松。银监会自2006年以来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兴农村金融机构。在地方政府、财政、税务等多个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新型金融机构发展较好,风险可控,在试点地区农村资金实现了部分回流,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也得到了积极改善。根据银监会的信息,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从机构类型看,村镇银行100家,贷款公司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1家;从经营情况看,已开业机构实收资本47.33亿元,存款余额131亿元,贷款余额98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82亿元,并且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其中2009年累计盈利达4,074万元。很多省份都抓住了这个契机,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活动,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环境,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放开和规范民间金融。我国农村金融出现了“系统性负投资”的现象,即当大量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储蓄,城市以及国有企业部门而不是回馈农村经济的现象。农村吸收的存款与发放的贷款都在增长,而吸收存款的幅度明显比发放贷款的幅度大,信贷供给方面的不足是导致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和农村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由于信贷供给的不足,农民似乎更倾向于民间借贷。民间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促进了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据统计,1984~1990年我国民间借贷的规模平均每年以大约19%的速度增长,已经成为农村经济主体融资的主体。但是,由于国家金融政策的限制,民间借贷得不到正式金融机构的支持。

由于民间信贷存在着随意性,更具有竞争优势,但是它的供不应求导致了利率的上涨,从而可能会使农村金融体系发生紊乱。政府开放信贷市场,但要尽快制定放贷人条例,完善支持小额贷款组织发展的法律环境,更有利于对民间金融的监督管理。比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农村金融市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城镇化;异质性需求;农村;金融市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10-0035-04

一、引言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战略的金融支持是在政府主导、市场辅助的金融服务体系下开展,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金融产品和制度创新缺乏严重阻碍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范立夫(2010)提出我国农村城镇化及其金融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金融供给总量不足和金融支持城镇化认识不足,金融发展缺乏战略眼光以及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等问题。农村城镇化进程引致了异质性金融需求,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制度,既不同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大城市、大工业为导向的信贷资源配置战略所决定的商业金融制度安排,也有别于以传统农户的生产或消费为扶持对象的政策农贷制度安排,因此不可能在现有金融系统内单独依靠对某种金融机构的改造来确立(刘芬华,2010)。吕新发等(2006)认为有必要确立适合于城镇化进程的专设性金融制度安排,其核心机制在于小额信贷的风险甄别功能,其路径可以是民间金融的合法化,突破口应该落在金融约束制度的创新层次,放松地方新型法人金融机构的准入管制,由市场决定金融机构密度。刘祚祥(2010)从农村城镇化的金融需求出发,认为农村城镇化的关键是农户宅基地的资本化问题,通过相应的产权改革,农户的宅基地只要具备了可交易的功能,既可以为现代农业的集约化与规模化生产腾出空间,而且可以为农村城镇化带来工业与城建用地。宋爱军(2008)在对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面临金融困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民间金融的发展态势及其在农村城镇化的作用,提出了有效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是民间金融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促进社会主义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金融供给的改革与创新方面研究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而没有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变化,以及由于需求的改变导致的供给创新方向的改变。了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研究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为农村金融产品和制度创新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政策,有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提高城镇化建设的效率,保障和谐社会建设的稳步前进。

二、城镇化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关系

(一)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

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供给方面,城镇化使得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非农业部门转移,从而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增长;需求方面,城镇人口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乡镇企业的兴起会拉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7倍左右的水平(如图1),城镇化对投资的拉动是非常显著的。城镇化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

(二)金融市场为农村城镇化提供资金

资金投入是城镇化建设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金融市场为城镇化发展提供资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金融市场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生产必须得到一定的金融支持才能保证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现有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支持主要有农业产业基金、农机租赁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其次,为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金融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资金、商业性金融资金和合作性金融资金。再者,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贷款。中小企业是推动城镇经济增长的支柱力量,现阶段我国农村中小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融资的主要途径是民间借贷。

(三)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经济转型

现代金融服务改变了农村社会经济的交易方式,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由熟人社会借贷转型为向金融机构借贷的方式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降低了交易成本,人们通过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可以节省大量交易时间和费用,企业通过电子货币进行工资、销售交易等经营活动的转账可以减少现金往来,避免人工操作的失误和不必要的损失;二是理财方式多元化,居民拥有资金后不仅可以通过存款来保值,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下,还可以进行证券、期货和购买理财产品等投资活动,对资产进行增值;三是融资途径多样化,农户贷款难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民间借贷在农村非常活跃,但是民间借贷的利率通常比较高,农民融资成本高,现代金融服务为农户提供了多种融资途径,改善了农村的融资环境。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

(一)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变化

异质性金融需求是指城镇化发展所引致的农村有效金融需求,既不同于当前以大城市、大企业为导向的信贷资源配置战略所决定的商业金融体系,也不同于以传统农户生产或消费为扶助对象的政策性农村贷款制度。金融服务的需求主体能够承担的金融制度成本以及所能够给金融制度带来风险的可控程度,既不符合城市商业金融系统的存在逻辑,也不符合传统政策性农贷的存在逻辑,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自有资本向资本要素转变的金融需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中小企业的扩大生产,自有资本已不能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主的经营需求。农业经营者需要将自己拥有的土地、林地和宅基地等经营权进行资产化,中小企业主需要将拥有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进行资本化,以获得流动资金,支持生产的连续进行。

2. 中小企业小额信贷的融资担保金融需求。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大、抵抗风险能力弱,通过金融机构进行抵押贷款时,需要抵押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严重不对称,金融机构为了降低经营风险也需要信贷担保公司为其提供服务,从而小额信贷担保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明显。

3. 农业巨灾风险保险的金融需求。随着农户经营规模的增大,巨灾风险也相应的增大,农户经营资本大都是通过借贷取得的,抵抗风险能力弱,农业经营遇到灾害性现象就可能导致家破人亡的悲剧,商业保险是分担风险的有效途径,农户产业化经营中急需拥有抵抗巨大灾害风险的保险产品。

4. 居民对金融服务便利性的金融需求。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多余的资金增加,支付、转账、汇兑以及证券等业务需求量也不断增多,城镇居民的金融需求不再是在银行进行简单的存贷业务,而需要得到更多的金融产品,更方便的金融服务。

(二)农村金融市场供给总量不足

金融市场对农村城镇化的支持主要是提供金融资金,其主要表现在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资金、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以及为乡镇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乡镇企业贷款和农村贷款的总额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说明我国农村贷款供给落后于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

(三)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微观图解

城镇化引致的农村金融市场异质性需求使得农村金融需求曲线发生改变,同时市场供给曲线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农村金融市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移动总结为以下三种情况。

1. 供给减少,需求不变。大银行机构的资金投放主要集中在风险可控程度高的政府项目和大笔收益高的大项目,由于中小企业需求资金相对较小,风险可控程度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开展业务成本高,城市大型项目融资需求大等问题,使得大银行机构很少上甚至不会开展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即便是中小企业的资本收益率高于其他政府或者大型项目。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也会减少,如图2(a),供给曲线由S0上移至S1,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导致大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供给曲线与城镇化进程中的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曲线之间没有交叉点。

2. 供给不变,需求增加。由于受到法律和政策的限制,对土地经营权、林权、宅基地经营权以及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等资本要素的抵押贷款融资还只是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资产要素资产化的金融需求快速增长,但市场供给却没有改变,如图2(b),需求曲线由D0上移至D1,需求增加,但是供给量不能满足需求,导致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之间没有交叉点。

3. 供给减少,需求增加。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镇居民对支付结算、证券期货等现代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等现有农村金融主体不能满足城镇居民对现代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需要由商业银行提供,但商业银行主要在城市开展业务,对农村市场的投入少、需求增加的同时供给减少,如图2(c),需求曲线由D0上移至D1,供给曲线由S0上移至S1,需求成本增加,现有市场供给不能满足需求,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之间没有交叉点。

综上所述,城镇化引致的异质性金融需求使得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需求增加的同时,供给不能同步增加,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没有交点,即现有金融市场的供求不能达到均衡。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农村城镇改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金融市场供给要顺应这种变化并进行创新和改革,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为城镇化进程的城乡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针对这种需求的变化,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政府主导向市场驱动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性农贷已不能满足城镇化发展对金融资金的需求,市场竞争的优势逐步显现出来。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使民间金融合法化,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在严格市场准入的条件下,引导和鼓励民营小额信贷银行的健康发展,推动商业大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优势业务,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2. 金融主体单一向金融主体多样化发展。传统的以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体的垄断体系开始瓦解,乡镇银行、商业银行以及民间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业务份额逐渐增加,业务范围也逐步扩大。政府应该鼓励建立民营银行,使民间金融合法化,发挥民间金融在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优势。

3. 金融服务单一向金融服务多样化发展。金融机构已不仅仅提供存贷服务,抵押贷款、涉农保险、支付结算、证券期货等现代金融服务也开始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政府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监管,控制经营风险。开发适合农村的金融产品,改进金融服务流程,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多样化、多元化。

4. 资产要素无抵押权向有抵押权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等要素的抵押赋权已经在部分地区试点,而且效果明显。政府应该总结试点地区资产要素抵押贷款的经验和教训,扩大抵押贷款范围,创新担保形式,设专项基金,为农业产业和中小企业经营提供多渠道的融资途径。

参考文献:

[1]范立夫.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问题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0,(7):63-66.

[2]刘芬华.农村城镇化、异质性金融需求与金融产业结构调整[J].小城镇建设,2010,(7):31-35.

[3]刘祚祥.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创新[N].金融时报,2011-02-28.

[4]吕新发,周晓娟.解析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镇化的关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9):193-195.

[5]宋爱军.发展民间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J].发展,2008,(7):119-120.

[6]李茜,谷洪波.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绩效分析与政策规范[J].经济与管理,2010,(1).

[7]白鹤祥.城市化与三农问题研究——基于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视角[J].广东金融研究,2007,(8):3-9.

[8]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改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7-14.

[9]徐元明,刘远.农村城镇化中农民权益保障缺失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0,(11):44-48.

[10]张玮,曾国平,何勋鲲.农村金融服务促进统筹城乡收入区域差异研究[J].商业研究,2010,(1):141-145.

[11]张元红,李静,张军.农村金融转型与创新——基于合作基金会的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49.

[12]刘斯文.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矛盾及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9-22.

上一篇:金融安全法范文 下一篇:楼房规划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