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话题教学”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09-25 02:33:32

英语“话题教学”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摘 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利用“话题教学”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可让英语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话题教学;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3-0052-03

在初中英语话题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学习。那么,如何利用初中英语“话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提高教师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在“话题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相关话题的引入者、话题深化和升级的推动者、学生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者以及学生精彩表现的欣赏者。教师只有科学合理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充分发挥相应角色的作用。

其次,教师要不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问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不断学习做好相关知识的储备,防止被学生“问倒”。教师还必须能够根据每单元的相关文本资料整合出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的话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话题的准备和讨论中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具备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的能力。师生之间需要彼此沟通,在小组互助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走下讲台,与学生“打成一片”。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常伴随着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情感体验的推动下,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抓词汇构建,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个问题,想到的答案越多,思维的流畅性就越高。

在“话题教学”的过程中,词汇构建工作完成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教师不能忽视词汇构建工作,这是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理解并掌握新授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本单元话题相关语言知识的总结、梳理和训练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对各项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非常熟悉之后才能达到联想丰富、运用自如的境界。只有这样,学生在语言知识的具体运用时才能呼之即出、左右逢源,思维流畅。如人教版教材中Introduction这一话题就涵盖了七年级上下册共15个单元、八年级上下册共8个单元及九年级全一册4个单元的内容。学生需要构建的话题参考词包括people around you, name, age (numbers), address (places), jobs, interests and hobbies, personalities, looks, dreams 及能够支撑本话题的多组话题参考句等。

英语词汇丰富多彩,有一词多意、同音异形、同义异形、派生词、合成词等。教师可以结合这些特点在词汇构建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play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play cards打牌, play chess下棋, play football踢足球, play badminton打羽毛球, play the piano弹钢琴, play the drums敲鼓, play the violin拉小提琴,play games做游戏等等。同一个句子在英语中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我们昨天玩得很愉快,我们分别总结出I had a good time yesterday. / I had a great time yesterday. / I had a nice time yesterday. / I had a wonderful time yesterday. / I enjoyed myself yesterday. / I had great fun yesterday .等句型。日积月累,学生对谈论话题所需的参考词和参考句自然而然就会非常熟悉,就可以用英语自如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及观点,思维的流畅性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利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能想出不同类型的答案。

在“话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互助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掌握变异规律,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使学生掌握好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所学的知识形成网络系统。学习语言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交际,针对同一交际目的,不同的学生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这样就为培养学生的变通性提供了空间。在“话题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用变化、发展和创造的眼光去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通过组内或组间进行的举一反三、一句多译、一句多型、一词多义等活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这样可以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使新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内化,逐步扩展知识网络。这种知识网络给思维的变通性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做事情,真正把语言知识转化为使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 10 I’d like some noodles. 这一单元中,有关服务员接待顾客时的用语,学生总结出了Can I help you? / May I help you? / 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 / What can I do for you? / May I take your order? / May I have your order? Can I take your order? / Can I have your order? 等句型,为在真实的语境中自由灵活地使用英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为了提高本组的得分,小组内每个成员都积极准备,有的查阅课本,有的问老师,还有的上网去搜。学生对同一个情境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所得、补充自己的不足,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扩大了词汇量。

四、课下延伸拓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发散思维的独特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方法,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的见解越新奇独特者,独创性越高。

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用大量生动有趣的题材去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在“话题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完成课上任务的同时,给学生布置了开放性的作业。如看图作文、自编情景剧、续写故事、概括性复述等,将学生的语言学习任务延伸到课下。学生非常喜欢这项任务,这些任务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这些开放性学习任务时,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不断挖掘头脑中储存的知识信息,使原来所学的知识再现,进而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加以巩固提高,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在“话题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以人教版八年级Unit 9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为例,本单元的话题为invitation,在课下自编情景剧时,学生根据各组情况设计各种情景来完成该项任务。有的通过打电话发出邀请,有的通过电子邮件发出邀请,有的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面对面发出邀请,有的通过到同学家做客发出邀请,有的通过偶遇发出邀请。每个组都有自己的创意,都能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组合不同的话题参考句来表达主题思想。

根据话题情景进行自由开放的对话交流,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独特性。同时,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教学反馈的目的,促进教学相长。

上一篇:翻转课堂理念下的一堂探究性教学课 下一篇:高中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培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