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案导学实验”教学原则

时间:2022-09-27 06:18:09

初中数学“学案导学实验”教学原则

数学,在许多学生的眼里,是枯燥的、乏味的,令人望而生畏,可开展了学案导学实验以后,数学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在自学中理解,在交流中反思,在互动中提高,从而形成了我参与我快乐、我交流我成长的自主发展心理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遵循以下原则:

一、趣味性

活动是儿童的本能,游戏是孩子的天使,因此教师为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数学活动。如:明辨是非、一题多解、设计图案、非负数王国、奇思妙想、相约经典、走进生活、请你支招、动手尝试、争分夺秒、闯关夺冠、小组展示等等,学生表现出高度的兴奋,你争我抢,活而不乱。

二、民主性

教师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想尽一切办法,创设人人参与的情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是自主的,学习行为没有任何的约束,读书可站可坐,发言争先恐后。学生敢字当头,感想、敢问、敢讲、敢疑、敢评、敢写、敢画、敢下桌、敢讨论。增强自信心,形成独立的人格。

三、鼓励性

教师首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其次,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的价值,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不同点,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细微进步,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受到快乐。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心理需求得到不断的满足,心理是平衡的,所表现出的情绪是高涨的,心态是积极的,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

四、全员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宽容学生的与众不同,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学有所得,学业品格双丰收,绝对不能搞精英教育,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一定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才,使每个心灵都得到安慰,尤其是对学困生,要更加去关爱、帮助,多吃偏饭,做好保底工作,把全体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品格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的教育,才配称为合格的教育。

五、实践性

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六、终身性

教育教学为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教学不应是阶段性的,独立性的,切快性的,而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良好习惯的养成,人格素质的形成,才是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为此,在教学当中,以培养能力,重视学生的学、做、体验,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合作交流,自主、自觉、自信、自强,真正实现通过我们的教育教学所培养的学生能力,在学生终身发展中有享用不尽的生命动力。

七、探究性

在数学教学中,必需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发现的乐趣。教师要把学习任务放给学生,也就是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尊重学生,那么学生探究知识欲望是高涨的。教师要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学案,让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质疑答惑,互帮互学,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分析归纳提升出规律性的结晶,在民主的氛围下展开想象的翅膀,延伸、归纳、升华、感悟、内化成自己的体验。

八、创造性

学习不是复制,不是记背,不是模仿,而是多触角,从不同的侧面去挖掘,去探索。学生是有差异的,性格、程度是多元化的,所以教学切忌千人一面,课堂是一个挖之不尽的矿藏,创新是是一个课改的永恒主题,知识的创新,表达形式的创新,育人的创新,学习成果的创新。创造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生要深入研究,善于总结,形成特色。

九、合作性。

古语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学习中,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人有各自的优势与长处,所以求知的过程,不能有个人英雄主义,切实做好合作,优势共享,少走弯路,合作共赢,继续发扬结对子工程,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教学相长,互相促进。在合作学习中,要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讨论学习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 ;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总之,学案导学让学生愿学,会学,学会,让教师学生都轻松。

这是“知其不可而不为”,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另一类不可的事情也往往超出我们现实的能力,但却是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如人类社会中永远会产生并存在丑恶的现象,要彻底消除这些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却应当在精神上给予鄙视,在行动上给予抵御和反对,绝不与之同流合污。即使这样做于事无补,也会为社会挺立起做人的原则。而这既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又是“知其可而为之”,因为人人都可在道德上为自己做主。

上一篇:教师角色的转变 下一篇:用“五指联动”推进学校综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