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中职学校法制教育面临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时间:2022-09-27 11:56:27

民办中职学校法制教育面临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摘 要: 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和思想特点,在中职学校中开展法制教育成效不理想,民办学校时刻面临着生存危机,其法制教育工作任务更艰巨,困难更多。本文从民办中职学校法制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进行论述,分析民办技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对策,以期为民办学校法制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民办中职学校 法制教育 困境 解决对策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呈上升趋势,中职学生的法制教育问题值得关注。中职学校学生一般是中考的落榜生,自觉性不强,厌学情绪较高,处于成长的叛逆期,性格容易冲动,情绪自我调控能力较差,主体意识超强,以自我为中心。中技生普遍存在的这些特点是近年来中技生犯罪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中技生进行法制教育十分有必要。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技校面临经费、招生、就业、安全等多重压力,其开展法制教育面临的困难更多,任务更艰巨。

一、面临的困境

民办学校经费自筹,自负盈亏,经费的不足使学校只注重生源的扩大,而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政府的资金扶助政策只对公立学校倾斜,对民办学校的资助微乎其微。长期以来,各地政府只将公立学校的投入纳入年度的财政预算,而对民办学校只以补贴、优惠政策方式进行,所以对两者的重视程度相差甚远。学生交来的学费是民办学校唯一的经费来源,生源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为扩大生源,在整个学校工作整体中往往只注重招生环节,每年到招生时大张旗鼓,不惜花血本宣传,但忽视学生品德修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远离教育的本质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校是认钱不认人,对学生思想素质、学业成绩完全不设门槛,为防止生源流失,学校对严重违纪学生不轻易开除。资金的紧张往往使不少学校重短期经济效益而视轻学风建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政府管理与服务缺位,使民办学校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政府对民国办学校的相关机制欠缺成熟。有经济学家所言:没有政府和没有市场的经济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经济[1]。保持对民办学校的宏观管理是我国民办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西方民办学校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而在我国,国家对公立学校实行的许多政策,民办学校都不能平等地享有[2],如民办学校教师职称评定多数遭遇难产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政府的不重视使民办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对自身也缺乏自信,这就进一步影响教学质量和老师队伍的稳定,从而削弱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积极性。

二、民办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现状

1.随意删除法律基础课程。

法律基础课是技校的必修课,也是技工学校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对提高未来产业工人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将具有很大的作用,也是技工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有不少民办学校为了节省教学成本,重专业课轻基础课,认为法律课可有可无,公然违反教育部门规定,随意删减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其中也包括法律基础课。这无疑有违国家的普法教育工程和教育方针,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制基础教育,将来进入社会后缺乏守法和自我保护意识,极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患。

2.法制教育成为“盲点”。

招生压力大,民办学校客观上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求生存、求发展,所以很多学校都只追求招生而忽略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偏重于职业技能的内容,法制教育在民办学校被放在极其次要的位置。在师资配备上缺乏专业性,随便找个行政人员充当法律教师。在教育形式上较单一,一般是通过讲授、开班会等形式进行。由于没有亲身接触具体的案例,感触不强,活动过后学生对法律知识渐渐谈忘,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3.法制教育目的不纯。

因为声誉将直接影响民办学校的招生状况,有很多学校会将安全教育放在仅次于招生的第二位,在安全教育的同时也渗透法制教育,但往往只站在学校存亡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角度进行教育,强调的重点不一样,法制教育的本质效果没有得到体现。而且学校在开展各类形式的法制教育时只求功利忽视实效,追求外表热闹、数据报表,满足于今年开了几次大会,搞了几次活动,违法犯罪率多少等统计数字,认为这样就可以应付上级检查或可以在年终总结写上一大笔。这种表面文章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其实效却不得而知。

三、加强法制教育的对策

1.净化社会风气,增强公众对法律的信心。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如黄、毒、赌等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不正当竞争、非法交易时有发生。中职学生不可能生活在社会的真空中,他们社会资历较浅,面对物欲横流,往往容易迷失方向。法制建设的不足和腐败现象的普遍出现,给青少年造成一种假象:许多人违法犯罪并没有受到制裁,有能力才是真本领。这样一种大环境是整个社会法制教育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所以纠正社会风气,狠抓廉政建设不仅对技校,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法制教育工作都是首要的任务。

2.改变办学观念,加强对法律教育的重视。

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民办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挣扎求存,不少学校因经费问题纷纷倒闭,但也有个别学校能经受考验,不断发展壮大。这些学校之所以屹立不倒,靠的是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良好的办学质量。一个学校要持久发展,绝不能只看短期效益,更不能只注重招生环节,还要用心地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一个合格的毕业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外,最基本的是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公民。学校应彻底改变“重专业技能轻德育”的观念,试想,如果一个毕业生踏入社会后违法乱纪,即使他具备很强的职业技能,也是社会的祸患。所以,即使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民办学校更应重视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保证法律基础课的正常开设,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否则,早晚会自砸招牌。

3.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法律课的实效性。

技校生自控能力较差,如果课堂缺乏吸引力,他们很容易分散精神,继而就会出现玩手机、睡觉、讲话、看小说等现象。所以,教育方法的创新是强化法律教育的重要环节。教育方法的创新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贴近学生生活,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让学生容易理解并引起共鸣,老师讲解时要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不影响原义的前提下避免过多的法律术语:二是注重灵活性,教无定法,课堂上根据不同情况可适当开展表演、讨论、游戏、模拟法庭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以案说法,法律基本理论对技校学生来说显得太抽象,必须辅以精炼、典型案例加以分析。

4.加强家校紧密联系。

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跟其成长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走上犯罪道路的学生往往生长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或过分溺爱,或缺乏温暖,或家长染上恶习,或暴力高压,或“空巢”,学校应追本溯源,常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成长的环境,从而对症下药。

此外,还要改善民办技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学校应开展多样化的法制教育形式,如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法制知识竞赛、墙报宣传等。

加强民办学校的法制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克服较多的困难,但只要社会、家庭和学校齐管共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够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7.

[2]董秀华.政府对私立教育财政责任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86.

上一篇:我的学生观 下一篇:论中小学德育教学中“德困生”的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