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行书教学刍议

时间:2022-09-24 11:21:27

少儿行书教学刍议

行书是一种受众面最广的书体,既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千百年来行书大家层出不穷,行书名作浩如烟海,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米芾……《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蜀素帖》……一串串响亮的名字,一幅幅绝世的名篇,绘就了书法艺术殿堂里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苏轼云:“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自古未有不能立而能行,不能行而能走者。”可见,学写行书需要一定的书法基础。一般来说,少年儿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楷书或篆、隶训练之后,有了较强的书写技巧和理解能力,则可进入行书阶段的学习。

由楷入行或由隶入行,对少年儿童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转变。他们习惯了楷、隶的书写方式和书写节奏,一下子转换成行书,会无所适从。最好的办法是先找一座过渡的桥梁,先学一段时间的行楷,再转移到行书,则相对比较容易入门。我在实际教学中通常选取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或赵孟\的《胆巴碑》,让学生寻找与楷、隶不一样的感觉,强调学生在书写意识上的理解和转变,再逐步进入正式的行书教学。

首先是选取合适的字帖。历代书家书作繁若星辰,老师要从初学者角度,按照“取法乎上”的原则,选取相对经典的又较易上手的法帖。在教学中,我选取了北宋米芾的《蜀素帖》和《苕溪诗》作为范本,因为它既是二王一脉的作品,又较王字容易上手,且是墨迹本,起收、转折、提按交代清晰、丝丝入扣。临习一段时间后,为加强对王字字形结构的理解和把握,选取《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结合米帖,对帖中选字的结构作比较分析、强化训练。最后,再选取王羲之和米芾的其他法帖如《丧乱帖》、《孔侍中帖》、《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等,进行章法的解析,体会行书整体的行气、节奏、开合、虚实等。

选帖之后,临习之前,先要对字帖有个初步的了解,因此,我鼓励学生们学会读帖。首先,了解作者背景。如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世称“米南宫”,北宋时期的著名书家,宋四家之一,因举止癫狂,人称“米癫”等。然后,熟悉字帖的书写内容。如《蜀素帖》是因友人出所藏的蜀素向米芾求书,书写的是他自己的八首诗作。最后,大致了解一下作品的风格特征,以及他人的评介。如苏轼评米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等。有了前面的铺垫,正式的临摹就事半功倍了。临摹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摹,一种是临。具体教学中通常采取后一种方法,有时为了加快加强对字形的熟悉或准确把握也采用摹写方法。临帖的方法有多种,如选临、节临、通临,对临、意临、背临等。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刚开始时,选取字帖上最具代表性的例字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对临,再到背临。要求结构准确、笔势连贯、用笔沉着,体会米字“刷字”的意味。基本笔法掌握之后,进入节临阶段,每次半首或一首诗不等,临熟之后,进行默写。注意散侧变化、大小错落、轻重徐疾、干湿浓淡等环节。全部临过之后,要求对整本字帖作通临,个别尖子生有条件的在给出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背临。初学阶段,一般不提倡意临。

前两本帖有一定基础后,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及《丧乱帖》、《孔侍中帖》、(《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等也可用类似的方法,前者着重结构的把握,后者强调整体气息和章法的模拟。

临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临摹到创作更是一个艰难的蜕变。对于少年儿童来讲,经过一段时间地刻苦训练,要临得比较像还可以,但要进行创作,则往往勉为其难了。我在具体教学中,主要采用集字的方法来进行创作训练。现今集字字帖充斥坊间,看似省了很多时间精力,效果也好,但对学生的锻炼程度减弱了。我对有一定能力的同学,则鼓励他们自己集字,根据字帖或字典,自己设计作品,然后创作,再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改完善。这样一来,经过自己摸索的学生的创作能力较一般学生大大提高。相信,从这里起步,经模拟创作而至自由创作,终有一天会达到真正的自由王国,畅游在书法艺术的海洋之中。

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往往是手的问题,其实,在练手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练眼。所谓“眼高手低”,没有高明的眼光,绝不可能有高超的手段。因此,技法教学的同时,我常常注意引导学生对历代行书名作的欣赏探析,以及对各种书法报刊、展赛中的作品的评析研究,以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行书因其轻松自然、美观实用而又富有艺术情趣,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同样,在多种书体当中,也是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的最爱。如何引导他们踏入这扇艺术之门,是我们每个书法教师必须不断探究的课题。

上一篇:情注书画育新苗 下一篇:文征明及其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