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在朔州市的传导效应

时间:2022-09-26 04:45:58

货币政策在朔州市的传导效应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货币政策传导在微观层面的变化特征遇到的诸多问题,通过朔州市金融机构在执行货币政策中的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增强基层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功能,确保货币政策顺利实施;健全商业银行微观机制,疏通微观传导渠道;改善微观环境,疏通履行货币政策渠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基层央行

一、引言

所谓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就是指货币当局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使微观实体经济发生变化,最终实现预期政策目标的途径和过程的机能。当前,微观传导渠道是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信号在基层经济、金融的传导效率和作用效果的关键因素。这里“微观”的定义是:中央银行、商业性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和交易环境。

从我国的情况看,研究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变化问题,疏通货币政策在微观层面的传导渠道,对于有效实施中央银行稳定的货币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探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出现的新变化;二是这些变化对货币政策效率的影响如何;三是面对这些变化,中央银行是否可能有所作为。

二、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的变化特征

就整体而言,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作用的宏观经济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影响货币政策的外在变数也在不断增减,其传导机制也必然出现新的问题,发生新的变化,呈现出利弊交错的变化趋势。因此,在观察货币政策效率之前,首先必须分析微观传导机制变化特征。

(一)传导机制的微观实体变化:随着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资金需求与金融取向背离

为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各地纷纷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如朔州市提出:“一抓煤、二抓电、三抓新兴产业”的结构调整思路。去年年初对朔州市同煤朔州公司、国怀精煤公司、大唐神头电厂等5户主导骨干企业计划安排固定资产投资及配套流动资金4.6亿元,其中75%需要银行信贷资金解决,贷款需求总量接近2005年全市新增工业贷款的28%,从而直接加大了银行的资金压力。又如朔州市的农业建设,在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水平,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已形成规模经济的蔬菜种植园区20多个、奶牛养殖园区80多个,今年预计再投入6.8亿元,其中要求来自于金融机构4.3亿元,占63%。但现实是金融部门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高度集中,并流向大城市、大企业,削弱了基层银行的信贷自,基层营业网点不断收缩,业务发展趋于萎缩。因此,资金需求趋旺与金融取向背离,造成资金投向“点面脱节”,信贷渠道受阻,产业调整难以到位,影响了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二)传导机制的金融主体变化:中小金融机构将成为金融支撑重心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取向向大城市、大企业转移,其基层信贷业务和机构网点萎缩加剧,而中小金融机构却出现了快速增长势头,在微观层面,逐渐成为金融支撑重心。其一,国有商业银行在基层的逐步退出,给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朔州市中小金融机构存贷款市场份额已由2001年的22%和15%分别上升到2006年的35%和26%,与同期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其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增加,为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条件。其三,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日显重要,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2006年朔州市农村信用社向1230余户中小及民营企业新增贷款3.5亿元,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特别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资金的注入,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得到加强,投资范围已经扩大,大部分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已向县城渗入,并且对部分有一定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注入了信贷资金,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货币政策实施主体变化:基层中央银行调控职能更趋理性

实施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是基层央行的两大主要职能。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自控、自律机制逐步健全,基层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人行朔州市中心支行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主动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如银企座谈会、重大投资项目通报会以及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议制度,密切了政企、银企关系,促进了银企双赢。与此同时,还陆续出台了十多条窗口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投入。为整治信用环境,防范金融风险,组织开展了创建信用社区活动,积极倡导诚实守信,制止信用缺失,优化信用环境,有力打击了企业逃废债行为,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传导机制的主体行为变化:金融机构间放款对象趋同加剧,信贷渠道狭窄

近年来,由于宏观经济周期和自身风险管理的双向塑造作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普遍上收了信贷管理权限,将信贷资金供给向“大银行”集中,资金投向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和优质客户倾斜,造成金融机构间客户竞争日趋激烈,而信贷服务面却十分狭窄。据统计,2006年朔州市4家国有商业银行共向128户企业提供了贷款,中小金融机构共向1028户企业提供了贷款。在获得贷款的企业中,有279户企业同时向两类以上金融机构借款,占获得贷款企业的45.2%。从贷款渠道看,少数优势企业占有多数金融机构的大额贷款。神头电厂、古城乳业、金海洋有限公司等5个优势主导企业2006年共获得4家国有商业银行贷款9.6亿元,占全市工业贷款总额的42%。另据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资料显示,2006年,全市获得贷款的企事业单位共527户,仅占已登录实卡和配卡企业数的16.6%。这表明83%以上运行基本正常且可能有贷款意愿的企业未能获得贷款。从总体看,由于贷款过度集中,金融机构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相应增加。虽然目前少数企业效益看好,但有很多价格因素和政策因素。市场经济变幻莫测,多数企业基础还十分脆弱,一旦这些贷款大户和行业经营状况发生逆转,则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冲击。

三、政策效率:变动环境下的实证评析

上述微观传导机制的变化构成了对宏观政策环境的直接冲击,评价政策的有效性必须看以下三个方面的后果:一是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企业和公众的“信号”强度;二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充分性;三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的实现程度。

(一)信号强度不足:微观主体对货币政策反应不灵

1 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的金融主体对货币政策反应不灵。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中央银行和企业、居民之间

的中介角色,在存款货币扩张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央银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只有得到商业银行的积极响应,并以信贷投放等形式加以贯彻,才能达到货币供给增加的效果。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经营后,普遍强调经营效益和风险防范,致使基层商业银行活力不足,对货币政策反应不灵。如朔州市部分商业银行规定只对AA级以上的授信企业可以新增贷款,而且限定了贷款权限,但全市AA级以上的企业不足企业总数的5%,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2 企业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的经济主体缺乏生机,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差,弱化了货币信贷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长期以来企业的经营行为缺乏理性,在经济过热时投资一哄而上,如九十年代动工兴建的朔州市应县糖厂,总投资逾6000万元,银行贷款4300余万元,终因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市场变化和环保等因素,停产关闭致使国家的巨额资金付诸东流。在经济偏冷时,投资一味收缩,出现了所谓的“惜借”现象。企业对国家实施的一系列货币信贷政策和财政政策意图缺乏正确的认识,对经济前景预期不合理。

(二)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乏力

作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能够主动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再贷款、再贴现和窗口指导,从实施情况看,这三大政策工具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基层的贯彻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操作手段单一、功能不强,效果不显。再贷款、再贴现受限额及各方面条条框框的限制,而窗口指导又缺乏相配套的措施、条件作保证,往往限于“一厢情愿”的尴尬境地。

1 再贷款操作工具。朔州市2006年全辖支农再贷款限额为1.9亿元,2002~2006年支农再贷款的增幅依次是3%、23%、1%、6%、-30%,通过基层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资金的支持,增强了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缓解了资金紧张矛盾,为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见表1)。

2 再贴现操作工具。从表2可以看出,商业承兑汇票空白,再贴现业务因利率过低,限制过严,朔州市金融机构近年一直没有办理,这就使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政策手段调节资金供求受到了限制(见表2)。

3 窗口指导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有力补充也时常失灵,一些指导性文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人民银行下发的《封闭贷款管理》、《关于加大消费信贷投入的指导意见》等在实际运作中很难操作,执行效果不佳。消费信贷业务虽有发展,但总量占比偏小,仅占贷款总额的4%,汽车消费贷款增量逐年下降,助学贷款投放量极少,其原因:一是窗口指导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作保证。二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偏差。作为企业化经营的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在接受窗口指导时,更多考虑的是银行资金安全和经营效益的提高,优先执行的是其上级主管行的政策文件精神。因此,难免会产生实际贷款投向与货币政策引导方向不一致的现象,削弱了货币政策窗口的指导作用。三是中央银行出台的指导文件过多,但短期目标多、系统规划少、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致使金融机构无所适从,难以操作。

(三)货币政策的实际经济效果不显著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在稳定货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因此,衡量货币政策效率的最终尺度是货币政策的实际经济效果如何。以朔州市为例,近几年,该市实施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强攻工业的战略决策,促进了市辖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的提高,推进了市域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但也暴露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即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金融机构贷款总量偏少,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增势走高,居民持币趋向明显,制约了货币供应量的扩张。

由此可见,近几年中央银行频繁出台的一系列扩大信贷投放、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在微观层面传导效率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的调控经济的目的。

四、对策思考

(一)增强基层中央银行的改革导向功能,确保货币政策顺利实施

1 基层中央银行要充分利用所处的地理优势和职能优势,积极采取灵活而实效性强的政策措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其一,针对商业银行信贷过度集中行为进行预警预报。充分发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建立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定期对银行贷款投向进行分析,对系统性或区域性的信贷集中进行预警预报,并采取措施对信贷集中进行控制。其二,发挥中国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的合理信贷投放,促进经济、金融双赢双活。

2 加大基层中央银行对再贷款、再贴现的操作力度,刺激基层金融机构扩大投放。目前,再贷款、再贴现是基层中央银行最直接的调控手段,要发挥其积极效果,其一,必须扩大再贷款、再贴现规模,给基层中央银行更多的操作权限,对再贷款资金使用的政策限定要有弹性,真正使再贴现、再贷款资金在协调金融机构增加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和支持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二,要大力发展票据市场,鼓励商业银行扩大票据贴现业务,以此推动中央银行再贴现业务的发展。

3 完善机制,增强履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是建立全面的监测机制。在现有金融统计监测数据基础上,探索建立包括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能为分析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信息支撑,实现宏观与区域信息相结合的经济金融运行监测体系,及时监测反馈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二是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基层人民银行要切实做好与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通过组织召开金融运行分析会、银企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构建地方政府与银行、企业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多边交流和共同协商、相互沟通,疏导政、银、企三方联系渠道,提高履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三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基层人行要设定完备的指标体系,对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与货币信贷政策导向吻合程度进行评价和考核,并将考核情况向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上级部门反馈,以确保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

(二)健全商业银行微观机制,疏通微观传导渠道

1 适当放权给基层商业银行,保证它们拥有一定的信贷权限,能够自主地结合各地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资金的合理需求,及时发放贷款,以解决资金困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 明确职责,科学合理地划分信贷管理权限,完善信贷责任制,尽量避免权限集中和权责不对称影响基层行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规范基层银行的信贷经营行为,建立新增存、贷款比例考核奖惩制度,调动基层行组织资金的积极性。

(三)改善环境,疏通履行货币政策的渠道

一是深化银行体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信贷管理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延长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二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要加快企业征信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担保体系。要发挥金融系统联合制裁的作用,建立严格执法的法制环境,促进社会信用秩序的根本好转。三是发展地方金融体系。在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基层分支机构的情况下,仅靠农村信用社难以承担起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功能。基层人行应通过窗口指导、联合地方政府进行项目推介、加大对农信社的支持力度和组建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等形式,建立起为县域经济服务的金融体系。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针对我国社会日趋老龄化的特征,选择适宜的保障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保障水平,扩大覆盖面,稳定居民预期,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财富效应,促进生产与消费的有效衔接,维护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上一篇:对包头市弱势群体金融服务问题的调查 下一篇:试论如何加强金融稳定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