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呼唤人文性

时间:2022-09-25 01:33:49

作文教学呼唤人文性

言为心声,作文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一种心声的表露,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人文性是作文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作文痛失人文性的现状 认真审视一下学生的作文,我们会顿生难过与悲哀之情。就作文的内容而言,充斥学生作文的是空话套话,老掉牙的故事,范文中借来的情感,故意拔高的立意,无病,空泛而谈;就作文的过程来看,学生缺少观察生活,体验人生的活动,没有了素材,也就没有真实的故事,也就失去了富有个性的情感和见解,消解了表达的愿望。他们也就只能穷于应付,生搬一些现成的材料,套用模式;就其功能而言,作文失去了育人这一根本点,学生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挖掘和培养,学生缺少了对鲜活的生活的洞察和体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这是阻碍和影响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教学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发展。原是作文本身特有属性的人文性,就目前阶段而言,是缺失的。

作文呼唤人文性的回归 学生作文沦落到这个地步,不能不说是应试教育惹的祸。重阅读,轻写作;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没有独立的写作教材,独立的写作体系;语文试卷上写作部分的分数也低于语文的基础知识和阅读部分。而一篇考试作文想要得个高分,学生们都有数:卷面整洁,字写得漂亮,构思巧妙,开头要吸引人,结尾要有深意,中间过渡要自然流畅。而写什么内容,抒发怎样的情感并不很重要。其实,我们的老师更清楚这一点。所以,每个学期的作文,量保而质难保,每次作文训练,给予学生指导的,也就这些所谓的作文知识和方法模式。

真正意义上说,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减反增,他们的生活不是丰富多彩而是单一沉闷。离开了生活的这个最基本的素材库,作文只能是闭门造车,空中楼阁。叶圣陶先生就这么认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离开了鲜活的生活,社会、家庭忽略了学生的生存状态,学生的生活需要和身心发展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那么,作文哪来人文性?

面对如此窘境,我们教师做了什么?安分、诚实的老师,他不会冒着牺牲学生前程的风险去追回作文的人文性,转而孜孜以求学生作文能得高分的策略,不懈努力,终于悟得真谛,年复一年,诲人不倦;大胆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振臂一呼,勇猛前行。只可惜,戴着镣铐,力气小者,不堪重负,英勇仆倒;底气强者,舞了一阵,最后还是觉得举步维艰。

让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凸现人文性 面对并不理想的写作教学的环境,退缩、回避只能误人子弟,研究出一套对付应试的方法,也不是育人的所在。要想让写作教学的人文性绽放出理性之光,首先需要我们老师给予学生人文的关怀,在整个写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巧妙的设计,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帮助学生展示个性的生活、体验、情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和实践,来凸现写作教学的人文性。

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立足校内,多渠道的间接体验生活。一是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报刊来关注世界,关注人生,感知时代的脉搏。这是很经济却十分有效的方法。二是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采用请进来的方法,也是很有效的。三是利用好学校图书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通过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体会古今中外的社会生活,从中吸取丰富的养料,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开放写作,激发兴趣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感受,在作文命题,写作内容,批改评讲等环节上,倾注教师的人文关怀,调适学生的写作心理,引导学生展示个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多写话题作文 命题作文有其特点,可以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但不能顾及每个学生的写作兴趣。话题作文则可以让大部分学生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给个话题,文体不限,这样一种开放性的写作,可以使学生的写作内容更宽泛,给学生心灵的自由和写作的自由,可以冲破陈旧的思想模式,在忠于生活和自己的心灵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从而使每次作文都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批改中现关怀,评讲中显真情 作文批改是最能显示教师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环节。积极进行面批、用词、内容表达方式上等方面师生可以互动,在推敲过程中,学生会充分感受老师的关爱,提升写作的兴趣。

习作,作为学生劳动的成果,学生在心理上期待自己的作文能够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鼓励。在评讲中,教师要把握学生这种心理,不但要表扬优秀的作文,更要让说真话、抒真情的作文得到肯定。

上一篇:难忘的师范学习生活 下一篇:阳光—自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