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9-24 06:27:25

我国水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

[提要] 水资源的保护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水资源的现状却令人担忧。针对当今水资源严重不足、水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探讨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针对供水矛盾日益尖锐、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等问题,提出可以采取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现状;过度开采;管理对策;水资源保护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水资源开发现状与管理对策探讨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1日

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对水资源的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全国城市的水资源压力和废污水排量不断增加。如何解决水资源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成为水资源保护和研究的重要内容。水资源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生存质量。水资源保护是一个国家为了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维护水资源的正常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科学的手段合理地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对影响水资源的经济、生态属性的各种行为进行干预的活动。要注意避免水源枯竭、过量开采。同时,也要顾及环境保护要求和生态改善的需要。在水质方面应防治水污染,维持水质良好状态,要消除有害物质进入水环境,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和监督。

一、中国水资源现状

(一)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低。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具有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低的特点。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问题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二)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的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三)降水量及河川径流量变化大。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21年中出现断流情况。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

(四)水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一些地方政府在处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上还存在认识偏差,抱有“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怕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投资环境,对水污染防治要求过低,存在以罚代治、处罚过轻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水污染治理和防治的积极性。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排入河流及湖泊,如长江流域里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一些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珠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2%,但是其下游流经城市河段水体的80%已受到较严重的污染,满足不了饮用水质要求,部分地区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性缺水。我国流域内各行政单位普遍存在着先污染自己、污染别人,再被别人污染的尴尬情形。

(五)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例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某些重要产品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六)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如,海河流域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其流域涵盖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我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占有量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五十年代相比人口增加1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出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八十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我国的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水更加紧张。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对策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可以看到我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等。

(一)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我国闹水荒主要是在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规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3、创新淡水资源管理内在机制。其中包括发挥市场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来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研究促进节水的水资源收费机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调整费用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志清.21世纪水资源展望[J].水资源保护,2004.4.

[2]姜文来.中国21世纪水资源安全对策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1.1.

[3]张利平,陈小凤,赵志鹏等.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3.

上一篇:我省启动饮用水水源保护执法检查等(12则) 下一篇:北疆西北部区域产业发展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