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呼唤大众化

时间:2022-09-26 05:08:22

文学呼唤大众化

近些年来,文学的不景气显而易见。小说出版印数锐减,纯文学期刊生存艰难。文学这一曾经的大众宠儿几成弃儿,以至于有人发出“小说死了”、“文学死了”的惊呼。

文学不景气,直观原因是读者不断流失。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情趣日趋多样化,有人心浮气躁,功利当头,疏离神圣、高雅的文学;五花八门的新兴媒体,对受众的争夺日见强劲。这些事实有目共睹。但仅仅归因于此恐怕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原因,应该从文学自身寻找。

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无非为了开卷有益,或求精神上的愉悦,或求智力上的增进,或求思想上的陶冶,或求品格上的升华。总之是求美的享受,就像从饭食中吸收物质能量一样,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精神能量。能适应人们的需求,为之提供精神能量的作品,自然会受到读者青睐。否则,读着无聊、无益,有谁肯耗时费力去做“无用功”?可见文学作品的面世,也脱不开供求关系的制约。它的景气与否,最终取决于广大读者需要不需要,喜爱不喜爱。

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作家无视供求关系,无视大众,过度追求个体本位主义,将文学创作小圈子化甚至自我化。有人公然宣称:创作纯粹是为了自己的内心,而不考虑读者的需要和感受。在他们笔下,或者以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为理念,或者以西方化的表现手法为圭臬,或者以琐屑、无聊的个人生活自我标榜、自我陶醉,或者亵渎神圣,违背道义,歪曲历史,任意杜撰,或者故弄玄虚,游戏文字,以陷入于五里雾中为能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的作品,与优良民族传统相割裂,与社会生活的“地气”相隔离,与大众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需求格格不入,怎能不疏离公共价值而遭遇冷落和排斥!

文学是大众之学。大众是文学的肥壤沃土和营养源泉,大众是文学的消费主体,大众也是文学生态的有力制约者。文学偏离大众化方向,就像从原野移入花盆的苗木,无论怎样苦心孤诣地培植,也难以根深叶茂、长成参天大树。因此,作家们应该回归群众路线,根植基层,心系大众,通过创作适应大众的特点和需求、反映其心声的作品,来为之服务。

坚持文学的大众化方向,不能不发挥其“化大众”的功能。

“教化”,是文学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经久流传的优秀文学作品,不仅艺术水准高,通常也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能穿越时空,给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以教化即精神感化和引导。人们把优秀文学作品称为“精神食粮”,誉作家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其理正在于此。有人否定文学的教化功能,不认可作家的道德责任。其实,任何作家发表作品,不管其是否自觉,都是站在思想文化精英的高度,利用社会话语权,宣传自己的生活感悟、价值判断和主观意志,用以征服读者,影响客观世界。这不就是一种教化吗?教化,或许是正面的,或许是负面的,就看其内容是积极、健康即真、善、美的,还是相反的。

当然,并非所有作家都钻进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象牙之塔。富于社会责任感,坚持大众化创作方向且卓有成效者,今天也不乏其人。在他们看来,文学的变化势所必然,但万变不离其宗,文学作为人学的本质不会变,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功能也不会变。如同饭食,中餐也好,西餐也罢,无论怎么花样翻新,一个根本性的硬道理不可动摇,就是营养丰富,吃了有益。假如胡乱折腾,弄得没了营养,甚至变得有害,那还能吃吗?还叫食品吗?

愿大众有更多的精神美餐,愿支撑中国梦实现的精神能量更加雄厚,愿我们的文学之树常青。

上一篇:干群微思 10期 下一篇:通过房地体制改革实现中国居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