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改革趋势与高职教师的适应性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24 01:30:28

高职教育改革趋势与高职教师的适应性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继续深入,高职教师的适应性发展问题已成为一个必须要面对的课题。专业教师要主动适应职业实践的“操作者”、教学行为的“引领者”、教学组织的“合奏者”等教学角色的转变。本文拟提出三种高职教师适应性发展策略,即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创新教师发展机制和引入合适的内部淘汰机制。

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高职教师;适应性发展

G712.0

近年来,我国经济产业进入到提质升级的战略转型阶段,伴随着经济产业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也进入到教育体制改革的攻坚期。产业经济的稳健发展,必须要有高质量的的产业人才体系予以支撑,各高职院校已进入到狠抓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高职教师也要积极应对和主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把好人才质量第一关。

一、高职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分析

(一)不断加强和推进教育与产业对接。高职教育必须服务于产业经济,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合理规划专业布局,大力加强和提升高职教育对产业发展的适应能力。因此,专业设置要更加贴近产业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加强专业与行业之间的整合。同时,要通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训手段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结构性改革,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继续深化高职人事制度的改革。高职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机制创新建构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高质量教师队伍。首先,要主动打破高职院校的自身窠臼和行业壁垒,实现各类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确保高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尖端水平;其次,要建立高职教师适应性发展机制,创造促进高职教师素质能力和业务水平提升的发展平台。

(三)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是评估教学活动的最终标准。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主要是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要素的改革。评价主体要打破过去由专业教师或由学校进行的单一化评价思路,建构由行业专家、企业一线技能人才、专业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多元化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要结合专业特点,实行弹性化、立体化、多面化评价;评价要素要能够量化,标准化,且具有可操作性。

(四)树立素质与能力全面发展的科学人才观。高职教育是一种能力教育,这里的能力主要指职业能力、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能直接服务于产业经济,能解决职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是一种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又不限于此,高职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能够适应社会和专业的发展,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教师适应性发展的新要求

(一)由理论知识的“讲述者”转变为职业实践的“操作者”。传统的本科教育注重知识的理论体系和学科的逻辑结构,高教育更强调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即使讲解得再绘声绘色也是“纸上谈兵”,学生的理解也终归是模棱两可,隔靴搔痒。更为重要的是,目前高职院校的部分师资直接来源于本科院校毕业的硕士、博士,虽然理论修养很高,学科的逻辑思维性强,但缺乏职业工作实践经历始终是其短板,这也是导致高职教育质量止步不前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由教育手段的“主宰者”转变为教学行为的“引领者”。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高职教育面对的对象是已完成基础教育的成年人,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甚至反叛意识。所以,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采取互为尊重、彼此认同的激励式教育,诱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在此过程中,学习的宽度、广度和深度已经是因人而异,非专业教师所能预见,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可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由教学组织的“独奏者”转变为“合奏者”。组织教学当然是专业教师的首要任务,发挥其主体作用也是理所当然,但并不是说,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都由专业教师来唱“独角戏”,尤其是高职教育,要紧密对接相关产业,树立开放式教学的理念,充当校园与社会的连接纽带,整合行业、企业和一切社会资源,把最新的职业理念、专业动态、先进工艺、技术标准引入校园,搭建好让学生表演的舞台。

三、高职教师适应性发展的策略

(一)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强化职业操作能力。专业教师的“专”体现在专业领域的权威性和高端性。专业教师首先要是学习型教师,要根据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具备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水平,始终处在行业领域的最前沿状态。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定期进行企业实践,熟练掌握职业核心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置于实训指导师的身份,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相关的工作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建教师发展机制,打造高质素高技能教师队伍。由于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不稳定型,高职院校也不大可能随时进行人事调整。所以,创建教师发展机制,让专业教师能够通过积极“造血”来提升自身素质对高职院校来说更为实际。实现方式有两个:一是积极引入智力支持,在帮助年轻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方面建立帮扶机制;二是对专业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如网络培训、业务进修、脱岗实践等。

(三)引入合适的内部淘汰机制,焕发教师的集体活力。高职教师的人才流动要遵循市场化原则,实现合理的优胜劣汰。其一,要建立公平、公正的教师评价标准,同时,还要结合学校自身特色,照搬本科院校或其他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标准未必合适;其二,评价结果要与教师切身利益挂钩,不吃“大锅饭”,不搞“一刀切”,教师薪酬福利与专业能力教学水平呈正比;其三,要给教师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过犹不及,竞争机制是压力更是动力,不宜激发矛盾,造成人心惶惶,反而影响师资队伍的稳定。

四、结语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进入到纵深阶段,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只有教师在专业上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才能真正提高高职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和整个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肖俊,男,1980年,湖南衡山人,讲师,硕士,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上一篇:走出喧嚣 适度沉默 下一篇:新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