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间隔及误导模式对虚假记忆的影响

时间:2022-09-27 04:26:05

时间间隔及误导模式对虚假记忆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0—0330—02

摘要:本实验以伊利莎白·罗夫斯特的实验为基础,在她误导性信息因素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间隔因素,以此设置六种不同的处理水平,探讨误导性信息和时间间隔对虚假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误导性信息对虚假记忆形成有着较大的影响,而时间间隔则没有显著地影响,两个因素间存在着交互作用。

关键词:虚假记忆 误导性 时间间隔

记忆研究发现存在两类记忆错误:遗忘和歪曲。自从Ebbinghaus开始进行记忆的实验研究以来,心理学家们对遗忘的系统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然而记忆的歪曲现象却一直被人们忽视了。Bartlett(1932)的“幽灵之战”的故事以及Loftus&Palmer(1974)的目击交通事故的实验都有力地证明了记忆歪曲的存在。记忆并不是大脑内所贮存图象的再次激活,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一种复杂的建构产物。在建构的过程中,回忆者的态度、预期和过去的经验会导致多种类型的记忆错觉。一种有关记忆和回忆的准确理论必须包括重构过程,即当新的信息被整合到人对某一事件的最初记忆中去的时候,这种重构过程就发生。虚假记忆就发生在重构过程之中。

虚假记忆( false memory)指记忆与事实偏离,又称记忆错觉。伊利莎白·罗夫斯特是记忆重构及目击者证词研究领域的卓越先导。她主持的四项研究,都证明了虚假记忆的存在。在她其中的一项研究中,实验者让被试观看一个关于示威场面的视频,观看之后,被试被分成两组,分别被实验者带到不同的房间中,然后实验者开始向被试接受视频的相关情况。两组的实验者对被试的描述中只有视频中示威者的人数不同,一组为12,一组为4,其余都一样。最后,实验者让被试回忆视频中示威者的数量,一组为12,一组为4,而实际是8,结果得出的数字两组差异显著。结果表明,暗示12人的组的被试所回答的人数明显的多余暗示4人的组,在视频中,真实的示威者是有8名。最后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具有统计学上的明显的差异。正在另一项研究中,实验者让被试观看一段含有谷仓这一事物的视频,之后两组被试进行问卷填写,其中一组的问卷中明显有提示有谷仓的信息,另一组没有。结果表明:前一组回答有的被试明显多于后一组。两项试验的结果都证明了虚假记忆的存在,并且也向我们展示了,暗示是导致记忆虚假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此外,心理学家F?罗夫图斯也对虚假记忆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进行了多年研究后认为:对一件事情的记忆可以因为刻意混入的假资料而发生扭曲,重复叙述虚假的事件、某些心理医生的诱导、还有受试者的任意想象,都可形成虚假的记忆。总之,虚构的记忆可以通过种种的渠道传入人的大脑。罗夫图斯及其研究人员尝试向受试者植入一段5 岁时迷路的记忆:他们给24 个受试者每人准备了一个小册子,写上三件真实的和一段5 岁时迷路的记忆,这些往事都是研究人员事先向受试者的亲属打听而来的,并且证实了哪些是真实发生的、哪些是没有的。结果在阅读小册子之后,他们能记得真实事件的68%,29% 的人记得虚构事件的一部分或全部,隔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又进行了两次询问,发现仍有25% 的人记得那件虚构事件。

另一项实验表明,如果向受试者提供假的记忆,然后再在多次会面中重复提及,等这些细节被熟悉之后,他们便会“记得”这件事。据弗拉希曼在华盛顿大学的实验结果,受试者隔一段时间与研究人员首次会面后,称记得真实事件的有84%,并且没有人记得虚假的事件,然后在一段时间里,研究人员会有意识的重复一些虚假的事情,当第二次会面时却有20% 的人声称记得虚假的细节,甚至能讲出细节。

后来罗夫图斯又发现想象过的场景也会出现在记忆中。罗夫图斯要求受试者回答问卷中列出的40件童年往事(例如不慎打碎邻居家的玻璃或困在树上下不来)到底是否在他们身上发生过,两周后又要求他们先想象这些事情,然后再对问卷做出回答。两组结果对比表明,事先曾想象过的人更加肯定其中事件曾经发生过,曾想象过的人中有24% 更加肯定他们曾经打碎过窗子,但没有想象过的人中,只有12% 的人认为他们比较肯定,由此可以看出幻想具有的巨大力量。实验还发现,近期发生的事的记忆比童年往事更容易受到幻想的影响。此外,受试者用来幻想的时间越长,他们就越加肯定做过一些其实根本就没有做过的事情。

在心理治疗中,一种症状的出现同样证明了虚假记忆的存在。虚假记忆综合症: 目前由认知治疗心理学者John Kihlstrom 提出普遍认可的定义, 他认为虚假记忆综合症是这样一种状态: 一个人的认同和人际关系以一种创伤经历的记忆为中心, 这种记忆在客观上是虚假的, 但病人却对此深信不疑。产生这种症状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种病症主要是由治疗师对有心理疾病的病人采取的治疗方式。而治疗师的治疗方式深受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采取“谈话治疗法”, 主要包括催眠和自由联想。而其中催眠具有极强的暗示性, 病人在催眠状态下报告的记忆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Hilgard 对催眠进行研究时发现的“隐密观察者”说明催眠状态下有两个意识层面, 受试者口头报告出来的是在催眠师暗示下产生的外显的层面, 是失实的, 扭曲的; 而隐藏在第一层面之后的, 不为受试者所意识到的才是比较真实的。这种症状的出现更为有力地证明了虚假记忆的存在以及暗示在虚假记忆的形成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以上关于虚假记忆的影响因素中都未涉及到对时间的探讨。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向我们阐明了记忆量与时间的关系,虚假记忆是否也会受时间影响。以此出发,本实验中加入了时间因素。我们实验预期:在误导组结果中会出现虚假记忆,非误导组则不存在;随着时间的延长,虚假记忆会越来越不明显;两种大的处理间存在着一定的交互作用。

1.方法

1.1被试

重庆部分高校不同专业、年级学生共计240名,其中有效被试152名

1.2实验仪器与材料

选取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两个视频片段;自主设计问卷(3种系列问卷,见附录)

1.3实验设计与程序

1.3.1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3*2的被试间设计,将被试随机分成六组,每组被试分别接受一种水平处理,见下图

1.3.2准备工作及要求

选取实验所需的视频片段;

设计问卷,就问卷中涉及到的用词选取40名被试进行程度评定,最终确定问卷;

选取被试;

1.3.3实验程序

第一阶段,三个阶段的被试分别观看视频,视频结束后发放问卷(卷一),其中三个时间段的被试平均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发放卷一的A、B卷。收回问卷;

第二阶段,分别在对应的小组,根据立即、三天、一周的时间间隔发放问卷(卷二),其中A、B两卷分别对应第一阶段的发放次序。收回问卷。

2.结果

将问卷中题目根据之前的程度评定将所选词赋予一定的分值,然后将各题所得分值加起来并计算每题所得平均数,然后参与接下来的统计分析。

分析得出AB * 天数上, F=3.659(p

从单一自变量角度上讲,自变量为场面描述方式时,F=5.240(p

而自变量为间隔时间时,F=1.394(p>0.05),没有显著差异。

事后检验

在第8题中3天与0天差异显著,与7天也接近显著。即3天后得出的值明显大于0天和7天的。即在对人物特征的估计上,被试在3天后印象最差,但同时也表明,3天间隔,是虚假记忆。

3.讨论

本实验主要研究了虚假记忆的影响因素,包括误导性信息及时间间隔。实验设计为2*3的被试间设计。从结果中可以看出,从单一自变量角度上讲,自变量为场面描述方式时,F=5.240(p

而自变量为间隔时间时,F=1.394(p>0.05),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时间间隔在虚假记忆的形成中,作用不大 。在事后检验中,在第8题中3天与0天差异显著,与7天也接近显著。即3天后得出的值明显大于0天和7天的。即在对人物特征的估计上,被试在3天后印象最差,也就是虚假记忆在三天的间隔时,表现的更为不明显。原因可能是,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规律在无时间间隔的时候,被试记忆清晰,对误导性信息印象也更为深刻,所以虚假记忆容易产生;而三天的时候,误导性信息大量的遗忘,所以对于虚假记忆的产生没有作用;一周的时候,被试的的遗忘数量大体保持了一个稳定水平,并且记忆水平可能有一定的回升,所以在此阶段也还是存在有一定的虚假记忆成分。

分析得出AB * 天数上, F=3.659(p

以上的实验结果大体是符合我们的预期的。

虚假记忆的影响因素里面,误导性信息起到了绝对性的作用,这可能由于记忆信息错误重组的原因。记忆信息错误重组(conjunction error)是一种不同来源的记忆信息成分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整体,而不被主体知觉的现象。实验中,被试观看过视频之后,马上进行问卷填写,我们在问卷中分别加入了两种不同的对视频的描述,这些描述和视频的内容进入到被试记忆,在后问卷填写时,要调动之前的记忆,被试就会难以区分两段记忆,固导致误导性的描述被其提取出来,也就产生了虚假记忆。这一解释已得到Treisman和Jones等相关研究的证实。对于时间间隔的影响,目前还未有相关研究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虚假记忆的形成与记忆的形成规律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此外,是否记忆的回忆方式是否对虚假记忆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样也未得到证实,在本实验中,研究者运用的是记忆的再认,那么自由联想是否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在证人证言领域的应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证人对案件准确性记忆与以下因素有关:信息本身的强弱程度;信息作用时间的长短;主体感受信息的新奇性;主体对信息的态度;其它信息的介入情况。从以上因素我们可以看到信息作用时间的长短、主体感受信息的新奇性、主体对信息的态度、其它信息的介入情况,皆可用虚假记忆相关理论加以解释,这启示相关人士在询问相关证人时,注意措辞,尽量避免任何具有暗示性的信息,此外还要对证人进行本身进行一定的了解,由此来进行证言的筛选;在向证人进行询问时要注意与案发时间的间隔问题,根据本实验结果显示,在记忆的信息量与虚假记忆的程度方面要做到一定的权衡。三天意味着信息量少,但虚假记忆成分较少,立即信息量大,但虚假记忆过多掺杂其中。

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实验中所用的问卷其效度问题没有进行权威的验证,前期的词语程度界定涉及到的被试较少,其判断是否具有普遍性有待检验;三组主试分别进行试验,指导语并未进行统一,可能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行实验的地点差别较大,由教室、寝室等,可能也会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验设计中,未考虑到性别问题,可能也会影响结果。在今后的实验中,会努力避免此类问题。

4.结论

误导性信息对虚假记忆的影响较大,时间间隔影响较小,两者间交互作用显著。

参考文献:

[1]WEDELL D H,MORO H.(2007).Testing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the conjunction fallacy: Effects of response mode,conceptual focus, and problem type[J]. Cognition 107(1):105—136.

[2]Roger R. Hock.(2008).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蒋瑜 ,谢剑峰.(2008).影响证人证言可靠性因素分析[ J ].哈尔滨学院学报, 31 (3):62~66

[4]张积家,董昌锋.(2006).范畴变量对虚假记忆的影响[J].心理学报38 (3) : 324~332

[5]卢波,陈玉明.(2006).关联性记忆错觉研究的新进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4):118~122

上一篇:新型技能培养模式在汽修专业的应用 下一篇:海伦市海伦镇护城村新农村建设有新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