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时间:2022-09-26 01:54:31

【前言】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土地一直是中国农民的不舍情结,更是国民赖以生存的本源所在,关乎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古今中外的所有战争,几乎都和土地的占有难脱关系。近代史上,就曾发生过以“土地”为核心的革命战争。谁能料到,在革命取得胜利的今天,又因各种看似正确的理由,“失地农民”又失...

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如果给历史一个“魔鬼辞典”式的定义,可不可以说“历史是现实的预演,现实是历史的克隆”。套用一句经典的话说――历史常常惊人的相似之处

我这样想,是因为在一篇旧闻和一篇新闻中。看到了某些十分相似的东西。而两者的时空位置,错移了一千多年。姜锡东先生在《宋代地主制经济的特权性》一文中论述,宋代高级干部,大都对土地并发兴趣极大,且一般采取三种途径,一是恃势霸占;二是仗势强买;三是计取巧夺。三者之中,又犹以依靠权势计取巧夺为高招。这是因为,“霸占”毕竟有失身分,过于露骨丑恶,极易引起民愤,士大夫缘此避而远之另辟蹊径,这样,“买”就成了他们仗势强占的遮羞布。比如,时任常州溧阳县一把手的陆游之子陆子通,“以福贤乡围田六千余亩献时相史卫王。王以十千一亩酬之。子通追田主索田契,约以一千一亩。民众相率投词相府。诉既不行,子通会合巡尉,持兵追捕,焚其室庐。众遂群起抵拒,杀伤数十人……遂各就擒,悉置囹圄,灌以尿粪,逼写献契,而一金不酬。”由此可见,宋代官僚地主在兼并土地时,仗势强买的情况十分严重。但由于他们披上买卖的合法外衣,不易被公诸于世。

另一件新闻出自安徽。据媒体披露,安徽砀山的父母官们,近年来采取少批多征、批非征耕、未批先征的多种手段,占用农民耕地一千余亩,造成极度紧张的“干群”关系。村民纷纷反映,当地占地手法多样,圈地现象严重,而耕地保护政策,又银样枪、形同虚设。如果上述的“核心提示”过于“简练”,无法看出当地领导的胆大妄为,不妨对其中的一个局部稍加“聚焦”――去年9月,砀山县政府公告,依据省政府皖征地168号文件批准,征收位于砀城镇于楼村、屈楼村等处的集体土地十六公顷,其中耕地七公顷四亩九分,土地补偿和安置费包干每亩四万。但于楼村花园村组村民反映,根据批复,应征收该组农田三十四亩,而政府实际征收九十五亩,超征六十一亩。同样根据批复,应该征收屈楼村信庄村民组耕地六十五亩,实际征收八十三亩;且转手以每亩五十二万六千元的价格,出让给一家房产企业。

粗粗看来,两件事都涉及县级干部,都是土地买卖,都是为了赚钱,更相似的,都发生了冲突并动用了国家机器。异曲同工相似乃尔,想必不难判断。陆子通按每亩一万出让土地,补偿是零,又不用“三通一平”,获利二十余倍;砀山县转手获利,也在十倍以上。在遭到农民反对时,陆知县扒房、烧屋、灌大粪;砀山县领导,则带领防暴警察和城管执法队员三百余人,出动警车、推土机,对耕地实施强占……尽管时序不同时代有异,但其中的“贱价强买”与恃势霸占,却并无本质区别。圣经上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果有深意存焉。

当然,真要弄清相似的复杂原因,需要借助哲学的深奥知识,非愚如我者所能洞悉。我只是觉得,砀山当地政府官员,不是不懂政策,且知道征地需要报批。所以,他们不在上帝可以原谅的“不知者不为错”的范畴之内。其次,多征地的主要目的,未必是为了改善环境、招商引资,或者冠冕堂皇的其他理由。获取土地的巨大差价,恐怕是动力之源。此外,虽然他们也在履行征地“程序”,但眼里根本无视上级和法律权威;由此不难推论,设若有人为了土地贿赂他们,指望他们明哲保身好自为之,几乎是天方夜谭。

土地一直是中国农民的不舍情结,更是国民赖以生存的本源所在,关乎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古今中外的所有战争,几乎都和土地的占有难脱关系。近代史上,就曾发生过以“土地”为核心的革命战争。谁能料到,在革命取得胜利的今天,又因各种看似正确的理由,“失地农民”又失而复现,潜在着巨大的危害。因为近十年来,我国的耕地锐减,超过总量的6%,人均耕地面积已由十年前的一亩五分九和2004年的一亩四分一,逐年减少到一亩四。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成,相当于美国的八分之一和印度的二分之一。况且,我国已经有六百六十四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警戒线下。可见,曾经号称“地大物博”的国家,如今多么地缺失土地,缺少安全。

[原载2008年12月8日《西安晚报・副刊漫笔》本刊有

删节]

插图/康太永

上一篇:解说“吃肉与骂娘” 下一篇:领导喜欢用副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