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英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10:31:05

文学英语论文

文学英语论文范文第1篇

毫无疑问,文学圈是核心概念。根据丹尼尔的描述,笔者以为其所说的“一小群”与当前英语课堂上的小组类似,一个小组的成员即可成为这一小群学生(当然也可以是课后自由组合),“读一本书”保证了这一小群学生能够围绕同一个话题进行“深度研讨”“,圈”即“群体”,是学习的主体体现。课外阅读是文学圈在本研究中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情形来看,因为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能力提升更多地发生在学生课后的英语意识与英语交流上。但第二语言的学习又决定了学生不大可能有一个良好的英语交流情境,而文学圈恰恰可以提供这样的情境。这样,将文学圈与课外阅读紧密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可以利用前者促进后者的情境,从而在理论上进一步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亦为实践奠定基础。

二、精设步骤,是文学圈在英语课外阅读中应用的途径

有了上述的理论基础,具体到实践中,文学圈又应当如何应用呢?笔者通过研究,寻找到了重要步骤。一是基于共同爱好,共选一本书,共建一个组。在学生进入初一时,笔者就注意帮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基于文学圈的思想,笔者推荐学生以《悦读联播》作为阅读材料,并根据自己的朋友圈去初步形成阅读圈,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建立的阅读圈中成员的英语学习能力进行调整,让阅读圈成为文学圈。这样,通过一本大家都愿意阅读(这一点很重要)的书,将文学圈形成。二是围绕一个话题,从文学解读的角度深入阅读。笔者以为文学圈是离不开对文学的研读的,尽管初一学生能力有限,但这样的要求可以给学生培养一种意识。从英语行文特点的角度去阅读,去理解,然后在文学圈内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就不只是浅显的“读”的层次,更能抵达理解、运用的层次。值得强调的是,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局限于学生理解后再交流再应用,因为语言有一个特点,即其有可能在应用中加深理解。三是教师适度介入。课外阅读从时间角度来看,发生在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之外,但其与课内学习应当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目标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英语学习。基于这一考虑,笔者在学生的文学圈当中发挥着指导的作用,尤其是《悦读联播》中概括出来的二十多个话题与中学英语学习有不少一致的地方,那么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泛读、精读,并且由教师适当点拨与提醒,就能有效地为课内学习提供前置性铺垫或后置性重复。总体来说,只要保障了以上三个步骤的衔接与完整,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从而使得文学圈能够成为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的有益途径。

三、反馈评价,是文学圈在英语课外阅读中应用的保障

还有一点必须着重强调,那就是对文学圈在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时的反馈与评价。事实证明,完全自由的课外阅读,作用是不大的,至少指向性是不强的。要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在文学圈方式下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对其提供反馈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方式的指导。以《悦读联播》为例,其图文并茂,而初一学生的注意力还不那么容易集中,因此学生在“圈”中阅读并交流的时候,往往重点难以一致,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的阅读提供指导,告诉他们重点是什么(一般是英语语句及其蕴含的英语表达习惯),图片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主要是形成表象、增强记忆)。根据笔者的经验,这样的指导持续一个月左右,就能让学生形成习惯。二是阅读内容的指导。由于是课外阅读,学生不可能得到太多的指导,如任由学生自由阅读,学生有可能形成的是一个机械学习的过程。而如果教师能够在研读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给学生在阅读内容上形成一个方向上的指导,则可以让学生的阅读事半功倍。比如说读《悦读联播》时,每一个主题的指明,及其与课内学习可能的联系点等。

四、结语

总体感觉,将文学圈引入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确实能够起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这种作用虽然不明显体现在对课内学习有直接的帮助,但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提高(这对初中学生尤其是男学生而言十分可贵),对学生理解英语作为一种语言重在运用,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在中学英语课外阅读中应当坚持!

文学英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任务;教学;医学;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73-02

一、引言

医学英语写作不仅要求作者具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有良好的医学英文写作水平,普通英文写作和医学英文写作存在差异,医学英语写作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公共大学英语教学无法满足医学生对医学英文写作的要求。不少研究者探讨了任务型教学法在多种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但任务型教学法在医学英语写作课堂中的应用的研究并不多见。所以,本文试图探讨任务型教学法在医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果将帮助提高医学英语写作教学。

二、研究现状

1.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是任务型教学法发展的前期基础。1983年,在班加罗尔实验的基础上,珀拉胡在印度首次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法。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等是任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Freez(1998,P.17)总结了在设计任务时的六个特征:

(1)重点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

(2)强调交际与有意义的活动和任务。这些有目的的活动任务是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成分。

(3)学习者是在参与活动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交际性的和有目的的交互活动掌握语言的。

(4)需要学习者完成的任务活动既可以是生活中真正的任务或活动,也可以是在课堂内为了教育目标而设计的任务或活动。

(5)在任务型大纲中,任务与活动是根据任务难度来排列的。

(6)任务的难度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如学习者过去的经验、任务的复杂度、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及完成任务时有哪些可以得到的支持等。

蔡兰珍(2001)研究了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英语写作课堂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任务型教学模式强调写作的社会属性,建议应该给学习者相互合作学习的机会,对提高英语写作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Ellis(2003)对任务进行了如下定义:

任务是一个工作计划,为了达到一个目标而要求学习者对实用的语言进行加工,这一目标按照正确或合适的前置性的内容是否被传送来评价……一个任务是计划达到承受一个相似,直接或间接,语言活动方式的语言使用结果。任务可以是从事生产的或接受的、口语的或书面语的技能,及各种认知的过程。

2.医学英语写作。王燕(2005)针对目前医学院校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根据普通英语写作和医学英语写作的差异,探讨了医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杨苏(2011)针对医学英语论文中缩略语使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公认的缩略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强调了在医学应用文章中使用缩略语时的注意事项。刘伊娜,王明树(2014)认为在医学英语论文的翻译中,英语注重形态的组合、多静态词、被动句、注重物称、修饰语后置、重心在前、长句复合句较多、注重形态等,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动态词的使用主动句、注重人称、修饰语前置重心在后、简单句多、轻时态和形态,从多方面探讨了英汉差异。杨安亮,田少华,王学生(2015)基于近十年的关于大学英语的期刊文献,从具体内容、成因及影响入手,探讨了学术英语、专门用途英语、通识英语教育对未来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三、任务设计

虽然不同学者对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持不同观点,但总体归纳为三步骤,即任务前、任务环和任务后。本研究将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的三步骤模式进行医学英语写作课堂任务设计。

1.任务前。上课前,学生进行了预习,上课开始,老师检查课前任务,课前任务是搜查关于Package Insert的相关背景知识。学生按小组争先恐后地在黑板上写下关于药品说明书的相关的单词和短语,比如instructions,leaflets,indications,precautions,validity,storage conditions,specification,stability,drug,and so forth.师生共同将词和短语分类。有的小组带来一份英文药品说明书,讲解了英文药品说明书的主要组成部分。随后,老师播放了一段关于英文药品说明书的听力材料,要求学生听短文填空。

2.任务环。(1)任务。学生被告知这节课的任务是在学习第六单元药品说明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每组写一份英文药品说明书。老师利用PPT讲解了第六单元药品说明书的相关内容,比如英文药品说明书的构成,注意事项等。(2)计划。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小组草拟药品说明书,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英文药品说明书的写作,并有一名代表负责记录成稿,小组内学生不断地用英文讨论修改药品说明书,并考虑由谁代表小组报告任务结果,这一阶段,学生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老师在教室观察,必要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讨论,参与课堂活动。(3)报告。每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向全班报告英文版药品说明书,组内学生可以补充,组外学生认真听,必要时改进自己组的任务结果。有的学生报告任务结果时很紧张,没能很好地展现组内讨论的任务结果,有的学生信心十足,很好地报告了组内讨论的任务结果。

3.任务后。老师对每组的药品说明书进行了积极的评价,纠正了一些错误。分析总结了药品说明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trade name,description,indications,contraindications,dosage and administration,adverse reactions,cautions,package,storage conditions,and to adhere to the instructions of the physician.强调了药品说明书的编写注意事项,阐释了重点和难点,列出了关键的语言点。

课堂最后,老师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搜查关于“Medical Correspondence”的相关知识。

四、结束语

本研究以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医学英语写作的特点,尝试了医学英语写作课堂中的任务设计。研究结果表明任务型教学法在医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本文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在医学英语写作课堂中的任务设计也许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在组内沉默不语,觉得组里的其他学生可以替他完成任务,因为任务不是要求他独立完成。建议未来的研究探讨医学英语写作教材,设计更科学、合理、实用、有效的课堂任务。

参考文献:

[1]蔡兰珍.“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J].外语界,2001,84(4):41-46.

[2]何筑丽,国林祥.医学英语写作与翻译[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9-165.

[3]Ellis,R.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4]王燕.从语篇体裁角度谈医学英语写作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60-63.

[5]洪班信.英语医学论文及摘要写作[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1-610.

[6]王燕.医学英语翻译与写作教程[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265.

[7]杨苏.浅谈医学论文中英文缩略语的使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5):345-347.

[8]刘伊娜,王明树.医学英语论文撰写中英、汉表达差异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4,43(5):630-631.

[9]杨安亮,田少华,王学生.十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J].语文学刊,2015,(01):110-112.

Abstract:There are special features and requirements for medical English writing,which is different from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The study trie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in medical English writing class. It summarizes that TBLT is feasible in medical English writing class. The medical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y be improved by the research results.

Key words:task;teaching,medical;English;writing;List of Abbreviation;TBLT:Task-based Language

文学英语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 元话语 农科学术论文

一、引言

结论部分是对整个研究做出总结与评价,并在前文基础上进行演绎推论,包括指出研究的重要性与局限、对未来的研究给出建议(Yang&Alison,2003)。因此,结论部分在学术写作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就要求作者要慎重考虑语言的选择问题,才能做到简洁有力地收尾。

元话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Harris(1959)提出,此后,不同的学者对它有不同的定义。其中,Hyland和Tse(2004)认为,对元话语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观点强调元话语的组织篇章的功能;广义的观点是,元话语体现了作者在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运用语言和修辞的方法,以及把话语组织和话语含义结合起来的方法。

在元话语的分类上,前人从词语、标点、视觉等不同视角出发对其进行分类。Hyland将元话语分成两大类十小类,两大类分别是文本交际型元话语(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和文本互动性元话语(interactional metadiscourse),前者发挥语篇衔接功能,后者则帮助作者建立起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关系。基于更细微的功能差别,文本交际型元话语又可分为:过渡标记(transitions)、框架标记(frame markers)、内指标记(endophoric markers)、证源标记(evidentials)和解释标记(code glosses);人际互动型元话语可分为:模糊限制语(hedges)、强调词语(boosters)、态度标记(attitude markers)、自我提及(self mentions)和参与标记(engagement markers)。

近些年的研究显示,元话语研究领域更加宽泛,研究内容日益深化,研究对象也愈加精细化(付晓丽、徐赳赳,2012),而跨文化的元话语研究便是其中的一大趋势。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看,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元话语研究主要聚焦于英语论文的对比分析:Abdollahzadeh(2011)探讨了英美作者和伊朗作者所写的英语论文中的元话语使用差异,结果显示,差异主要体现在互动元话语上;Perez-Llantala(2010)在研究中采集了三方语料,即1/3由北美作者撰写的英语论文、1/3由西班牙学者写的英语论文及1/3由西班牙学者撰写的西班牙论文,综合考量了跨文化和跨语言因素对元话语使用的影。国内跨文化视角下的元话语研究不及国外丰富。鞠玉梅(2013)对比分析了英汉学术论文,发现汉语论文元话语使用少于英语论文;徐江、郑莉、张海明(2014)以中国大陆学者和英语本族语学者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的英语论文为语料,集中讨论模糊限制语,研究显示前者对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比例略高于后者。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跨语言视角下的研究都更为丰富(Peterlin,2008、2010;Abdi,2009;鞠玉梅,2013),相比之下,跨文化视角下的元话语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研究从跨文化角度出发,研究英汉学者所撰写的英语论文中元话语使用的异同,以期丰富这一视角下的元话语研究。

在研究领域上,国内外的元话语研究涉及的学科都较为广泛。Hyland(2001)对机械工程、物理、哲学、社会学等八个学科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进行了研究。M.Milagros del Saz Rubio将Hyland的元话语与Swales的CARS模型相结合,研究了农科科研论文引言部分的元话语。国内学者对元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科,如鞠玉梅(2013)所选取的语料来自于《外国语》等语言研究期刊,而近年来随着传媒的发展、元话语研究领域的拓宽,新闻中的元话语逐渐得到重视(穆从军,2010;黄勤、熊瑶,2012)。可以看出,国外的元话语研究虽然涉及的学科较为广泛,但针对农科的研究并不多,国内的元话语研究在农科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为农科科研论文,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术论文元话语的学科领域。

从数据的容量来看,国内外元话语研究样本数量小。例如Ting Li&Sue Wharton(2012)的研究选取了80篇中国学生所写的英语文章,从跨语境、跨学科的视角出发研究了元话语的使用情况;周岐军选取了60篇学术论文,对比了文理科学术摘要中元话语使用的异同。不同于小样本的研究,本研究依托大数据,组建的语料库由286篇学术论文组成,在一定意义上减少了偶然性结果出现的可能。在研究方法上,McEnery&Wilson(1996)曾指出传统意义上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定量研究过于依赖计算机而忽略了具体语境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因而,本研究将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既借用大数据的优势,又通过人工判断减少误差。

无论是从研究视角、学科还是研究方法上,国内外对元话语的研究都趋于成熟,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学者对学术语篇元话语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较于国外,无论是跨学科还是跨文化视角,这一领域的研究都值得不断拓宽、不断深入。本研究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探究英汉学者在动物科学、植物科学、水产科学和园艺林学这四个农科学科的学术论文结论部分的元话语使用异同,并尝试在教学层面为中国学者提出一定建议,帮助其提高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二、语料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语料库HZAU CQPweb为语料来源,选取动物科学、植物科学、水产科学、园艺林学四个子库中的结论部分,组成农科英语科研论文的结论部分。其中又分为两个库:专家库和学习者库。专家库收录英语母语者发表的期刊论文,共40835词;学习者库收录中国农科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撰写的英语学术论文,共17418词。

本研究根据Hyland(2005:218-224)给出的元话语列表分别对专家库和学习者库进行检索,统计出十类元话语的使用频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出现次数的统计,判断英汉学者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并统计出十类元话语中高频词的使用情况,从跨文化角度解释造成差异的原因。

三、数据结果与讨论

(一)专家库和学习者库在英语学术论文结论部分文本交互型元话语的使用情况

2.黑体字代表差异显著

3.“+”代表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使用得多,“-”代表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用得少

如表1所示,专家库中使用文本交互型元话语的比重是32%,人际互动型的比重是68%,而学习者库中使用文本交互型元话语的比重是39%,人际互动型的比重是61%。在文本交互型元话语中,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用得多且差异显著(sig=0.000-),其差异主要是在于框架标记、过渡标记、内指标记和证源标记。

1.过渡标记

根据语料库检索结果,中国学者比英语国家的学者在论文结论部分使用了更多的过渡标记(sig=0.002-),差异显著。过渡标记是表达句与句之间的各种连接关系,如添加、因果、比较、对照等,是一种基于语篇内部的元话语,帮助读者理解观点之间的连接。(鞠玉梅,2013)

在过渡标记的高频词中,英汉学者的前五类高频词基本一致,都是“and,also,but,however,further”,只是具体的排序有所差别。从各高频词的每万词的频率来看,中国学者使用的频率都更高。

2.框架标记

数据显示,中国学者比英语学者在论文结论部分使用了更多的框架标记(sig=0.000-),差异极其显著。这一结果和过渡标记的结果一致,这两类元话语都属于组织篇章结构的显性衔接手段。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长期以来对它们的强调可能造成中国英语学习者过度使用这类显性的衔接手段,即过渡标记和框架标记,因而往往忽略了隐形的衔接手段,如使用同义词、上下义词、替代、重复等手段来组织语篇的结构。这一研究结果应当引起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的注意。

框架标记又分为四个小类:顺序标记(first,finally,then)、阶段标记(in conclusion,in summary,overall)、目的标记(focus,objective,purpose)和话题转移(well,return to,with regard to)。具体的使用情况如表2,阶段标记是造成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故而只分析阶段标记的使用情况。从阶段标记的高频词来看,中国学者倾向于并集中使用“In conclusion”(中:17.80>英:3.67)和“In summary”(中:8.61>英:1.71),这也表明了中国学者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还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阶段标记,如“overall,in brief,all in all,to sum up”,增加用词的丰富性。

3.内指标记

数据显示,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使用更多的内指标记,且差异显著(sig=0.048+)。内指标记用于标示语篇中的某个成分跟其他部分之间的一种相互照应的关系(鞠玉梅,2013)。具体来看,专家库与学习者库前4个高频词都是“Fig,Figure,table,above”,说明在用词类型上,英汉学者比较相似。但是,专家库中的每一类高频词的每万词频率均高于学习者库中的数值,这表明在每类词的数量上,中国学者使用较少。因此,在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中中国学者应适当增加内指标记的使用数量,提高用词多样性,但应避免过度使用。

4.证源标记

数据结果显示,专家库和学习者库中证源标记的使用差异显著(sig=0.019),英语学者使用更频繁。证源标记是指标示其他渊源的观点,即来自其他语篇的信息,主要功能在于引导读者理解并且建立作者对信息的控制。在学术语篇中,主要是指来自同类其他文献的资料,可用于支持作者的论证(鞠玉梅,2013)。由于在结论部分主要是阐明自己的发现与总结,所以在两个库中,证源标记使用均较少,专家库中出现次数为53,学习者库中为11。并且,在专家库中,绝大部分证源标记以(姓名,日期)的形式出现,如“Videos from the detector were recorded at a speed of 17 frames/s as previously described(Bai et al.,2013)”,即在观点或论点后标明出处。除此之外,“according to”“quote”和“said”数量极少。而在学习者库中,“according to”出现10次,(姓名,日期)形式仅为1次。相较于英语学者,中国学者证源标记使用数量少可能会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我们推测学习者在结论部分引用较少。第二,学习者有一定数量的引用,但由于z漏或者欠缺必要的学术论文规范的知识而没有将应该标记出来的地方标出来。故建议中国学者在进行英文学术论文写作时要注意论文格式与规范,避免一些不应出现的错误,提高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质量。

(二)专家库和学习者库在英语学术论文结论部分人际互动型元话语的使用情况

如表1所示,在人际互动型元话语这一大类中,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用得多且差异显著(sig=0.002+),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模糊限制语和参与标记(两者的sig值均小于0.05)上。中国学者对模糊限制语和参与标记的使用量不及英语学者。这说明中国学者在农科科研论文写作中对人际互动型元话语使用不够恰当,缺乏与读者互动的意识。

1.模糊限制语

根据语料库搜索结果,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在论文结论部分用了更多的模糊限制语(sig=0.006+),差异显著。在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数量上,本族语学者除论文结论部分使用的模糊限制语总体比例高于大陆学者外,其余各部分使用总体数量均低于中国大陆学者(徐江、郑莉、张海明,2014)。科研论文中,结论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作者通常需在前文所述的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在此部分提出新的命题,而根据Hyland的观点,模糊限制语可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命题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使论文作者为自己以及其他持不同观点者保留余地。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在动物科学等农科的论文写作中未能充分利用模糊限制语降低话语肯定程度,保护自己的观点。因而,为提高农科科研影响力,中国学者需在论文中恰当使用更多的模糊限制语。

英语学者与中国学者在高频词的使用上的差别不大,都用到了“may”“could”“would”“might”,但有所差别的是各自的使用比例,如在学习者高频词列表中,“could”在每万词中的数量为2526.12,是专家列表中相应数据的两倍多,这表明中国学者存在过度使用“could”的趋势。虽然同为模糊限制语,且这前五位多为情态动词,但这些词实则在使用上有着细微差别。以“might”为例,Hyland和Milton(1997)就曾认为,用“might”表达可能性似乎太弱而无法表达说服意图,从而使作者显得“模棱两可、缺乏自信或者幼稚可笑”。而根据上表,中国学者有过度使用“might”的倾向(861.18/每万词>759.15/每万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学者在对模糊限制语尤其是情态动词的使用上不够精准。这可能是因为中学是我国学生集中学习情态动词的主要阶段,大学基本不再涉及,然而中学英语教学由于教材等原因往往只是有选择性地对情态动词的用法进行讲解(程晓堂、裘晶,2007),加上情态动词的使用较为复杂,中国学者在后期英语论文写作中便容易误用。

2.参与标记

总体而言,专家库中的每万词频率高于学习者库,且差异显著(sig=0.000)。参与标记用于明显地建立与读者的关系,用于直接地与读者交流,目的在于聚焦读者的注意力或者将他们视作语篇的参与者,与读者建立某种直接的关系(鞠玉梅,2013)。这说明在结论部分,英语学者更加注重读者的参与,引导读者去思考,将其看作整个研究的一部分,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以便其更能接受自己的观点。从高频词(如“use,develop,increase”)来看,英汉学者都更倾向于使用动词。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英汉学者在元话语上的差异,原因如下。教学过程中,对过渡标记,框架标记等极其显性的连接手段的过分强调可能导致中国学者比以英语学者更频繁使用这两种元话语。在语篇内部的连接上,中国学者可能较为缺乏以此引导读者阅读的意识,以及正确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方式,因此造成对内指标记和框架标记的使用不足。对自身研究成果过于自信,缺乏严谨性会导致模糊限制语使用较少。对读者的忽视会导致参与标记的使用不足。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明确各元话语的作用,避免对某几类元话语的过分强调而忽视其他元话语。中国学者也应尽量多阅读规范的学术论文,学习规范的学术论文写作模式。在学术研究态度上,要尽量严谨,避免绝对,学会为自身研究成果保留进一步探索的空间。此外,应充分考虑读者,让读者参与其中,毕竟这关系到自己的研究能否为人所理解。

本文是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项目[项目编号:2016313]。

参考文献:

[1]Hyland,Ken.Metadiscourse[M].London&New York:Continuum,

2005.

[2]Hyland,K&J.Milton.Qualification and Certainty in L1

and L2 Students’Writing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7,(2):183-205.

[3]Hyland,Ken and Polly Tse.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A Reappraisa[J].Applied Linguistics,2004,(2):156-177.

[4]McEnery,T.&Wilson,A.Corpus Linguistics[M].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6.

[5]Yang,R.&Allison,D.Research Articl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Moving from Results to Conclusion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3,(4):365-385.

[6]鞠玉梅.英h学术论文语篇中的元话语研究――从亚里士多德修

辞学的角度[J].外语研究,2013,(3).

[7]徐江,郑莉,张海明.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陆与本族语学者英语

科研论文模糊限制语比较研究――以国际期刊《纳米科技》为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2).

[8]程晓堂,裘晶.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J].外

文学英语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毕业论文 思维差异 负迁移

毕业论文撰写是高校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凡是申请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均需提交毕业论文。国家教委2000年颁发的《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

Mohan&Lo认为,在语句层面上分析ESL/EFL的文章时会出现“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影响为“正迁移”,起消极阻碍作用的影响为“负迁移”[1](P515)由于中西思维的差异,受汉语负迁移作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笔者通过多年对英语专业本科生英美文学方向论文写作的指导,发现论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选题不够新颖,过于集中;格式不够规范;上下文逻辑联系不紧密等。除此之外,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的语言是最大的问题。

按规定,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要用英语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但大部分的学生都摆脱不了汉语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多处出现汉语式英语(Chinglish),致使论文读起来汉语味道很浓,而非地道的英语,从而影响了准确意思的表达和读者对论文的理解。

本文拟以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生文学论文中出现的Chinglish为例,分析汉语负迁移现象表现的形式、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注:此论文为2006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现象探析”(2006―JKGHAZ―168)及“2006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高校英美文学精品课程全方位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一、论文中汉语负迁移作用的表现形式

(一)词汇方面的负迁移(1) NathanielHawthorne, a Calvinistwho felt shamefulabouthis ancestors’wrong doings and was influenced by theChristian’s view of“original sin”, believed that humankindwere born sinfu.l改:NathanielHawthorne, a Calvinistwho felt shameful a-bouthis ancestors’misdeeds and was influenced by the Chris-tian’s view of“original sin”, believed that humankind wereborn sinfu.l(2) At the ending place of the nove,l there is a conversa-tion between Nick and thewaiterGeorge.

改: At the end of nove,l there is a conversation betweenNick and thewaiterGeorge.

(3)In aword, the function thatO-Lan takes in the fami-ly can notbe replaced byWang Lung.

改: In a word, the role thatO-Lan plays in the familycan notbe replaced byWang Lung.

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学生容易受到母语的干扰,他们往往习惯从外语词汇中寻找汉语思维所需词汇的对应物,殊不知真正在概念意义上完全等同的对应物却很少。以上例句均选自近两年我系毕业生的论文,是具有代表性的“Ch-inglish”表达法。如句(1)中,学生想用“错误行为”一词,受汉语影响,很自然地就用到了“wrong doing”,而这一汉语式的英语词语,是在英语中找不到的,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表达法应为“misdeed”。在句(2)中,学生要表达的汉语意思是“结尾之处”,与汉语一一对应的英语词就成了“ending place”,而在英语中,只用“end”一词即可,汉语式的英语既显得累赘又影响了表达。句(3)中的错误主要在于动词搭配不当,学生在此想表达“所起的作用”这一含意,故而使用了“take the function”这一短语,而在英语里根本没这种表达法,正确的词组是“play the role”。因此,在词汇教学时,首先要打破学生寻找中文对应词的幻想,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字典,养成阅读英文注释的习惯。同时,一定要注重全面性,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语境中出现的意义和用法,而是适量补充其它的常见用法和搭配,做到使学生在增加词汇数量的同时,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全面地掌握词汇的用法,从而排除汉语习惯的迷惑和影响,降低和避免负迁移的产生。

(二)句法方面的负迁移1.句子结构松散(4) The world is cold, indifferent, and essentially God-less andman was no longer free in any sense of theword.

改:Living in a cold, indifferent, and essentially godlessworld, man was no longer free in any sense of theworld.

(5) Men have lounged and crouched around their fires;they have been the companions of their dreams and meditati-ons.

改:Men have lounged and crouched around their fires,which have been the companions of their dreams and meditati-ons.Men have lounged and crouched around their fires―the companions of their dreams andmeditations.

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于印欧、汉藏两个不同的语系,两者在句子结构的表现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英语重形合,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联结手段,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因而句子结构紧凑;而汉语重意合,各分句依靠内存的逻辑关系贯穿其中,句子结构较英语来说显得比较松散。在论文写作中,由于受汉语句式的影响,学生往往会忽略英语句式的特殊性,按汉语的意思直接表达出来,致使句子读起来失去了英语的味道,甚至会导致歧义的产生。如句(4)中,学生用只用“and”来联结前后两个句子,虽然也无语法错误,可是句子读起来很平淡,而且因为两个并列句主语不一致,使句子处于松散状态。如果把前面一句改成原因状语从句,后面一句作主句,那么整个句子结构严谨,层次感强,符合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而句(5)则因为在句法上没有表明逻辑联系的连接词而具有了歧义性,句中的“they”指代不明。如果使用定语从句对指代词加以限定,或使用同谓语加以补充说明,那么这一句子的歧义性便得以消除。

2.句子结构不平衡(6) The cottagewas situated on a hillwhich had a splen-did view from everywindow.

改:On a hillwas situated the cottage, which had a splen-did view from everywindow.

(7) Thus James became probably the first of the modernpsychological analysts in the novel by emphasizing the innerawareness and inward movements of the characters in face ofoutsice occurrences rather than merely delineating their envi-ronment in any detail改:Thus James, by emphasizing the inner awareness andinward movements of the characters in face of outsice occur-rences rather than merely delineating their environment in anydetai,l became probably the first of the modern psychologicalanalysts in the nove.l英语中为了保持句子平衡,常采用主谓倒装、宾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及其它成分位置变换,而在汉语中只要表达流畅,意思完整就可以了。这种情况下的汉语负迁移致使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以汉语句式为主,不考虑英语句子的平衡性,反而影响了表达的准确性。如句6如果按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式是不会引起歧义的,可是英语句式也按汉语的顺序,就让人不明白定语从句到底修饰的是哪个先行词,是cottage呢,还是hill呢?如果把句子倒装一下,意思就很清楚了,而且也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句7因为状语过长,放在句尾显得头轻脚重,使句子失去平衡,如果把状语前置,就可避免这一现象。

3.忽略英汉主语的差别英语常采用非生物作主语(失灵句),而汉语常以人称作主语(有灵句)(8) He got the experience with the People and the coun-try, this furnished both the material and guiding sprit for hisepic, Leaves ofGrass, which is the first edition came out in1855.

改: This experience with the People and the country fur-nished both the material and the guiding spirit for his epic,Leaves ofGrass, the first edition ofwhich came out in 1855.

汉语中主语重人称,一般采用“有灵句”。而英语恰恰相反,主语重物称,采用非生物作主语。如句8中,如果主语用he,则显得思维上有些混乱,结构不严密,而若改为用experience作主语,就俨然是地道的英语了。

又如以下句子,经过主语改换后,去掉了汉语腔,显得表达直接又准确(9) The rich is becoming richer and the poor is becomingpoorerwith the increasing industralization andmecnanization ofthe country.

改: Increas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mechanization of thecountry produced extremes ofwealth and poverty.

(10)“Modern America”emerged in the post-bellum.

改:The post-bellum witnessed the emergence of“Mod-ern America”.

二、消除论文中汉语负迁移作用的策略

1.充分认识中西思维差异,强调跨文化意识“对英语学习者而言,要进一步增强跨文化意识,充分认识到在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是核心”的重要性,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注意目的语文化元素的有机吸收,善于从文化的角度把握语言规律,分析语言现象,才能有意识地避免母语文化负迁移现象的发生,较快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2](P222)思维模式受不同文化、个人知识结构、社会中工作环境及习惯的影响而形成,因此,思维模式通常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它反映使用某一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不同文化的人对外界认知模式的差异,往往导致思维模式的差异。思维模式的差异往往使人们交流会作受挫,比如:一般来说,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因此思维模式呈线式;东方人富于想象,多依靠直觉,因此思维模式呈圆弧式。西方人注重科学性和精确性,东方人倾向于笼统性和模糊性。因此,“英汉语句存在着树型结构和线型结构的差异。”[3](P87)英语句子的主谓结构是全句的主干,其余的修饰、限定、补充等附加成份为句子的旁支。而汉语句子则呈线型,很多时候是几个结构动词连用或名词性短语连续铺排。所以只有充分意识到中西思维的差异,在英语论文的写作中才能注重规范准确的英语语言的使用,尽可能地规避汉语式英语。

文学英语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容 语言 大学英语 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54-02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始终未能实现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的有效整合。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该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1]。这一要求体现了国家对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的重视,由此拉开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序幕。

1 教学现状与改革趋势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多次改革,现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大学外语已从本来不太为人重视的一门课程发展成为一个影响数以千万计大学生学业的公共基础课程。[2]随着学科地位的上升,大学英语内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沿用初、高中阶段的教学模式,以词汇、语法、篇章的讲解为主,四六级考试替代高考成为新的指挥棒。这直接导致了学生语言知识过关,语言表达能力薄弱的结果。此外,教学内容上偏重于通识教育,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脱钩,使学生在接受大学英语教育后,仍无法在工作和研究中应用到所学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正如章振邦教授所言“我国的普通英语教学时间太长,对专业英语重视不够……高校英语教学迟迟不与专业挂钩,学生毕业后往往无法在需要专业英语的工作岗位上胜任”[3]。这样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急切地需要改革。新的社会形势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英语教育。对起始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可以延续通用英语的教学,当学生的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对其进行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对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直接进行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和双语教学。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体系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其就业和深造打下基础。

2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专门用途英语是指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开设的英语课程,通常与特定职业和专业相关。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该理论具有实用性并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该理论一经提出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专门用途英语与通用英语不同,它强调教学内容要与专业和职业相关。专门用途英语与双语教学也不同,专门用途英语仍然属于语言教学的范畴,强调对特定专业的英语材料的学习,而双语教学则是专业教师的教学范畴,通过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达到提高专业素养的目的。由于专门用途英语比通用英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且属于语言教学的范畴,因此是大学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3 内容与语言整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首先是使学生能够利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在此基础上能够用英语就专业问题进行讨论并发表意见。为此大学英语教学应分阶段进行,初级阶段应达到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目的,中级阶段能够用英语读懂专业文献并发表专业论文,高级阶段能利用英语讨论专业问题,并流利地发表见解。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通用英语教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普遍沿用“2+1”模式,即两年通用英语加一年专业英语,这种教学模式整齐划一,对所有学生提出相同要求,也做出相同的安排。这种模式对于英语水平高的学生来说,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真正想学的却没有学到。对于英语水平低的学生来说,则难以跟上教学的进度,使学生产生灰心丧气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在入学初对学生进行摸底测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班。对初始水平低的学生可以进行通用英语的教学,但教学的过程中要强调应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为所用。而初始水平高的学生可以跳过通用英语的学习,直接进入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当专门用途英语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接受双语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员之间流动性和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所谓流动性是指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变化,学生要能够进入到相应的班级中去。例如,初始水平低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通过测验达到一定要求,就可以进入到专门用途英语班级中学习。而专门用途英语班的学生如果未能通过测验,则不能进入双语教学班进行学习。学员之间的流动性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是指学科内容与语言的灵活整合。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同一个专业的不同方向也有不同的学科内容,因此在设置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时,应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例如,在综合性大学里,既有理工科,也有人文学科、医药学科等。医药类学生学习的专门用途英语与人文或理工科学生学习的必然不同,在医药类学科中,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学习的也不同,再细化一下,输血专业学生与影像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词汇、阅读的文献也不同。因此,在设置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学科的差异,以实现学科知识与语言的整合。当然,各个学科之间有差异,也有共性,例如英语论文的写作上就有一些共性的部分,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开设学术英语等课程,满足学生的需求。总之,为了实现学科内容与语言的整合,要设计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各个层次之间要具有流动性,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具有灵活性,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方向学生的需求。

4 影响整合的因素分析

构建内容与语言整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目的就在于满足学生专业发展和职业提升的需要,因此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由于真实的语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促进学生在真实语境下应用语言,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遵守真实性、适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整合的效果,因此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又要符合专业知识的特点。合作学习和任务教学法既符合语言学习规律也有利于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两种教学方法。除此之外,大学英语教师是实施整合的主体,因此教师素质也是影响整合效果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阶段,教师既要熟练运用英语,又要对专业知识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专业教师可以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除了与专业教师合作外,英语教师还应重视与专业学员的合作,因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对英语教师来说是有益的补充。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专业知识层出不穷。为了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同时满足职业发展的需求,在校大学生需要具备阅读专业英语书籍、写作英语论文和与本专业人士用英语交流的能力。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因此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实现学科知识与语言的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要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同时为了实现有效的整合,教师应选择真实、适用的语料,采用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通过与学生、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提高自身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2] 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文学英语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考核评价;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51-03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适应,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高质量、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进入人才强国和人才资源强国行列提供有力支撑。研究生教育课程考核体系,对于检验和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督促和监督作用,是衡量研究生人才培养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手段。健全、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对于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

一、研究生公共英语考核体系现状

(一)考试形式单一,效度缺乏说服力

我国目前现有的研究生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主要是考试和论文(或实践、实验报告等)两种方式。考试又分为开卷和闭卷考试。以考试为主的考核体系,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都存在问题。比如,开卷考试时,很多学生重复抄写书本上的东西,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的考核;闭卷考试时,考试的内容难免存在知识点片面的问题,无法考核综合能力。目前多数学校公共研究生的英语考试主要是闭卷考试,总成绩根据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加平时成绩,其中期末的卷面成绩占绝对比重。由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的班型比较大,很多任课教师同时承担本科的教学,教学任务繁重,这样,研究生的公共英语课程平时的考核多数是简单省时的办法,比如问题的口头陈述、单词测验等,考核无法真正检验学生的水平,即便是有些笔头的作业,由于班型大,教师也无法达到全面的考核。这样依赖期末一次考试的总成绩来考核的办法,无法真正衡量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衡量标准片面,制约人才培养

目前研究生公共英语期末考试的形式以检验词汇和阅读理解能力为主,考试题型大体参考大学英语四、六级模式进行。事实上,某一考试是无法检验综合实力和总体水平的。模仿某类考试的标准也是缺乏客观性的。笔者在外指委的会议上获悉,外指委打算召集专家论证拟取消大学英语六级和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给教学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如,“在教学上,它会导致应试教育,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在心理上,它会使学生产生焦虑。”很多学者也著文探讨大学英语考试的改革问题。大学英语考试面临着诸多问题,而模仿这样的考试模式只能产生更大的误导,无法真正指导研究生的公共英语教学,直接影响了人才的培养。

(三)考核重知识,轻实践,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符

调查发现,现有的教材依然遵循本科教材内容的模式,精读为主,听说其次。目前的研究生教材与本科教材相比,差别主要体现在“量”上:即册数增多,课文的篇幅增大,重语言技能,轻实践。这与1992年公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要求读写与听说并重,全面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很大差距。目前很多学校研究生公共英语的课时为每周两大课时(共三个小时),有些学校只有一个半小时教学。对于这样的课时量,要完成现有教材的内容并且面面俱到,是不大可能的,最后只有学什么考什么。社会发展对口语、翻译能力期望较高,所以考核还应体现口语、翻译等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我们培养的研究生也日益同国际接轨,口语应用的范围和广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其他读、写、译等能力。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的口语技能明显下滑。本科生的口语能力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口语能力。研究生从某种程度上走向国际的机遇和可能都高于本科生,因此现有的研究生英语课程依然重视语言技能而忽略了口语(或者听说)能力的考核,不能不说是一大缺失。

(四)在促进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发挥作用不明显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研究生阶段教育与本科阶段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强调科研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科研能力的培养也一直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阶段以本科阶段的知识和体系为基础,形成系统的理论、独到的见解,或者深化理论,或者用理论指导实践。学术论文写作是研究生能力的一个重要反映。而在国际期刊发表英文论文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和衡量大学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现有的公共研究生英语考核体系除了上面提到的考试模式外,考核中无法体现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考核,在促进研究生科研学术创作和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上,并不能起到直接的引领作用。考试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与提升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脱节。

(五)论文考核方式喜忧参半,形式化突出

论文撰写的考核方式是另一种比较普遍的研究生课程考试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研究生通过将系统的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对于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避免本科教育知识点的机械记忆,培养研究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培养创新型思维,提升科研能力,符合培养研究生未来发展方向。然而,如果把撰写论文作为唯一的考核方式,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毕业论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但将其作为主要的评判依据却略显不足。”比如,学生会忽视理论的系统学习,投机取巧,应付了事;有些教师为了省时,对论文没有认真审阅,凭主观给成绩,这样的考核几乎等于虚设。所以,如果论文考核的方式作为唯一的方式,考核方式很难客观反映学生的能力,结果也会事与愿违。公共研究生的英语考核,是否适合通过写论文的方式(如学生写自己专业的论文)考核英语的水平有待探讨,但至少能部分体现考核研究生的科研论文撰写能力。

(六)考核缺乏监督和评价机制

因为对于研究生和本科生阶段的教育要求和目标不同,所以对于研究生的考核机制也不同,也决定了两者的考核方式不同。多数高校重视本科教育,轻视研究生教育,这是不争的事实,毕竟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相比本科生考核考试的要求有明显的差距,从出题、监考,到对试卷的相关要求,再到成绩备案、分析等环节都不如本科要求严格,从某种意义上降低了对研究生考核的监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基础教育和培养质量,使得研究生教育的考核成为本科教育考核的副产品。

二、建立多层次的考核方式和监督机制

根据以上当前研究生课程教育及考核分析,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以此促进研究生教育,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一)建立多种形式的考试方式,实现考核的科学化

课程考试是各类教育的必要环节,研究生教育也是如此。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授课结束后进行成绩考试能够检验教师教课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研究生公共英语考试,可以结合听、说、读、写、译这几方面的技能进行分项考试,避免期末一次性考试造成的成绩的偶然性,也避免给学生造成更多的负担。期末考试的比重要分散到平时分项考试中,可以增加总成绩的客观性。对于教材内容的处理,可以选择性地挑选经典的文章,做到“精讲多练”、分项练习,让学生在应用能力方面进一步提升。此外,也可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第二课堂的作业结合起来,给学生的作业打分,作为考核的一种手段,或作为成绩的一部分。有些课程实行的是开卷考试,研究生的公共英语是否可以实行类似其他公共课开卷考试、开卷考什么、怎么考,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毕竟英语作为一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不能完全照搬其他纯知识性的课程。总之,避免以一次性考试、尤其是以模仿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模式进行的期末考试,加强对学生实践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从而达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目标。

(二)继续加强口语运用能力考核,提升口语内涵

我国目前英语教育已经从“哑巴英语”过渡到“文盲英语”阶段。前者由于时代局限,张不开嘴说,现阶段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都大大改善,学生可以张嘴说了,可是说的是什么,能不能说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说出来别人能不能听懂,多大程度上能“言之有物”是个大问题。笔者曾经带领学生多次参加国内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依然看到现今的大学生语言形式很漂亮、很好听,可是空洞、没有逻辑,无法阐发深层次的内容。这点本人在国外留学期间更深有体会,我们的英语教育缺乏内容和知识,表达逻辑和思想深度都不够,开始的几句都可以,一到阐发深层次的问题就哑巴了,没了思路,无法继续交流。研究生教育阶段口语考核依然不能松懈,考核的重点更应倾向于内容,而不是形式,这点与本科阶段形式和内容并重不同。研究生阶段英语的口语更关注内涵,关注问题的解决办法等。我们老师切忌凭着“一张嘴就知道英语好坏”的常规判断标准来给学生的口语定成绩。这个阶段内容评价更重要。谢宇等对于毕业的研究生和用人单位调查显示,口语的应用和期望依然是最重要的。研究生不只是阅读文献,还要张嘴与人交流,参加国际会议陈述自己的观点;研究生也不能只关注专业知识,忽视其他学科知识,人文和科学都要学习,做到文理兼顾、中外知晓。

(三)实现考试和论文撰写并存的考核模式

考试和论文撰写的考核模式都有其优势和劣势。为了避免这两种考核方式的缺陷,不妨实行考试和论文结合的考核方式。一方面,实行多种考试方式,另一方面,进行论文撰写的考核方式。就论文而言,曹雷提出论文考核的方式可以分课程论文、调查报告、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等进行。但这些无外乎就是论文写作和实验(践)报告。论文写作考核要围绕学生的科研论文(撰写英语论文)进行。由于学科的差异,作为语言文学出身的教师不可能完全读懂轮机硕士撰写的轮机专业的英语论文。这时英语教师关注的还是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考核论文时,英语教师可以忽略观点是否正确、论证是否合理等专业知识部分,把这部分考核内容留给专业教师负责,英语教师可以就问题设计、阐述过程、结论、文献书目等语言形式进行打分。考核实现语言和专业的考核“合力”模式。笔者曾经指导过我校人事处举办的航海类教师培训的双语教学。就专业而言,我们语言教师是外行,所以姑且认为受训教师的知识点正确,但在教课的方式、语言衔接、内容安排等表达方面,我们可以给予他们指导,使教师的语言规范化、合理化、内容和形式标准化。还有另一个例子:我们学院的一部分教师,也包括笔者在内,都一直担任我校与世界海事大学联合培养的“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硕士班”毕业论文的语言指导工作。从2005年到现在,这个项目已经连续培养了九届毕业生(今年为第十届),我们学院挑选了几个英语教师为他们的英文专业硕士论文语言把关,这项工作受到了学生和世界海事大学任课教师及校长的好评。实践证明,语言教师与专业教师结合考核学生的论文尝试是成功的,可以应用到指导和考核学生专业论文写作中来,对研究生的科研论文撰写起到很大的帮助。这样的考核方式也适用于我们的研究生公共英语的论文考核。

(四)建立和完善研究生课程考核考试规范,加强监督及评价机制

如前所述,研究生的考试考核管理相比本科略显得滞后。因此,加强研究生课程考核体系管理和监督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实现研究生课程考试规范化,从考题的设计、考试内容的安排到试题的审批等考试环节,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尤其是针对考试内容,实行教考分离,杜绝考试过程中过多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而实现考核的客观化,提升研究生的应用能力,促进和督促教学。并建立多种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改革和更正不合理的考核办法,提升考核的科学性。其次,在论文考核方面,一定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应用能力出发,并结合撰写国际期刊文章、实际应用等为目标,提升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交流以及翻译能力。此外,应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管理作用,实行二级学院与研究生院各司其职,真正担当起共同监督的作用。刘越男指出研究生考核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是因为各校的研究生院没有真正把管理权力下放到各个二级学院。若能发挥二级学院的监督考核作用,组织二级学院的导师或者专家,成立教学和考核的督导制度,建立“优秀导师”、“教学名师”等称号的奖励机制,必将充分发挥导师的积极性,对于考核机制的完善起到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和部署,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总体上要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的考核制度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建立多种考核方式以及评价制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现人才强国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李雪,张世超.试析新型硕士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程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

[2]韩宝成,戴曼纯,杨莉芳.从一项调查看大学英语考试存在的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

[3]参见韩宝成,戴曼纯,杨莉芳.从一项调查看大学英语考试存在的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牛强.现行高校英语测试中的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等.

[4]黄建滨,于书林,徐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材调查分析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

[5]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

[6]蔡基刚.如何评价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J].外语界,2002,(1).

[7]宋平,杨连茂,甄良,刘建国.加强课程考试管理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增刊).

[8]高蕾,陈幸华,孔佩艳,张曦.如何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西部医学,2010,(1).

[9]张晓报.研究生课程考核的论文形式利弊谈[J].考试研究,2013,(4).

[10]刘越男.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4,(2).

[11]张绍杰.读写危机:当今英语专业面临的最大挑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

[12]谢宇,韩天霖,林放,孙静.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外语界,2007,(1).

[13]曹雷.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及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7).

文学英语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术英语课程;课程方案;学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19-02

综合性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多实行分级教学。其中不少高起点学生已具备较好的英语综合能力,有继续深造或出国学习的愿望。这些学生不满足于基础英语的学习,他们更希望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获得使他们胜任专业学习和工作的英语能力。但由于各种原因,专业英语在学生当中满意率普遍较低[1],且对学习双语课程的学生而言,专业英语实际上是重复课程。在双语课程和全英课程成为趋势的背景下,专业英语被逐渐边缘化。但从基础英语直接进入以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双语课程或全英课程,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希望能有一门过渡性的课程让他们掌握进行双语课程或全英课程学习所需要的技能。

一、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

随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大学生必须达到的“一般要求的”学习任务正在或在未来的几年里有望在高中大部分完成或全部完成。而在大学阶段,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可以为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做好语言、内容和学习技能上的准备,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双语课程或全英课程的学习。进行学术英语教学考虑到了学生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掌握相关语域的话语,熟悉专业英语文献中的句式结构、篇章构成,了解英语文献的修辞特征。

二、学术英语课程内容

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以各学术交流所共核的英语能力为研究对象,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以满足他们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要求;后者则是建基于某一学术领域,以该学科领域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语言课程,如工程英语、法律英语等。具体说来,英语学术能力包括:

1.听懂英语授课,听懂英语新闻、英文学术讲座和报告的能力。

2.搜索英文资料,查阅英文文献,英文报刊杂志阅读和学术语篇阅读的能力。

3.在研讨课中用英文描述前人理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与他人讨论和交流学术问题的能力以及做英文各式文体的口头陈述,包括学术口头陈述的能力。

4.引用资料为自己观点论述的能力。相比基础英语的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EAP课程培训体现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课程安排在确保目标达到的同时,也考虑到技能难度的循序渐进。为此,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分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培养听记英文材料结构要点的能力(Note Taking),了解英语新闻结构、听懂英语新闻的能力(News Listening),复述英文听读材料(Retelling)、进行小组讨论和做英文口头评价的能力(Oral Comments),阅读英文报刊和阅读一般性学术文体的能力,归纳性英文写作的能力(Summary Writing)以及段落翻译的能力(Translating);第二阶段:培养听懂英文学术讲座的能力(Lecture Listening)、学术口语陈述能力(Oral Presentation)、阅读有一定专业词汇的学术语篇和查阅英语文献的能力、撰写一般性英语学术报告和英语论文摘要的能力(Abstract Writing)、口译(Interpreting)和短文笔译的能力等。

三、学术英语课程方案实施

为了尽快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地区发展培养懂语言、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决定在2010级部分三级起点学生中开设学术英语课程。课程开始之初我们对试点学生进行了需求调查。基于需求分析,我们制定了教学大纲,就课程目标、课时安排、教材选用、教学法和课程评估方式进行了规划。为了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实施方案:(1)强调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开设讲座听力、会议英语、口头陈述、论文写作、文献阅读与检索等课程,培养他们进行专业学习所必备的英语技能。(2)实施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任务型、项目型、协作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建立网络电子学档,论坛中回答学生的疑惑。通过网络监督、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让学生在学档中完成作业自评和任务互评。(3)更新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设置符合教学目标的研究合作型任务,协作完成研究报告或课堂陈述。(4)改进评估方式,提倡评估手段的多样化。采用形成性评估体制,量化学生在课内及课外的学习任务。(5)教师引入包括口语互评和写作互评的同伴互评(Peer Evaluation)学习机制,建立并完善包括Oral Presentation,Oral Comment,Summary Writing,Translation等一系列的互评制度和文件(Evaluation System & Evaluation Sheets)。鼓励学生反思技能掌握状况,鼓励学生对技能实践相互评价,并为他人提供经验或意见。(6)鼓励教师编写、整合、更新教材。将语言教学、技能培训与专业知识学习相衔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整合教材内容和目标培训技能。依托本校已具规模的大学英语学科网站和课程教材开发团队,搭建包括课前调研、课内实践和课后发展的任务型、项目型的教材利用模式。(7)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学术英语课堂应该本着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边缘发展区域理论和社会建构教学理论,鼓励学生将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对其他同学的评判和对教师所教内容的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置身于教学活动中,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本实验课程总结出各学科共核的学术交际中最常用的一系列基本技能,并为实现技能制定了分阶段、分层次的发展规划,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实现目标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诉求和学校的发展规划。总的来说,把握住衔接课程、技能课程的方向,地方综合性大学也能进行EAP教学。

参考文献:

[1]罗毅,李红英.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外语界,2008,(1).

[2]蔡基刚.大学教学:回顾、反思和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

[4]Jordan,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5]叶健敏.做好大学英语教学向双语教学过渡的接口工作[J].外语届,2005,(2).

[6]蔡基刚.中国台湾地区大学ESP教学对大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7]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11).

[9]史光孝,赵德杰.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走向:通识教育抑或学术英语教育[J].山东外语教学,2011,(2).

[11]王云霞.论高职ESP学科教学知识与ESP教师专业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广西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专项课题(项目名称:多学科背景高起点学生学术英语能力培养及课程建设;立项编号:2011ZY001)和2010年广西高校大学英语教改项目(项目名称:多学科背景口译课程建设的研究;立项编号:2010A79)阶段性成果

文学英语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校英语专业 学年论文 写作特点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大学生的英语水平的逐年提高,作为大学生的初步学术训练,在我国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开设学年论文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学年论文虽然在英美国家大学早已是常规科目,但在我国毕竟才刚刚起步,所以,对于这门课程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本课程的性质、特点等,尚不十分明确,有必要作一番深入的探究,从而使这门课更加富有建设意义。

先来看看中国大学英语专业学年论文的性质,这其中包括论文题材范围、论题的选择、篇幅的大小等问题。众所周知,我国英语专业的归属,按教育部颁布的通用教学大纲,属于外国语言文学类,因此,它所研究的范围,应该是外国语言文学。更加确切地说,应该是英语国家的文学文本,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说,不仅仅是文学,还可以是对文化、翻译和语言学的研究,这种范围的考虑,基本和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是一致的。

方向虽然一致,但是论文的字数、题目却有较大的不同。考虑到做学年论文的学生还处于大三阶段,他们的语言与知识与毕业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应该将题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字数也不宜过多,一般1000字左右较为适宜。此外,论文所选的研究对象不能太复杂,一般只选择一篇英语短篇小说、一首短诗、一个翻译问题或一个语言文化问题进行讨论问题。从研究的角度来看,研究的话题选择一般也不能非常复杂和深入,而是对于一种对课程中所涉及的某个问题作较为仔细的分析而已。例如,不能写“论《警察与赞美诗》的艺术创新”,而最好写“论《警察与赞美诗》的幽默特点”,不能写“论《雪夜林边人独立》的哲理深度”,而最好写“论《雪夜林边人独立》的作者的踌躇”,等等。

目前,中外一些研究者对于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如有的研究者认为:“论文的题目不宜太大,论述的问题不求过深,篇幅也不宜太长。”(杜兴梅,06:8)对此董华等人也持同样的看法(董华,2000:6)。有外国的学者指出:“主题论文(这里即指‘学年论文’――笔者按)通常作为一门课程的主要部分,用论文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完成。它不要求学生用课程以外的研究资料,实验室的实验结果,问卷分析。它与正式的研究论文有所不同。它通常只是一种要求学生进行有创意性思考或评价性训练的论文。以英语课程的主题论文为例,它可能要求学生对一篇课文,一篇短篇小说的写作进行仔细研究,或者仅仅是对一些课外阅读的总结。(The thesis paper is usually a paper assigned as a major part of the course requirement.If it does not require the use of outside sources,laboratory experimentation,or questionnaire analysis,then it does not a research paper.It is,then,generally a paper that may require a student to do some original thinking or evaluation.In English,for instance,it might be the close study of a text or the writing of a short story or simply a summary of some outside reading.)(德蒂鲍尔姆:6:2005)”

以上是确定了学年论文的性质,紧接着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作为中国大学英语专业学年论文,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虽然在一些外国写作教科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较为明确的关于学年论文的写作指导、步骤分析、专题研究、理论探讨,等等,但那毕竟是为英美学生而作的,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英美学生的语言表述、背景文化知识而量身定做的,如果将其照搬到我国的英语专业课堂肯定行不通。所以,应该结合中国学生的写作特点来考虑问题。那么,中国学生的写作特点有哪些内在因素呢?

笔者认为,最大的特点是思维方式问题。当学生下笔做任何一篇文章(其中当然包括学年论文)的时候,他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从总的思路出发该怎么写。根据笔者对学生的观察,中国学生总是喜欢先从各个方面去讨论问题,然后再在文章的末尾(多是最后一段)进行归纳总结,在思维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归纳法”。这体现在篇章结构上,就是不在文章的开头摆出文章的主题句而在文章的结尾营造主题句。笔者曾布置学生做一篇题为“论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的幽默特点”的文章,发现80%的学生在文章最后出现主题。国内外英语研究者对此都有所研究,如Matalene(1995),Scollon(1991),Connor(1996)和胡文仲等人都证实,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在文章的开头是蜻蜓点水,一直在外面团团转,迟迟不肯进入主题,观点要到结尾才明朗。王希墨等(1993:63)也对此作了量化的研究。陈建平(2001)对中国大学生的作文的语篇模式的调查结果更加强有力地证明了学生作文的惯用思维模式,如下表所示:

中国学生在写学年论文的另一个思维特点是缺乏方法,或称为模式单一。根据林燕平(2006)等在其专著《英美文学教育研究》的研究,中国大学生用英语欣赏、撰写英语论文时,至少应该掌握四个方面的研究方法:一是作家研究系统,包括如精神分析研究法、原型分析研究法等方法;二是作品研究系统,包括形式主义研究法、新批评研究法、结构主义研究法等;三是读者研究系统,包括解释学研究法、接受美学研究法;四是社会历史研究系统。这些方法显然是搞文学研究所必须的,正如杨自俭(24:1994)所指出的:“方法论的水平是人的理论思维能力的体现,因此应把方法论建设的过程当作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过程,不应只当作单纯学习研究方法来看待。”然而,中国大学生写文章之前对上述方法几乎一无所知,所以提起笔来根本谈不上什么方法,只是抒发随意所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有些学生也知道一些社会历史研究系统的知识,但运用起来总是以这个方法的皮毛做文章,即机械呆板地用所谓的社会变化来剖析作品人物。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也可以说是贫乏,因此,大学生的小论文不能够称为论文,这样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学年论文是对于大学生进行初步学术训练的这个重要目的。

中国学生在写学年论文还有一个特点,即不懂得应该引用本行业的业内人士,如专家教授、文学研究者、文学批评家等的研究成果,他们往往以为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是非常错误的。毛荣贵(1997:23)的研究证实:“许多中国学生的文章充满了陈词滥调和陈旧的引语,中国学校还在教这一套,在美国人看来,这是非常可怕的习惯。(Many Chinese students fill their essays with so many clichés and shopworn quotes that I am beginning to think that the patterns of 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essays are still taught in Chinese schools.To the American reader,this habit is atrocious!)”有的学生即使引用了业内人士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英特网上下载后却往往不加以注明,即不懂得通过以论文注释的格式来表明自己文章的出处来源,以为像中国人引用孔子、孟子、唐诗宋词那样,不注明人家也自然明白。这种做法,其实也从本质上同做论文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因为做论文是在搞科学研究,不注明文献的来源出处,往小了说说是在否定自己的科研过程和论文的学术性,往大了讲是一种不道德的剽窃行为。

总之,由于上述学年论文的性质和中国学生做论文的这些特点,高校教师应该在制定教学大纲、编撰教材和确定教学方法的时候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地教授学生,而不是一味照搬英美学年论文那一套,或对于学生做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从而避免降低教学效率,不能真正实现英美文化教育的重要目的的失误。

参考文献:

[1]杜兴梅.学术论文写作.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2]德蒂鲍尔姆.怎样写主题论文.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

[3]董华.大学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

[3]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林燕平.英美文学教育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杨自俭.英汉语比较研究.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

文学英语论文范文第9篇

由于我出生并成长于农村小镇,父母均不识英语,自幼缺乏学习英语的土壤。邻居小伙伴的父亲为英语教师,那个小伙伴在幼儿园之前即可熟背英语字母歌,我当时颇为羡慕,惊为天人。当时小学并未开设英语课,我在中学之前连英语字母都认不全,很是惭愧。1984年我进入镇上的一所普通中学,才开始接触英语。启蒙老师是我当时的班主任张文彦先生。先生毕业于一所中专院校的中文专业,并未学过英语。分配到镇上时,镇上不缺语文教师,缺英语教师。先生遂开始一边自学英语,一边教授学生。印象中先生教学比较活泼,所以大家并不讨厌英语课。当时流行一部台湾电影《搭错车》,其中由苏芮演唱的主题歌《酒干倘卖无》红遍大江南北。一次课上,忘记何故先生竟然唱起此歌,引得全班瞠目,至今历历在目。自此以后,嗓音大气飞扬、高亢入云的苏芮一直是我最爱的女歌手,无人能出其右。

初二结束的暑假,南开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的二哥带我去看了一部美国电影《罗马假日》,电影里那世外桃源般的纯真爱情故事让我艳羡不已。于是,这部电影成为我至今最爱的电影,影片里英俊潇洒的格列高里・派克与人间天使奥黛丽・赫本成为我最爱的男女演员,无人可以取代。这部电影也开启了我最大的一个业余爱好――看英语电影,并使我间接对英语开始有了一些好感。我始终坚信:一切方法皆是可有可无的天际浮云,发自肺腑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英语学习也不例外。

1987年初中毕业,我由于成绩较好,考入当年全市排名第一的重点中学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1990年我参加高考时该校排名全省第二。进入全市重点,我才见识到人外有人!高一时我在全校成绩最差的四班,高一结业时我在全班60人中排名第26位,数学仅55分,物理才57分,感觉自己前途渺茫。当时我正处于青春叛逆期,逆反心理异常严重,沉迷唐诗宋词中无法自拔,厌学情绪高涨。高二的12月,有一晚实在忍无可忍,我找到父亲,明确要求退学。“退学之后做什么?”“读唐诗!”“唐诗不能当饭吃啊!”之后父亲说了一段至今令我刻骨铭心的话:“孩子,咱们家一没有钱,二没有关系。如果考不上大学,你只能去当个工人!”面对冷冰冰的现实,我跑到外面的街上痛哭,没有人能帮我。

第二天,我选择奋起直追!英语是我认为最简单的一门课,花的时间也最少。每天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几乎从来不学英语,只是每天早自习七点半到八点时坚持晨读,背熟了高中三年全部六本英语教材。我坚持每天复习昨天背过的文章,每周一复习上周背过的文章,期末复习半年背过的所有文章。英语考试也成为最轻松的游戏,完全按照语感做题,不需思考,正确率极高。我的总成绩也从全班第26名跃升至全年级前5名。

高中时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李白一样的诗人,“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高考前,班主任建议我报考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专业,被我断然拒绝,我给出了一个年少轻狂的理由:“如果那样,20世纪的中国就没有诗人了!”当时我决意要报考自小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不过最终被我的偶像二哥劝止。二哥认为我高中已经读完《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参考资料》等几乎全部中文系本科教材,重学无益。应该读英语专业,博览英美文学原著,“双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读宇宙文章”。年轻气盛的我颇为心动,转而改考英语专业。

1990年高考题目很难,满分为640分,一本线为444分,重点线为461分。我一举估分515分,估分为全校第一。本想报考北大英语专业,但全省只招四人,本校就有四人报考,风险颇大。一时冲动,我决定改报当年总分要求更高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分数下来,自己多估了30分,实际考了489分,英语得了89分(满分为100分),被北外录取。当年河北省文科类及外语类总分状元也在我们学校,总分535分,但英语考了77分,最后该同学上了北京大学英语专业。

高中学习英语的经历使我至今坚信:背诵是提高英语实力和考试分数最好的方法。

北外的学习生涯是我人生中学习英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北外英语系1990级共120人,46位男生,74位女生,我才真正见识了“天外有天”。我的同学中有当时外交部翻译室主任的弟弟,有莎士比亚作品的最牛中译者朱生豪先生的唯一嫡孙,有北外教授子弟以及各地高考状元。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同学中有几十位杭州、南京、长春、武汉等外国语学校以及北京四中等全国名校的保送高才生,从小精研英语听说读写,进入大学时的英语水平就相当于英语系大二学生水平,令我们这些来自普通中学的学生望洋兴叹。

当时的北外,大师云集,灿若星河。北外的三大英语泰斗――语言学泰斗许国璋、英国文学泰斗王佐良、美国文学泰斗周珏良如三足鼎立,遗憾的是三位泰斗当时已经不给本科生上课了。数十年来,《许国璋英语》风行全国,妇孺皆知。学校曾经组织全校学生在大礼堂聆听许先生的讲座,讲座内容我已经几乎全部淡忘,只记得先生登台之后,在众目睽睽之下,提了一下裤子,感觉煞是亲民。我还曾在窗外偷窥过王佐良先生给研究生上课。我在校园中也常偶遇陈琳、张道真、薄冰等语言、语法界泰斗。当时的北外不愧为英语爱好者的天堂!

给本科生授课的教师也是群星璀璨。文坛泰斗冰心先生的两位女儿吴冰与吴青教授美国社会课程,英文写作权威熊德倪先生教授写作课程,当时北外英语系主任、《新概念英语》中文合著者、美国博士何其莘先生教授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名宿钱青先生教授美国文学,主持人杨澜女士的父亲杨鑫楠等先生教授英语精读。而当时的青年教师现在已经成为北外的资深教授,如侯毅凌老师、申雨平老师、李又文老师、王一虹老师。20年之后,对于这些老师我仍然记忆深刻。

当时的北外名闻遐迩。1990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次主持人大赛,1986级北外大四学生杨澜一举拿下一等奖,1988级北外大二学生、后来的凤凰卫视主持人许戈辉荣获三等奖,在全国引起一阵轰动。我入学时,杨澜已经毕业,校园中倒是常常可以见到许戈辉的身影。1992年,现在蜚声国内的湖南卫视当家主持何炅进入北外阿语系,住在我的楼下。每天傍晚吃饭的路上总是能听到校广播站主持人何炅独特的声音。上学期间,央视举办了一次全国小品大赛,何炅拿了大奖,闻名全国。

的全国考研英语命题组组长。由于自己在上大学前没有专门学习过语音,天赋也欠佳,我的语音不是很好。吴教授从全班20位同学中选出四位语音欠佳的同学下课单独辅导,我“荣”列其一。每天下课后我反复跟读模仿张冠林先生的《语音入门》,屡屡模仿却不能过关,自己心里颇为焦急。经过半年的训练,考试才得以合格。只是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语音阴影,此后我一直认为自己语音有问题。

听力也是印象最深的课程之一。有一门听力课程每周两次课,每次课的时间为两小时,要求学生全文听写正常语速的BBC、VOA新闻。由于没有经过专门训练,这门课对我是个极大的挑战。于是,我课下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语音教室,那里有浩如烟海的英语磁带,我与大家争相借阅聆听,设法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那时,一位叫做梁艳的年轻听力老师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梁老师教学风格异常活泼,大家都非常喜欢。很多时候当我们愁眉苦脸地进入听力教室时,梁老师会兴奋地告诉我们:“孩子们,今天咱们不听写新闻了,看美国电影!”这是我们最喜欢听到的消息。有一节课,梁老师让我们用英语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班上两位女生谈论的是当时穷困潦倒、其貌不扬、一无所长、无比叛逆的王江涛,而我用英语介绍的是古往今来我最爱的朋友――庄子。虽然小时候,我的一只耳朵被顽皮的小朋友掏坏过,但由于对梁老师的喜爱,听力课程成了我大学期间成绩最好的一门课,5分制中,我常常可以获得5或5-的成绩。

大学时,口语是我学得最差的一门课之一。当时学校规定,从大一到大四,每位学生每天必须和同班的一位异性练习一小时口语,全班所有男生和女生每天轮换,地点不限。现在想来,这倒是谈恋爱的好机会。可惜当时女生们似乎都瞧不上我们这些土得掉渣的男生,而男生也看不上那些趾高气扬的女生,恋爱的人并不是很多。多年之后,当我们重新聚首,却感觉男生人人英俊潇洒,女生个个性感漂亮,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比较而言,英语精读是大家普遍不太喜欢的课程,每周五都要进行一次小测验,计入期末总成绩,每次测验前我都如临大敌。当时我上这门课时经常趴在桌上睡觉或默写唐诗宋词,现在回想起来很是后悔。如果当时知道自己以后会以英语教学为生,我应该会学得异常刻苦。当时北外每班只有20人,小班教学,班上有人睡觉,老师应该是一目了然。但现在想来惭愧的是,没有一位老师因为学生课上睡觉批评过任何一位学生。这一点我望尘莫及,如今在新东方教学十年有余的我,即使看到500人的班上有人睡觉或玩手机,仍然心中不爽。

相反,英语泛读课是很多同学喜爱的课程。大学前两年我们不分专业,重在夯实英语基础,大三分为英美文学、翻译、国际文化交流、国际关系等几个专业方向。我自然选择了英美文学专业,每周泛读的书目就是英美文学名著,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简・爱》《呼啸山庄》《双城记》等。我们课下泛读,课上讨论,最后还有期末考试。由于老师多是女教师,泛读书目多为爱情文学,令我们这些“清高”的男生很是痛苦。

大学四年转瞬即逝,毕业论文要求全英文,5000词以上,题目不限。我拟定的题目是自己当时的最爱――《道教对李白及其诗歌的影响》。系里的传统是论文题目贴在系办墙外,有兴趣辅导的老师将自己的名字写在题目旁边。不幸的是,我的题目在墙上贴了一个月也无人问津。最后,当时国内的英文写作泰斗丁往道教授将我纳入麾下。记得我们当时中小学英语教材全国通用,审订者即丁教授。丁教授主编的《英语写作手册》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各大院校英文专业的写作指定教材。当年丁教授包办了三篇无人问津的英语论文,主题分别涉及李白、杜牧和陶渊明。我辛苦创作了两个月,交给丁老师初稿,一周之后丁老师返回初稿,里面全是红笔批改的写作错误,至今仍然感动于丁老师的认真务实精神。

文学英语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应用提高阶段课程设置 语言技能类 语言应用类 专业英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31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然而许多高校中应用提高阶段的英语教学比基础阶段的英语课程教学所受重视程度显然偏低。虽然从观念认识上大家都对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后的应用英语教学有着较高的认同度(张玲,胡金环1,2001),也有不少学者就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从教学模式(陈冬纯2,2001)和教材教法(罗选民等3,2001)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但实际上高校对于此类课程的开设仍然认识不足,对课程设置模式尚未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进入应用提高阶段后,一般高校依据教学大纲设有专业英语课程以及语言应用类和语言文化类等的选修课程。例如,我校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即基础阶段英语教学与应用提高阶段的英语教学并重。针对应用提高阶段的英语课程设置,我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如2005年北华大学教务处制定了《北华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及课程简介》,校级公共选修课中有关英语类的选修课为八门,其中包括《英语电影赏析》、《旅游英语》、《商务谈判英语》、《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函电》、《医学英语》、《大学英语写作》及《英语口语技能与实践》,同时我们也在积极进行选修课系列教材的编写,专业英语类教材如医学英语口语,护理英语口语等;文化素质类教材,如影视欣赏、英文歌曲欣赏及国内外节日风俗、西方礼仪等。

尽管我们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但是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结束之后,大学生普遍认为英语学习结束了,即便有选修课,通常也多数选择电影赏析或音乐赏析这样易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热热闹闹地修完,拿到学分就完事大吉,对应用提高阶段的英语课程的积极作用认识不够;大学英语教师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认为英语必修课程结束,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也就完成了,即便大学三、四年级的后续英语学习如专业英语的开设,那也是专业课教师的事情了。

针对目前如此困难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要提高大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必须做适当调整。要充分利用三、四年级的英语后续学习,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向他们提供对他们毕业后的学习和就业更有帮助的分门别类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增加竞争砝码。

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语言技能类,如英语论文写作、英语视听说、跨文化口语等;语言应用类,如实用职场英语、文秘英语等;专业英语类主要依据我校的专业特点开设医学英语口语、护理英语口语、法律英语口语、计算机英语、电气英语、科技英语翻译、旅游实用英语、跨文化商务交际、音乐英语、美术英语及体育英语等;语言文化类课程,如中西方礼仪、中国文化概况、音乐剧英语、欧美文学名篇选读、英语报刊选读等。

语言技能类与语言应用类课程以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旨在提高大学生在本专业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口语和文字交流能力。语言文化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角,了解世界文化,理解语言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运用中学习语言,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英语课程主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为日后的工作及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应用提高阶段的选修课程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一方面学生感觉选修专业英语课程或其他语言类选修课比较难得到学分,另一方面教师承担选修课程压力大,负担重,对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养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大学英语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基于此,我们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及应用提高阶段进行改革研究,努力使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成为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学生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既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竞争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资料(内部资料)[Z].北华大学.

[3]应届生求职网[DB/OL].

[4]谢德琼.论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Z].

[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6]赵燕.高校公共英语选修课教学管理改革初探[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6).

[7]张海龙.对如何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

[8]大学英语教师网络在线培训课程[DB/OL].2009-3-21.

[9]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建筑英语论文范文 下一篇:跨国公司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