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时间:2022-09-24 02:42:56

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注重强调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课例研究正是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师生互动以及教学效果怎么样等问题,以期通过研究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努力创设“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力争实现“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舒展性的空间

一、自学质疑,洞察学生解题时的困惑与疑点

案例1 下课铃声响了,我和平行班的一位数学老师在回办公室的路上不期而遇,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比较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他发现班里一个学生的方法很特别,就是把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对角线相乘再比较大小就可以了,这种方法比通分、化成小数等其他方法要快得多。例如,比较和的大小,3×9=27,4×5=20,因为27>20,所以>。

我想,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类似的独特想法,面对学生不经意间的突兀之想,我们要做的就是关注学生个性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帮助学生寻找方法的来源依据。

二、交流展示,彰显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案例2 《圆柱的体积》教学回顾

《圆柱的体积》这一课,在集体反馈时,突然有个学生说道:“老师,圆柱的体积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来计算,也行啊!”怎么办?如果一解释,那教学思路就会被打乱,我的头脑中出现了暂时的“短路”。“你怎么会用这种方法呢?”“我的圆柱拼成长方体后,站不住,倒了。后来我发现,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侧面积的一半,而高就是底面半径。”经他这么一说,我恍然大悟,对呀!“下面大家再分组讨论,看一看,圆柱的体积还有什么办法也能推导出来?”学生情绪高涨,兴致盎然,在小组中摆弄学具,争相交流意见。他们还发现用“底面周长的一半×半径×高”,也能求出圆柱的体积。

【思考】《圆柱的体积》一课,本来教师设计的是把圆柱体切开,把它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再通过观察发现圆柱体与拼成的长方体之间的内在联系,顺水推舟得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可课堂上学生并没有如老师所愿,偏偏觉得长方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来计算,用“底面周长的一半×半径×高”,也能求出圆柱的体积。新课程关注生命个体,营造自由发展的空间。它要求师生角色的转变、注重个体的存在。教师要摆脱“师道尊严”的架子,走向平等中的首席,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老师发难,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形式,从而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关注,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上述课例中,教师能变被动为主动,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三、互动探究,体验参与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案例3 《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下面,请同学们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并用字母O标出圆心,请你画出这个圆的直径,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迅速动手操作,画圆,标圆心,画直径。(集体交流)

生1:我发现圆内的直径是画不完的,我只画了3条。

生2:我发现圆内的直径都是相等的,而且每条直径都是由2条半径组成的。

生3:我发现一个圆内的直径都相等,而且每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有无数条,是画不完的。

生4:老师,我发现圆内的直径有无数条,我认为是可以画完的。

(老师对生4的发言颇感意外)

师:既然有无数条直径,能说说你是怎么把它画完的吗?

生4:老师,你看,我这样画的。对吗?

生4边说边把自己的作业举向老师。这时,老师和坐在前面的同学都发现生4把整个圆涂满了。

生5:我觉得生4的画法不对。因为“无数条”就是永远数不完的意思。既然数不完,怎么能画得完呢?

生6:我觉得有道理。如果我们通过圆心画直径不间断的话,也就是没有间隔的话,圆就被画满了,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师:我很佩服刚才那两位同学的发言。应该说按照我们现在的认识水平,他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论上,圆内的直径有无数条,是画不完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画无数条直径时,就会充满了整个圆,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关于点、线、面的关系,大家在以后还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这里我们就不再深入探讨了。为了表扬生4同学的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我建议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生4以及刚才发言的同学……

【思考】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设的激情行程。”上述案例中老师的教学进展非常顺利,但生4的发言很明显与课堂教学不合拍。教师没有打断他的发言,而是耐心倾听了他的发言,并积极引导其他同学参与讨论和交流。该过程给我们两点启示:

1.不要打断对话,要让对方把话说完。千万不要因为某个同学不重要或不相关的发言而打断他,即使是错误的。

2.不要匆忙下结论,要三思而后言。不要急于评价对方的观点,不要急切地表达建议,不要因为对方不同的见解而面露不满,担心时间不够。要仔细地听对方说些什么,哪怕是错误的、不合理的。

四、迁移应用,关注生命成长与数学文化的渗透

案例4 《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玩过套圈游戏吗?在下面三幅图中,你认为哪种游戏方式最公平呢?能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吗?(出示下图)

你认为哪种游戏方式最公平?

生:我玩过这种游戏,不过我认为第三种游戏方式最公平。因为在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是相等的。把要套中的物体放在圆心,这样就使每位小朋友与物体的距离相同。前面两幅图中的小朋友到要套中物体的距离是不一样的,所以比赛就不公平。

2.谈话: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你知道吗”中的图片:欣赏圆)

3.谈话:我国古代对圆的精确记载是在两千多年前,墨子在他的著作中是这样给圆下定义的:“圆,一中同长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思考】小学阶段,学生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刚刚开始,一切都还处于懵懂状态,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无认识。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非常有必要。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生命不但属于他们自己,在某种程度更属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在我国小学课程方案中尚未设置这一课程的情况下,数学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应该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

上一篇:充分运用电教媒体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下一篇:动静结合,让计算教学洋溢浓郁“数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