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探讨:基于企业境界视角

时间:2022-09-25 04:58:54

企业社会责任探讨:基于企业境界视角

摘要:在回顾企业社会责任已有理论视角的基础上,从企业境界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维度进行新的探讨,并强调对企业社会责任阶段性的重视。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维度;企业境界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026-02

伴随社会分工日趋深化及经济全球化,企业需要参与的交易活动日趋增加,企业行为对相关利益者不断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常常导致市场混乱、环境污染、社会经济衰退及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并由此引起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目前尚存争议,可以认为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应在不同发展阶段最大限度地增进和维护社会利益。对于企业何以承担社会责任及社会责任的维度,学术界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为此,本文从企业境界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维度作出新的探讨,以加深对其理解。

一、企业社会责任:已有理论视角

关于企业为何要承担社会责任,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展开了研究,形成了以下理论视角:(1)利益相关者视角。该理论把企业对股东的责任扩展到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使企业不仅要处理好与股东的关系,而且还要处理好与其他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承担起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2)社会责任层级理论。该理论主要探讨企业究竟应承担哪些社会责任,这些责任之间关系如何?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1971)、A.B.卡罗尔(1979,1991)及德・乔治(1993)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社会责任层级理论。如卡罗尔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中最基础的是经济责任,第二层的是法律责任;第三层的是道德责任;最高层的是慈善责任。(3)企业公民理论。该理论将企业看成社会的一部分,认为企业同个体社会公民一样,在社会合法性方面,既拥有社会公民的权益,同时也必须承担对社会的责任。(4)经济伦理学的社会责任理论。按照综合契约论,履行与各种利益集团的合同义务是企业的责任,它暗含着企业必须符合公众期望,是企业责任的一种扩展。

以上理论突破了传统企业观点的束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为股东创造利润、纳税和解决就业,还要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对所处环境负责,为所处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但与其他社会理论相比,以上四种理论之间没有严密内在联系,缺少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忽视了企业的发展阶段,因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完全市场化条件下,在企业实力和经营理念发展都比较成熟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侧重点应是不同的,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不应强求一律。因此,必须将以上理论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结合起来。

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境界视角

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有四大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不断提升,意味着人生境界不断提高。冯友兰(1986)指出,只有不断提升人生境界,才能不断地实现人生价值,才能不断发展直至完善“真我”。如将其进一步扩展、延伸,可用来分析企业及其他组织乃至人类社会,来诠释各类组织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方向,分析人类社会的演变历程和文明形态的演化。个体、组织和人类社会都在追求着发展境界,个体人生境界的提升有利于组织进而促进人类社会境界的提升。同样,人类社会境界的提升也会反过来影响组织和个人的人生境界的选择,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胡宜挺,2010),具体(如图1所示)。因此,企业同样存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不同境界代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同时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

图1个体、组织和人类社会境界及其关系

1.自然境界的企业。“自然境界”是企业发展境界中一种层次最低的境界。处在该境界中的企业,其行为特征是“顺才”和“顺习”(冯友兰,1996),表明企业对自身行为没有了解,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活动。处于该境界的企业相对于外部环境较弱,企业为了基本的生存安全被迫持续地参与竞争,为自己创造生存空间。但由于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从外界获取资源极其有限,企业生产率较低。此时的企业处于建立初期,产品产量和销量还很低,基本呈亏损状态,与外界相互交往不多,相互影响不多,两者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和谐状态,即“天人合一”的时期。这个时期,企业的主要责任就是自己的生存,无须也没有能力承担过多社会责任。

2.功利境界的企业。在企业为生存需要与外界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强烈的生存和发展欲望,不断驱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推动了企业发展。此时的企业产销两旺,逐渐步入盈利阶段,企业积累也在不断增加。但当企业力量能够突破外界限制并获取大量利润时,渐渐受利润最大化、物质财富至上观念影响,企业开始为自身无限欲望的满足,不惜利用一些可能手段获取财富。可以说,企业进入了功利境界,对自己行为已有清楚地了解,无论是以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行为方式,其目的都是“为我”或“为利”(冯友兰,1996)。处于该境界的企业外界有了更多交往,相互影响加大,为获取利润最大化甚至不择手段,全然不顾社会整体利益的得失。如许多企业生产伪劣、有害产品,污染环境,欺骗消费者,压榨员工等。因此,该阶段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凸显,但企业还没有社会责任意识;消费者为满足丰富的产品需要,对企业也比较宽容,企业来自消费者的责任压力较小;为繁荣市场,增加税收,扶持企业的成长,政府主要强调企业的经济责任和部分法律责任,对其他社会责任还没有重视。

3.道德境界的企业。道德境界是冯友兰认定的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该境界的特征可概括为所说的“行义”或“为公” (冯友兰,1996),“为公”是“利他”,目的在“贡献”,重“与”,与功利境界的“为我”或“为利”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此境界中的企业,对于自身已有觉解,开始反思、规范自己行为,重视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在“利己”同时开始关注“利他”。即处于道德境界的企业开始主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之所以如此,一是伴随企业发展和利润增加,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不断更新,经营者越来越认识到经营企业的最高目标是什么,承担一些社会责任理所当然;二是伴随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加上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只有顺应要求才能在市场中立足;三是伴随企业规模扩张和财富积累以及政府执政理念变化,政府对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呼吁这些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需要强调的是,处于该境界的企业只是重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及道德责任,还仅限于人类社会范围内,对自然环境保护等还没引起重视。一些企业一方面在从事大量慈善活动,但另一方面又存在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

4.天地境界的企业。天地境界是企业的最高境界,该境界的企业不仅全面了解自己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而且了解企业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这时企业已不是停留在“行义”,而是“事天”(冯友兰,1996)。自然界相对于人类已从最初的敌人、榜样、对象转变为伙伴,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朋友。到此境界,自然生态环境恢复到合意水平,企业、社会与自然界协调、可持续发展。此境界的企业经营理念中有他人、有社会、有自然界,即企业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承担这方面的社会责任。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

以上分析表明,伴随企业的发展,其社会责任的构成在逐步丰富。尽管不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进行详细罗列,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呈以下动态变化:经济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环保责任……且各维度所占权重有所不同。首先,企业应承担并履行好经济责任,为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为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其次,企业在遵纪守法方面作出表率,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劳动法等;认真履行合同,诚信、合法经营等。再次,道德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企业应努力使社会不遭受自己的运营活动、产品及服务的消极影响,积极从事慈善事业,如支援社区教育,支持健康、人文关怀、文化与艺术、城市建设等项目的发展,帮助社区改善公共环境,自愿为社区工作。最后,环保责任,即在关注社会、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重建。如降低能耗,消除污染,加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大力发展绿色企业,为环境保护尽职尽责。

参考文献:

[1]A.B.卡罗尔,A.K.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3-24.

[2]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责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31-154.

[3]胡宜挺.文明形态的演化与生态文明建设[C].中国生态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2010:11-24.

[4]冯友兰.新原人[G]//贞元六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54-557.

上一篇:现代企业战略联盟企业制度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论国有企业效能监察质量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