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起点

时间:2022-09-26 07:07:04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起点

摘要: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扩大文化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营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半段,中国文化走出去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起点,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充分利用这一文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才能不断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 走出去 新起点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250-03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新的角力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现实需要,是参与全球文化产业分工、增加国际文化市场份额的必由之路,是保持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战略举措。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经过历史检验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战略目标是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塑造中国的文化大国形象,营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加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主要包括对外文化宣传、文化外交和对外文化贸易等方面。对外文化宣传是指政府组织或直接为政府组织掌控、约束的社会组织展开和实施的手段最为正规和系统,战略意图较为直白的文化传播活动 [1]。具体而言,对外宣传是指“借助现代化传播媒介或者其他宣传手段,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客观、真实地向远距离的或来华的外国人和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台同胞介绍旨在反映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对外政策、经济文化、建设成就,争取世界人民的了解、信任和支持,改变他们对中国的思维定式,在海外树立起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2]。例如,为了向世界介绍、宣传中国,在国内设立对外文化宣传的主管部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国外设有使领馆文化处或文化组,在海外设立中国文化中心,推进广播电视海外落地等。

文化外交主要是指以政府为行为主体的,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是国家利用文化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一种外交活动[3]。通常而言,当前各国政府推行文化外交主要包括签订国际文化交流官方协定,缔结文化条约,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召集或参与国际或地区文化会议,组建或参加国际文化组织,推进文化代表团互访,举行对外文化演出与文物展览,提供文化咨询服务等。

文化贸易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贸易活动。国际文化贸易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文化交换活动。它既包括有形商品的一部分,例如音像录影制品、纸制出版物等,也包括无形商品,例如版权、关税等 [4]。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越来越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中国文化走出去也进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半段,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

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文化建设取得的初步成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起点

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上了大台阶。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10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均GDP已经接近4 000美元。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和资金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中国的文学艺术日益繁荣;覆盖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初步保障;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消费有了较大提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文化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品质明显改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迅速增长,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伴随着人们休闲娱乐的时间逐渐增加,社会消费正在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需求日趋增大。新兴文化消费形式不断涌现,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动力。中国文化建设已取得的成绩无疑将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奠定坚实基础。随着中国文化实力的增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和范围空前扩大,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势头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二、世界文化相互激荡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国际舞台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以对外文化交流方式实现的文化软实力正在成为日益凸显的国家力量。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找准中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5]。在多样文化的世界里,“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6]

进入21世纪,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出更加频繁的新趋势。在与国际文化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在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特性的同时吸取世界上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借鉴国外文化传播和发展文化贸易的成功经验,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为中国先进文化寻找一条建设和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用中国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去获取全球文化市场更大的份额,向世界传播优秀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不断扩大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巨大文化魅力和独特发展模式,让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中国,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方兴未艾的“中国热”、“汉语热”。随着全球“中国热”、“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将大幅增长,从而为中华优秀文化更多地“走出去”提供广阔的国际市场。另外,具有很强文化认同的全球华人和以汉字为传播符号的华语文化圈也为中华文化走向亚洲、走向世界、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直接源泉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包容力和创造力,不仅是中华民族过去达到世界文明高峰的基础,更是中华民族实现全面民族复兴的前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纽带,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载体。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的中华文化。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和世界价值的瑰宝,在全人类文化宝库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文化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例如:‘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伦理思想等等”[7]。长时期的文明积淀和与外来文明的相互融合,为我们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源。中国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中华文化遗产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品种之丰,技艺之精,价值之高,都无与伦比。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源泉。

从历史时态来看,中华文化拥有五千年来没有中断过的悠久历史,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世界文化史上所仅见。中华文化中的“中国特色”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等,鼓舞和激励着中国人的前进步伐。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其中包含着许多中国人特有的智慧,有些对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6]。在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环境的破坏、战争的灾难、贫富的分化、民族宗教的冲突、恐怖主义的蔓延、科学的负面性等,都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对世界文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消除和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非凡智慧和创造力的中华文明起着西方文明无法取代的作用,中华文化的诸多精髓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特殊的时代价值,必将继续影响世界的和平发展进程。

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战略支持和政策保障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大力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所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中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此后,“走出去”战略从经济领域波及到文化领域。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着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8]2006 年9 月,国家制定《“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文化发展的重点之一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拓展文化发展空间,初步改变中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较大的被动局面,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9]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号召。2010年7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10]

除了在宏观战略方面的重视,为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国家和政府部门还颁布许多促进和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和措施。中央在2005年7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中办发 [2005]20号),国务院办公厅在2006年转发了财政部、商务部、文化部等八部门《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 [2006]88号)。这两个文件提出了目前中国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若干具体政策。2007年10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其中,在文化方面,进一步明确了鼓励、限制、禁止外商投资的行业和领域,这不仅有利于中国有效利用外资发展文化产业,同时规范外商的投资行为;2007年,文化部公布了《2007―200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并奖励了2005年以来在国际文化市场上表现出色的优秀出口文化企业和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及服务项目。2008年12月,文化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奖励2007―2008年度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的通知》,对评选出的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给予物质奖励,鼓励中国文化走出去。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出台,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缩小文化贸易逆差。以上这些战略决策和政策措施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供了战略支持和政策保证。

当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已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在“十二五”时期,中国文化交流合作的对象会越来越丰富多样,对外文化工作日益呈现出一种面向全球的全方位交流的态势,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种渠道并举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格局必将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吴友富.对外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J].国际观察,2009,(1).

[2]黄泽存.新时期对外宣传论稿[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214.

[3]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

[4]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导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6.

[5].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1-11.

[6]丹增.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理论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7].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中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7-02-27.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01-13.

[9]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9.

[10]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集体学习[EB/OL].www.省略/ldhd/2010-07/23/content_1662661.htm.

上一篇:浅析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的反思 下一篇:地方性法规\规章的效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