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堂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9-26 03:27:2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堂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堂是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校要融合大学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方面共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课堂途径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就是要“进学生头脑”,要融入高校课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堂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堂教育,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渗透、统一到大学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提高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责任感;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潜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行统一,表里如一。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堂,关键在于把课堂教育与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结合起来,要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课堂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实效性差

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存在着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实践、体验、养成教育的培养;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只是“填鸭式”的灌输,讲大道理,空洞、无味,内容脱离学生的现实需求,教学过程参与性不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可度不高。另外,在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由于受课时所限,多数高校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实践层面的有效考核,导致学生体会不深,认同感不强,践行能力差。因此,高校课堂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践行能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脱节

目前,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多以通俗娱乐活动为主,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娱乐需求,而忽视了校园文化本身的内涵和价值。在这种浅层校园文化建设中价值观教育欠缺,学校教育理念缺失,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培养都受到了影响。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落实形式化

目前,高校都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在倡导把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堂中,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是,一些高校盲目跟风,攀比,只重表面工程,宣传形式主义,忽视学生感受,不重实际效果。因此,高校不仅要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课堂中,落实到每位教师,还要融入到学校管理中,更要融入到学校长远规划中,发挥其长效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堂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

高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使其成为社会所需人才的场所。因此,高校必须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这一教育理念的最好诠释,也为这一教育理念指引了方向。

高校转变教育观念必须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重视社会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纳入到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增加社会实践的教学任务,完善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健全社会实践课程的考核评估制度。通过实践教学,使大学生能够把个人理想抱负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与家乡发展建设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转化为爱家乡、爱岗位、爱他人,真正成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新一代。

(二)高校要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主课堂和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内容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理论教学可以运用互动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也可尝试运用新型教学方式――慕课,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实践教学可以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汇报演出、竞赛、小组游戏、参观、社会调查、工作坊等灵活多样的手段吸引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真正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笔者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出了“项目教学法”,把项目管理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项目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学生主动创造的过程。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践行能力得到了提高。

各专业课程要发挥德育功能,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把本专业的专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把专业能力建设和人文素养提升有机结合,把专业成长与个人成长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校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高校课堂的讲台是高校教师的工作岗位,是传播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阵地,是教师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地方,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着学生,因此,核心价值观要“进学生头脑”,必须先“进教师头脑”。教师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来约束和完善自身,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明确自身角色和责任,转变教育理念,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要深刻理解、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结合历史、国情、实际,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把核心价值观讲透、讲活。同时,要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共青团干部、党政干部的合力,形成同网多元的力量,共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另外,高校要引进学校社会工作者,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介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活动中,寓教育于活动中,增强其实效性。

(四)高校要积极开拓社会实践基地

高校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拓校内、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可以开放校史展,通过参观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和精神,培育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开拓勤工助学岗位和公益劳动岗位,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了解社会,感恩社会,培养学生为人们服务的意识和公民意识。校外可以开拓企业、社会组织、各级共青团组织、社区、NGO等组织,为学生了解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平台。高校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社会适应性教育,针对高年级学生可以结合所学专业开展爱岗敬业、创业就业、诚信意识、志愿精神等内容的培育和践行。

另外,高校要积极推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建立。“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组织青少年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载体,是集教育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科研性于一体的教育资源,是青少年体验生活、感悟文化、开阔视野、磨练意志、修养道德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可以通过链接企业、公益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资源,共同创办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德育功能、体验与实践功能、创新功能。

(五)高校要在校园文化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灵魂,高校要“以稳定而持久的固化实体为依托,通过主题鲜明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育的实效”。同时,高校要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系训、校训、校歌、校徽中,通过视觉强化、行为强化灌输理论和价值信念。再有,就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为依托,通过意蕴深远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育的实效。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要注重活动本身的内涵和教育意义,找到文化活动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可以利用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共同力量传播主流价值观,通过学生喜爱的宣传方式来影响他们的意识形态。同时,也要鼓励大学生群体用独特的、创新的方式传递正能量。再有,高校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的先锋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团日活动,利用基层团组织的力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班级,走进宿舍。

总而言之,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动员学生自身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双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本书编写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人民出版社,2014.

本文系2015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JSZ1512。

上一篇:药学专业本科助研工程实践效果初步评价 下一篇:她们为什么“死吃不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