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调查论文:新乡村养老险调查剖析

时间:2022-09-27 01:33:48

保险调查论文:新乡村养老险调查剖析

作者:王泽 王青海

新农保基金未来运营压力大目前新农保基金基本上是以县为统筹单位的,但分税制改革之后,基层的财政收入明显减少,但目前新农保基金的入口补贴责任却还是由市县财政承担。基金的管理、运营集中在区县一级,易于受到当地行政的干预,也容易重蹈以前老农保的覆辙。而各地对个人账户基金的规定一般是存银行和买国债或者是实行实账管理。随着银行利率和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基金难以保值;同时对于如何进行实账管理,却缺少具体的可操作办法。有些地方借鉴城镇养老保险做法,但城镇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世界经济下滑,欧债危机对养老金的投资收益冲击更大。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面临困境。一方面是新农保的开展宣传工作如火如荼;而另一方面对其基金却是疏于管理。而恰恰是后者才是新农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随着新农保工作的逐步开展,参保人数逐年加大,基金积累金额越来越多。截止到2011年底,作为山西小市的朔州市刚开始试点新农保基金积累额就达到11453.5万元。可以联想到东部发达地区的积累额更大。对于实行个人账户完全积累制模式的地区而言,显然基金保值增值的隐形压力比较大。我们认为只有突破现有理论窠臼,寻求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方法,或许能破解基金增值难题。农民参保意愿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一是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对农民参保意愿形成制约。据抽样调查显示,对养老保险相关制度和政策比较熟悉的,占22%;表示了解程度一般,占62%;对制度不了解,占14%。上述数据说明,农村养老保险尽管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实践与探索,但其政策意义和农村养老保险的主要内容在农村的宣传还显得很不够,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参保状况。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无论是乡镇干部还是农民群众,对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普遍认识不足。为此,还有待加大宣传攻势,进一步提高认识。二是家庭经济因素对农民参保意愿的影响。通过走访调查,从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上看,务农、外出打工、给当地企业打工以及其他等主要收入来源的比例分别是54%、19%、16%、12%。农民对收入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保障基本生活、盖房、教育和看病上。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收入的绝大部分仍为土地收益。由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偏低,生产成本较高,农业部门的效益率要低于社会其他部门,而农民的非农收入来源较少,使得农民的年收入普遍较低。根据调查,①得出不愿参保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农民收入较低,仅够维持生活,没有什么积蓄,无钱买保险;②部分农民认为待遇太低,虽有意愿可仍不愿意交保险;③对于60岁以上老人可无偿领保险的政策,部分村民表示自己已经无父母在上,买保险就显得不划算了,所以打消了买保险的想法;④正在进行的20世纪90年代初实施的旧农保清退工作,给农民群众带来负面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受到质疑,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度也产生质疑。由此可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生活宽裕是导致他们没有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另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村民的“没有钱”,我们理解为村民家庭消费没有结余或者结余很少,特指偏远落后闭塞山区的相对贫困阶层。这些村民要参加新农保,如果政府不进行补贴保险费,多数村民是没有缴纳保险费的能力。三是“养儿防老”落后观念对农民参保意愿的影响。在调查问卷“您认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中,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有80%的人认为最大的障碍是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这一结果反映了“养儿防老”传统思想观念对村民参保的制约影响作用。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传统养老观念根深蒂固;村民的现代保障观念十分缺乏,不能充分理解“个人收入远期消费”的含义,接受互济性较强的社会统筹形式仍需要一个过程。这也表明了政府要在加强宣传以改变农民思想观念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四是养老金水平偏低对农民参保意愿的制约。我国新农保刚刚起步,年满60岁农民开始才仅能领到55元/月的基础养老金,国家财政投入有限,支出负担较重,在短时间内农民对养老保险待遇还没有太高的奢求。由于养老金水平低,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所以人们的参保积极性不高。和村民的访谈可知,如果养老金水平提高,那么将有绝大多数的村民愿意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这一结论说明养老保险金待遇水平的提高与农民的参保率之间存在一种正比例关系。

强化管理制度创新,推进新农保可持续发展首先,国家应统筹考虑和权衡农民收入与消费、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及政府的财力等多方面的因素,结合农村低保、贫困线标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等因素,对保障费用考虑到经济增长及收益率等因素,充分利用基尼系数和替代率的变动情况等保险精算因素动态计算,科学、合理确定新农保基础性养老金和农民个人缴费的标准,建立随物价波动养老金及缴费自然增长机制,为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逐步改善收入不平衡现象,促使这一制度更加科学、规范。其次,将目前国家财政各种支农支出中的部分资金,以适当形式用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支出,并将其直接规定为国家或地方财政负担的份额。如改变农产品收购资金、粮食等农产品风险基金的现行使用方式,规定一定的比例以补贴缴费的方式,直接用于支持农民参保或新农保统筹基金。再次,农民养老金的支付采取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既要明确政府担负基础性养老金的责任,又要强调政府缴费补贴与农民个人缴费的互动模式,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新农保可持续发展。建立稳定长效筹资机制,保证新农保健康有序运行一是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和前提。要加大财政支持农民养老这一公共产品的力度和政策扶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通过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支出在中央及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大对贫困地区或贫困人群参保的补助,明确政府在基础性养老金、农民个人缴费、困难人群参保以及提高养老金标准等方面的具体补助办法。并建立随着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等经济社会指标的增长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的联动挂钩机制使其规范、健康发展。二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农民参保。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广泛借助新闻媒介,营造良好氛围,树立政府服务理念,改善农民心理预期,让农民更多地关心、参与制度建设,引导农民由思想上的“要我保险”变为行动上的“我要保险”。要进一步扩大筹资规模,增强政府引导农民参保力度。基于以上考虑,建议积极探索新农保与新农合两险缴费合一的基金征缴机制;制定科学的财政缴费补贴与农民分档缴费挂钩激励机制;实行老人领取养老金与子女参保缴费相结合的缴费机制;区别富裕、贫困地区,采取集体入保和分类入保相结合的办法;以村干部率先参保推动农民参保,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农民参保。三是要落实集体补助,完善筹资模式。新农保试点制度规定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我市属于中西部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较薄弱,除部分城郊农村外,大部分地区的集体补助均难以落实到位。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扶持发展政策一是对存入国家金融机构的农保基金给予免征利息税,并可按规定签订协议存款利率;或者借鉴国际经验,向农民养老基金定向发行特种国债,确保基金保值增值。二是实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与政府农业政策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保制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三是建立全省统一的、集中的社会保障机构。尤其在基层社区或乡镇,设立专门的、独立的社会保障执行机构,统一负责包括城市及农村如养老、失业、医疗以及新农保、新农合、农民工、失地农民、贫困农民等在内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制度的执行,审核、确认社会保障对象,发放、监督社会保障资金。其次,制定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办法,主要有基本要素及参数的确定依据和标准。同时对不同社会群体都建立“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体制”,通过个人账户的设计和管理,可以实现农民个人账户储蓄与城市养老保障制度对接,保障农民养老金能在不同地区或不同险种之间有效流转。无论是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农民工还是城市迁移劳动力,通过适当的管理账户设计与农保制度衔接,实行居民个人账户储蓄跨地区、跨部门转移、接续,实现养老保险资源的自由流动。

上一篇:养老险论文:当今养老险机制革新方式透析 下一篇:企业职员论文:职员养老险机制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