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质疑能力的现状及培养策略

时间:2022-09-25 09:23:17

数学教学中质疑能力的现状及培养策略

“科学创见始于提出问题,没有问题何来创新”?“质疑能力”是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创造发明的源头,也是科技发展的动力之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质疑态度,养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而且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出问题”,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说:“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因此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基础教育改革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质疑能力”培养初期――让学生“开口问”。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老师埋怨:“现在的学生太懒了,一个问题出来,根本没有人举手,更别提自己提出问题了,就等着老师告诉他呢!”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有“亲自觅食”的欲望――学生自己“开口问”。

我们的目的只是想让学生“开口问”,只要学生“开口问”,我们就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至于“问”的质量如何,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初期可暂不作过高要求。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失误”入手,使学生产生“开口问”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当某位教师在板书时不小心写错或漏写一个字时,课堂上马上会引起一片“窃窃私语”声,个别“胆大”的学生会告诉老师“你写错了吧?”,而且一脸得意。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老师居然也犯错了,这就让他产生一种强烈的想纠正老师错误的欲望,以及纠正以后所带来的强烈的成就感。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一方面给学生灌输“教师也是凡人,教师也会犯错”的思想,让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课本”,敢于质疑。另一方面,大力表扬纠错的同学,给其他同学树立一个榜样。在培养“质疑能力”初期,教师甚至可以故意犯错,给学生制造“开口问”的机会。

2.从数学实践活动入手,使学生产生“开口问”的欲望。这里的数学实践活动,指的是只有活动目标、没有活动方案的实践活动。如要求同学们利用一节数学课“测量旗杆的高度”,却不告诉学生“怎么测”,学生自然提出质疑:怎么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达到“测量旗杆高度”的活动目标,就必须要“开口问”,从而迈出了“开口问”的第一步。

3.从“缺条件”或“条件错误”的习题入手,使学生产生“开口问”的欲望。在课堂练习中,可适当加一些“缺条件”或“条件错误”的习题,让学生去做。当学生怎么做都做不出来时,他就对这道题产生质疑:是不是这道题错了,错在哪儿呢?怎样改才能做?学生要想完成这道题,就不得不“开口问”,最终将它变成一道正确的题,才能求解。

总之,“质疑能力”培养的初期,学生的“质疑”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只要学生“开口问”就达到了目的,为“质疑能力”的培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质疑能力”培养的早期――“敢问”。

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质疑能力”培养的中期――“好问”。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而且要主动质疑。

1.在预习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主动质疑。让学生提前预习新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教师课前收集后进行综合、归类,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索或在教师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一个主动质疑的过程。

2.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质疑。如学习“代数式”部分的内容时,让学生观察一份月历,提问:从这份月历中,你发现数字之间有哪些规律?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在得出一种规律的情况下,会主动质疑:还有没有其他规律?

3.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使学生主动质疑。如在探索“构成三角形的条件”时,学生准备了各种长度的小棒,自己动手拼三角形,拼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的可以拼成三角形,有些不能拼成三角形。此时,学生会主动质疑:三根小棒什么时候能拼成三角形,什么时候不能拼成三角形?

4.课后撰写数学日记,使学生主动质疑。每天的课结束,要求学生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今天的课的大致流程,提出自己的难点在哪,在哪些地方学有所获,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给了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一个质疑的机会。

(四)“质疑能力”培养的后期――“会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是前提,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开口问”“敢问”“好问”,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

质疑不是随便提问题,而是经过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一些质疑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质疑方法

(一)类比联想进行质疑。

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概念、性质、定理是相类似的,把它们联系起来,质疑:它们有何异同点,并通过分析、讨论、比较等方法进行释疑,最后得出正确结论。如:在学生“三角形相似的判别”这一知识点时,可由“三角形全等的判别”进行类比联想,从而得出三角形相似可能有哪些判别方法。再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分析、讨论、比较得出“三角形相似的判别”方法。

(二)由因及果,追根溯源,进行质疑。

教学中要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习惯于问“为什么”,进行追根溯源。如在学习“投影现象”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观察并测量在阳光下两个并排站立的同学(一高一矮)的身高及影长。通过观察和测量后质疑:(1)这两个同学的身高有什么关系?(2)他们的影长有什么关系?(3)他们的身高与影长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像这样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常常会引出一些数学概念、性质或定理的知识生成过程,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三)变换条件进行质疑。

许多数学题目只要改动其中一个条件,它就变成了另外一道题。在习题课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变换条件进行质疑,从而使一类问题得到解决。在教学中长期坚持引导学生应用这种方法进行质疑,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灵活性及思维的发散性。

不管学生用的是哪一种质疑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作用,因为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不是按部就班地从“开口问”到“敢问”再到“好问”“会问”,更多的时候它们是没有明显时间界限的,它们是一个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有机结合体。

“质疑是数学的心脏”,质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丰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再创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数学).

[2]中学数学教育.

[3]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