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英汉思维差异,重审英语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时间:2022-10-27 11:08:36

着眼英汉思维差异,重审英语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摘 要: 作者由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语言错误,反思英语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缺失,分析知识构建的内涵,同时着眼英汉思维差异对构建新知识的客观干扰,提出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在学习者的大脑中“塑造英语思维模式”,要从课堂有效思维训练,增强语感入手进行实践。

关键词: 英汉思维差异 英语教学 思维训练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英语教师在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实践中,教学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上了新台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甚至是“愤怒”:为什么学生在运用英语时语言错误“千变万化、连绵不断”?一些学生不用固定搭配、不分词性、不用时态,写残缺句已成为常态。当面对一些长期学习低效的学生时,有的老师除了把原因归结到学生自身懒惰上,认为自己束手无策。显然,“愤怒”与“束手无策”不应该是英语教师的作为,因为学生在英语思维方面的普遍的错误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柏拉图说:“很简单,山若不过来,我就过去。”英语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当然应该率先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从改变自己开始。我认为,一些教师对英语学习的本质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及思维定势,过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研究学生学的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尤其是课堂上的思维训练多以经验行事,缺乏系统性,甚至尚处于“随心所欲”的阶段,致使收效甚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中包括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所以,为增强教学实效,重审英语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成为了教科研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英汉思维差异对英语学习的重要影响

构建主义认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习者的记忆中,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在运用英语时,容易出现把英语词汇用汉语思维组合成不合英语语法的中国式英语句子。这是他们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构建,只是受到母语强思维模式强大的干扰,有时会构建出中国式英语。所以,英语教师务必要认识到英汉思维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下面的两个错译的句子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英汉思维差异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I have made it clear that I will never go back there.”在学习了形式宾语it用法以后,依然有不少学生把句子错译为:“我已经把那里打扫干净了,我再也不要回那里了。”而此句本意是:“我已经申明再也不会回那儿了。”“I couldn’t have been happier;there was nothing else that I would wish for.”有学生错译为:“我不高兴,因为没有我想得到的东西。”而此句本意是:“我非常高兴;再也没有我想要的东西了。(言下之意很满足。)”

在订正作业中,学生还犯这样的错误,的确让老师有挫败感,很可能就把原因归结到学生基础差、习惯不好、学习偷懒上。但是我认为英语教师应该由此认识到英汉思维差异对英语学习造成的干扰,理性地对待此类错误,解决问题。分析英汉思维的差异,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一条必要途径。

英语是拼音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汉语的文字与概念之间无需额外的思维过程,所以呈现“凝聚”型特征;而英语的拼音文字在字面上与概念上并无直接意义的联系,但句子的每个成分都必须到位,缺一不可,在思维过程中便需要有“理性的分析”。

中国的高中学生都已经形成了汉语“凝聚”型的强思维模式,因此在学习英语时,希望他们以“理性的分析”型完全取代“凝聚”型模式是不大可能的,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了许多貌似“低级”的错误是有一定的缘由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想办法增强学习成效。事实上,思维是可以训练的,通过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新的思维模式。所以,我认为,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在学习者的大脑中“塑造英语思维模式”,思维训练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语言掌握程度的高低。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英语,而是要着眼于英汉思维差异,遵循学习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构建新知识。

教师还要看到,在语言运用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英语语言意识还不强时,犯错误是属于正常的。只有当他们的英语语言意识达到一定程度,通俗地讲,就是有了语感时,一些常犯的错误,如基本时态、名词的单复数就能被自动更正。所以,要帮助学生“塑造英语思维模式”,就要从有效思维训练,增强语感入手。

三、在课堂教学中对思维训练的实践探索

1.宏观上,优化课堂设计,激发思维活动。

根据学生课上注意力发展变化的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在适当的时间选用最适宜的思维训练方式。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的思维训练点,在备课中着重备思维发展链,将发散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训练层层推进。

上课初始,借助图片、实物、多媒体资料、情景剧表演等,引导学生在起始5分钟内就把对课间活动的兴奋转移到课堂学习上,利用发散思维、形象思维训练呈现新课。

然后,在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的前20分钟,发展抽象思维训练。围绕主题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剖析新知识,听、说、读、写有侧重,进行从形式到意义的操练,中间可变换学习方式。

接下来的15分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练习与复习的训练。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最后5分钟,开放式讨论或小组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趋于疲劳时,再次点燃活动热情,让抽象思维融入形象思维。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整节课上思维都动起来,在思考和运用中,逐渐形成英语思维能力。当然,理想与现实是有差异的,但我相信,只要心中怀有教育的理想,行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我们一定会越做越好。

2.微观上,用形式多样的练习造就英语的“思维定势”,形成语感。

人们现在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这个意识就是形成一种运用语法规则的思维定势。我们认为,在整个英语教学模式中,都不妨强调培养一种英语的“思维定势”。

在教学中可以挑选一些中英文句式反差较大,能反映中英文思维差异的典型的句子让学生背诵,让他们充分体会语言特点,感受文化差异。例如:汉语讲:“车来了!”而英语的句子是:“Here comes the bus!”一定要采用倒装句式。再如汉语讲:“昨晚那家宾馆起火了。”而英语的句子是:“A fire broke out in that hotel.”很明显,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时英语与汉语对主语或动词的选择常常会截然不同。另外,一个更加明显的区别是汉语使用前置定语,而英语中常常是定语后置。如英语讲:“The house,of which the roof was damaged last month,has now been repaired.”而用汉语则说:“上个月屋顶损坏的那所房子,现在已经修好了。”

另外,通过扩充句子,改写句子甚至改写短文,让学生在联系自身,联系生活的“创作”中,渐渐进入主动英语思维的状态。如:给学生一两个词,让他们把句子写长。aware―aware of―make people aware of-make peopl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The article has made peopl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It’s clear that the article has made peopl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在创造性的练习中,他们会渐渐学会注意时态、主谓一致等要求,同样,缩写句子也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句子的主干。

实践表明,在评讲习题时,最能吸引学生的就是老师那似乎不经意地动一个词或一处标点,往往这时学生们都会跃跃欲试,或有思维拔节之感。如在讲到从句时,呈现给学生几个相似的句子:

(a.It,that?摇b.As?摇c.What,that)

实际上,不管是导入新课,学单词、学句型,还是理解文章,讲解习题,教师都可以通过设疑或组织学生开展感兴趣的活动,调动他们积极性,让他们在平等、民主、宽松的语言氛围中让思维闪光、跃动。只有真正融入,才能把感觉记在心里。

值得强调的是要增强语感,语言材料的输入量一定要有保障。最方便也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课外阅读尤其重要,所以应该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并做简要读书笔记,每周定时用一两节课时间加以答疑或点评或给予指导。

四、结语

考虑到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的结构上的明显差异,考虑到汉语的强思维模式对英语思维模式形成的阻碍,英语教师在进行指导时应遵循学习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有效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增强语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我对学生思维训练此课题的思考与实践虽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教学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学生的“心理共鸣”点燃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我始终相信,只要在教学中多一点理性的思考,多一点实践探究,教师的思维之“火”一定会燎起学生的思维之“原”。

参考文献:

[1]崔卫红.英语思维建构学习方案的哲学思考[J].科技文汇,2011.01(中旬刊).

[2]顾韵.学生口头报告中无意语码转化现象分析[J].国外外语教学,2004,(4).

[3]余东.论思维模式与英语教学模式,广州大学学报[J].2003.3,VOL2,(3).

[4]赵琨,刘娟.创新思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尝试[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4.12,VOL19,(6).

[5]Jeremy Hammer.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8.

[6]殷志勇.英汉差异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8,(1).

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课堂转型视阈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GHB09319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高职任务型英语写作教学的探... 下一篇:在课堂中如何引领“深度”的数学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