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中如何引领“深度”的数学对话

时间:2022-07-30 10:45:28

在课堂中如何引领“深度”的数学对话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产生不是被迫应答的,而是有自身学习需求的可说、可交流的话语呢?怎样才能让教师顺利退出教学中的“传话”与“框架”设定机制,把课堂话语权真正还给学生?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是主体自主建构的过程。就数学学习而言,优化学生主体与教材(文本)的深层对话,是促进课堂建构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堂中的“学生与文本对话”,特指学生个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调动潜在的思维灵性,通过阅读教材构建意义的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发展思维、训练语言的过程。那么,数学教学如何促成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呢?

一、研读感悟,让对话走向深入

所谓“研读感悟”,就是学生主体先逐字逐句地阅读教材内容,努力从整体上建立对数学知识的初步感知,然后对重点字、词展开分析、研究,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感悟。

某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让学生研读教材结语:“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读后,师生之间有如下对话。

师:在这段结语中,有一个词挺特别的,你发现了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疑惑地)这里为什么要用上两个“通常”呢?

生2:(连忙补充)这里两个通常的意思相同吗?

生3:这里两个“通常”之外的含义是什么?

师:读得细致,想得透彻!对于这些问题,你们能否结合刚才的例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可以先商量一下。

生4:第一个“通常”之外的意思是,如果分母扩大若干倍后,恰好是10、100、1000时可以直接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如1/5=20/100=20%。

生5:(马上举手)第一个“通常”之外还有一个意思,当分母缩小苦干倍后恰好是10、100、1000时,也可以直接转化。如25/500=5/100=5%。

生6:第二个“通常”的意思是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通常”之外是指有特定要求时,应按要求保留小数。

两个“通常”,显示出了数学结论的简约性和严密性。课堂以“通常”为突破口,展开师生与教材(文本)的对话。随着对话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数学结论的固有内涵和丰富外延获得了个性化的领悟,数学知识的意义在逻辑对话中得以建构和生成。

二、图文结合,让对话富有情趣

“图文结合”,就是让学生将教材(文本)中呈现的图片信息(线段图、几何图、直观图等)和与之相匹配的文字结合起来,观图思文,读文想图,图文合一,获得对文本内涵的形象感悟。

有位教师上一年级“问题解决”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图文结合领悟文本的:

(课件出示人教版第二册第19页捉迷藏情境图,隐去其余两幅情境图)

师:在这幅美丽的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小朋友在捉迷藏。

生2:我看到了6个小朋友,有些小朋友躲在大树后面。

生3:有6个小朋友藏了起来。

生4:(急忙地)不对!应该是7个小朋友藏了起来。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4:课本上面写着一句话,13个同学捉迷藏,这里有6个人,藏起来了几个?所以,我知道有7个人藏了起来。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不但能从图上获得信息,还能结合文字来理解知识,真棒!

本课知识是应用题学习的前身和雏形。所以,学生能否图文结合,理清教材要传达的信息,对日后进行应用题的系统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行的数学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通过呈现图画来传递信息的,同时通过文字描述进行诠释。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往往只关注图示的“画龙”情景之趣,而忽视文字的“点睛”作用之妙。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将图文有机结合起来,以便在富有情趣的对话中达到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把握。

三、手脑并用,让对话充满活力

教学现实中,许多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实际上只是停留在“走马观花”的肤浅层面。数学教材充满着严谨的分析和严密的推理,只“看”不“做”,难以获得对数学知识个性化的理解。所以课堂呼唤“手脑并用”,即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提示,展开诸如“算一算、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填一填”的实践活动,将静态凝固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伸展的数学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

我曾听过一节教学《年、月、日》的课,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知道每个月究竟是大月还是小月,就能准确地说出每个月的天数,这说明,判断大月小月的本领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记住大月和小月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1:我发现以七月为界线,前面的大月都是单数,后面的大月都是双数。

生2:我补充,这个规律叫做“七前单月大,七后双月大”。

师:你们的知识面真广!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正确区分大小月了,的确是一种好办法。其实,我们教材中还介绍了一种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请同学们结合图示自学课本,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拳头凸出的地方表示什么?凹下去的地方又表示什么?

2.2月用拳头的什么部位表示?8月呢?

3.用自己的拳头操练一下书上介绍的方法。

师:谁能举起拳头边指边数?(请三名代表演示)

师:是不是凸出的地方都表示大月,凹进去的地方都表示小月?

生3:凸出的地方都表示大月,但凹进去的地方不都表示小月,因为2月也在凹进去的地方。

师:2月不是小月,我们一般称为“2月平”。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男生表示大月,女生表示小月,老师出示月份,请相应的那部分同学站起来。(10月、7月、4月、8月、2月)

师:为什么老师报“2月”时大家都不站起来?

生4:因为2月既不是大月又不是小月。

教材文本所呈现的“拳头判别法”,给学习提供了“手脑并用”的巧妙契机。学生通过阅读与实践,知识得以感悟、思维得以锤炼、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使课堂散发出浓郁的生命光彩。

“深度”教学对话使我们真切地感悟并体验着“在对话教学中,教材成为‘谈资’,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成为目的,教学真正成为教育的基本途径,对话生成彻底改变了搬运和移植知识的教学形态,教材中心知识专制不得不退场,新的教学秩序得以建立”这一美好的教学境界,今后,我们仍将为之不懈地努力。

上一篇:着眼英汉思维差异,重审英语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下一篇: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