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时间:2022-09-26 07:06:04

人民币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摘 要:针对当前资本项下人民币业务存在的部门监管合作、套利融资、本外币灵活出资、资本金本外币管理口径、境外投资本外币管理衔接、银企约束等六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职能协调、信息共享、产品创新、系统完善、整体监测、统一监管等六条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资本项目

人民币

部门协调

套利融资

为扩大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规范银行和境内外机构业务操作,人民银行和外汇局相继出台了有关文件,有力地推动了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顺利开展。但是,无论从监管层面还是从业务操作方面来看,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

1.存在问题

1.1部门协调管理有待加强

①法规、系统相对独立

为配合资本项下人民币跨境业务的推出,人民银行和外汇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操作细则,但由于相关管理分布于不同部门和岗位,独立性较强,加之业务系统关联度不够,难以形成数据共享,导致部门监管合力不足。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明确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操作细则的通知》(银发[2012]165 号)规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凭商务主管部门颁发的批准文件就可在注册地银行开立人民币资本金专用存款专户,而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容易忽视外汇登记环节,直接到银行办理开户,导致部分以跨境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和开户游离于外汇局监管之外。

②双重管理加重银企负担

一是按照相关规定,直接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需要到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分别办理登记手续,信息重复登记加重企业负担。二是对于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收支信息,银行要分别进行国际收支统计信息申报、人民币跨境收付管理信息申报,如涉及直接投资,还要登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申报,资金流出入重复报送加重银行负担。

1.2套利融资加大跨境人民币监管难度

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以来,受人民币国际流通性不足,而境内外汇差、利差客观存在等因素影响,各银行充分利用海外分行优势,纷纷推出资本项下创新产品,如人民币转汇款业务、跨境汇付通、资本项下海外代付业务等,虽然名称不一,但实质都是将境内结汇移至境外,套取境内外利差、汇差,降低企业购汇成本的同时银行获取中间业务收益,在银企“双赢”的背后却对国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一定冲击。以境外直接投资业务为例,按照现行规定,境内机构办理完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登记后,可直接到银行办理资金汇出,由于目前没有资金汇出时间限制,因此给银行和企业预留出足够时间完成海外代付整个操作流程,虽然银行最后进行了境外投资跨境人民币流出备案,但由于投资款实际流出日与实际到账日的差异,将导致数据统计监测失真。

1.3本外币灵活出资受限

境外投资者出于资金成本的考虑,往往根据具体经济金融形势对投资资金进行多币种搭配,而依据目前规定,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来华投资,商务主管部门需在批复中明确出资货币形式和金额,并且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现有功能也不支持灵活出资操作,即在“出资形式”中必须要求填写“现汇”和“跨境人民币”的具体金额。如果受境内外汇差、利差波动的影响,境外投资者投资币种金额多次发生变动,外商投资企业需到商务部门反复申请变更批复,外汇局也需要多次为企业办理外汇变更登记,从而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1.4资本金本外币管理口径不一

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一系列加强资本金结汇审核等外汇管理文件相继出台,有效控制了资本金结汇速度和规模,为规避外汇资本金结汇审核,降低按实需结汇造成的汇兑损失,部分境外投资者纷纷由现汇出资变更为跨境人民币形式出资,外商投资企业在外汇局办理完跨境人民币验资询证后,即可在经营范围内自行支配资金,较资本金结汇管理宽松许多。另外,目前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对跨境人民币备案只限于流出、流入环节,外汇局对于跨境人民币境内使用缺乏延伸监测手段,存在监管盲区,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难以保证,容易导致“热钱”以人民币直接投资的方式流入境内。

1.5境外直接投资本外币管理有待衔接

按照《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1]第1号,以下简称《办法》)第五条规定:境内机构所在地外汇局应当在收到境内机构提交的前期费用汇出或境外直接投资登记相关申请材料之日起3天内完成信息登记手续,而目前外汇局对类似行政许可申请通常规定在20个工作日内予以办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境内机构发生各类信息变更以及增资、减资、股权转让或置换、合并或分立清算等情况,应在发生之日起30天内将上述变更情况报送所在地外汇局,而目前相关外汇政策对于境外投资发生上述变更事项的,要求境内企业在变更后60天内到所在地外汇局办理外汇登记变更手续。由于境外投资本外币管理要求不够统一,易引发行政执法风险。

1.6对银行和企业约束力不足

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以银发[2012]103号文形式明确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管理职责分工,但由于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对跨境人民币业务实施联合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尚不完善,对银行和企业违规行为难以定性,并且缺乏处罚依据,容易引起行政复议,造成目前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对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出现推广强劲、监测不全、行政处罚弱化的尴尬局面。

2.政策建议

2.1加强人民银行和外汇局职能协调

针对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人民银行和外汇局今后需联合发文,加强跨境人民币结算政策与外汇政策的协调与衔接,针对外汇与人民币直接投资制定统一操作规程,对同一业务事项分别列明在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办理的流程,使得银行和企业对自己申报和登记事项能够一目了然,防止漏登记、漏申报现象的发生,从而提升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2.2健全信息交流共享机制

提高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和国际收支申报系统等相关系统关联度,以结算主体为标准建立各系统间核对机制,及时发现漏登记或漏申报企业名单,真正实现人民币结算数据共享,减轻银行信息报送负担。

2.3规范跨境人民币结算创新产品的开发

对银行涉及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创新产品,严格实行事前审查制度。对基于人民币升值、本外币利差等市场背景进行套利行为,银企“双赢”但监管不到位的创新产品,暂时不予核准,尽量减少投机性人民币跨境收支对境内银行结售汇的替代,防范银企利用跨境人民币结算进行套利交易,保障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健康发展。

2.4修改相关条款,完善系统功能

为大力支持招商引资,满足境外投资者降低投融资成本的需要,商务主管部门应允许境外投资者多币种灵活出资,将目前商务批复中必须明确投资币种及金额改为“用现汇和跨境人民币出资,出资比例自定”,避免企业多次到商务部门申请变更批复。同时,完善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模块,针对多币种出资,外汇局在登记出资方式时只勾选类别,不登记具体金额,避免反复做增、减资变更登记,提高工作效率。

2.5加强本外币跨境资金整体监测分析

外汇局应加强对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境内流转情况的统计监测,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延伸监管,加强对银行和企业人民币结算检查,督促银行切实履行真实性审查职责,从主体监管的角度整体分析企业跨境外汇和人民币资金的流动情况,提高对本外币跨境资金流动的综合监测分析水平。

2.6统一本外币一体化监管标准,制定实施细则

建立以审核跨境资金流动真实性、合法性为核心的本外币一体化监管标准,防范违规资金利用本外币监管标准的不一致实现资金跨境流动,对国内经济稳定造成冲击。出台相关实施细则,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为处罚违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

上一篇:新升格高职院财务管理体制的构想 下一篇: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跨区域转移问题和现状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