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讨论教学法刍议

时间:2022-09-24 07:42:19

初中语文课堂讨论教学法刍议

在新课标下,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身份,活跃课堂气氛,打破话文教学的沉闷格局,真正有效地进行讨论法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细节往往决定整个工程的质量,能否做细做足课堂讨论关乎讨论教学实施的成败。讨论中,老师细致的指导、细小的言行,学生细微的差别、细腻的情感,都将关系整个讨论的方向、进程。我认为讨论形式可不拘雅俗,以能激活学生思考、发言的欲望为要。老师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溶入其间,共创热烈而和谐的教学气氛。老师要有如主持人一般的睿智,有如记者一般的机智,有如学者一般的博识。这确实是很高的要求,有赖于老师的充分准备,勤阅读、勤积累、勤查资料,边边角角,力求完备:勤想方法,土法、洋法,他山之石,尽可借鉴;勤设计,诸多材料,如何剪裁,各种方法,如何安排,轻重缓急,如何过渡,应通盘考虑。

一、不嫌麻烦,重组课堂格局

传统课堂总是桌列整齐,学生端坐。若有展开讨论也常是范围极小・或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进行,少有挪桌拼凑组合之事――这在老师看来,是很麻烦的事――殊不知,课堂过分死板,学生极易疲倦、走神,因为大多数学生的精力只能集中15分钟左右。倒是较大的“变动”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让课堂动起来,打破常规的课堂格局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创造更宽松的学习环境,刺激探求新知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具体做法是,可以以组为单位扎堆讨论,也可以“派”(意见趋同者)为单位深入探讨,亦可三桌五桌围圆或围方,等等,力求形式多样,范围较大,尽量把课堂生活化、生动化。比较成熟的课堂讨论可以借鉴演讲会或辩论会的形式,有主持、辩手等名号,更能激起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不赶进度,要合理把握节奏

课堂讨论应根据教学需要而设置,一般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来设置讨论的问题并以此为切入口激活思维,展开讨论。学生在根据文本获取信息以及合作探讨整合知识形成观点到辨伪去妄的过程中,能对教学内容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增强综合应用语文的能力。它的效果不错,费时也颇多,再由于课堂讨论,学生人多嘴杂,必然不完全合乎老师的预期,枝枝蔓蔓的情况难免会影响教学进度。不要紧,只要这是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过程,是个充满生气和乐趣,充满着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的过程,我们就完全有理由“放任自流”,我们老师可以当“导演”,“导”着教学主线让学生“演”。也许课时会拖了一些,但也应视为合理的教学节奏。从表面上看,讨论使进度慢了,教学任务好像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课堂讨论还是有效果的。不但学生对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而且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如在教学名篇《黔之驴》时,我组织学生围绕问题“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展开讨论。结果发言五花八门,有说驴应找户人家避祸的,有说驴应找到驴群以集体力量保护自己的,有说驴叫来猎人击杀老虎的,等等。这些同学发言时态度认真,丝毫没有随便嚷嚷的意思。我们不能完全肯定他们的意见,但从那兴奋的神态和踊跃参与讨论的学习态度来看,我们能随便否定吗?我只是耐心地听完他们的表述,再组织其他同学提看法、作评价。下课后,我感到很满足,因为我感触到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律动。

三、不信马由缰,自然把控局面

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探究的一个综合过程,也是一次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展现,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存在着客观差别,讨论过程中,难免有些学生不积极参与,趁机歇闲甚至捣乱,而有些学生则乱发问,这是课堂讨论教学法有效实施的难点。我想,一方面是学校、班级要抓好校风、班风、学风建设;一方面是教师在执教中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教师要善于调控局面,学生讨论,老师巡查,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话题。一旦出现“偏题”,教师要及时提醒提示,让学生抓住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如果出现冷场,教师要出场主持,烘热课堂气氛,激活思维,使讨论不致陷入僵局;如果个别学生唱独角戏,教师就要在肯定个别学生的同时多多鼓励其他同学特别是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以获得锻炼口才、发展思维的机会。还要主动接近潜能生,不歧视不讽刺,给予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开导和指导,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因有的学生的问题听起来有点乱而老师不予关注和回应,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至于学生乱发问,只要他们不是存心捣乱,就不是坏事,说明了学生能放开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信“润物细无声”吧,哪怕给他们一次友善与理解的微笑,一句肯定与鼓励的话语,一瞬间赞赏与期盼的目光,一个宽容与信任的手势,他们也会受到亲切而有益的教育。只要我们能大度而睿智地坚持下去,课堂终会在我们把控之中。

四、不轻易评价,注意激励学生讨论发言,老师作出评价,仿佛“古已有之”,仿佛己成讨论教学的定势。在这“评价”中,不知包含了多少老师的权威,不知抑制了多少欲发的新芽,不知使多少学生永远走不出“权威”的影子,不知使多少生动的生命失去个性而成为课堂这个统一车间生产的产品。这,都是“评价”的不慎啊!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鲁迅先生的文章,因其写作背景的复杂性和思想内容的战斗性,新时期的学生较难理解,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做的解读,难免有偏颇和错误,为了培养学生知人论文、知文论世的学习习惯,对这些偏颇和错误就不能简单地评以对或错,而应细心引导,热心呵护。讨论中,老师对学生的看法、想法要少评、精评,话语要富有感情,多采用激励语,使学生在科学的评价中学会认识自己,建立自信,使评价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主动发展要以兴趣、需要、动机为支撑。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希望自己的见解得到认可和赞同,而在具体讨论中,学生出错在所难免,这时老师应以宽容的心接纳学生的错误,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力求让评价成为调动学生主体参与讨论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乐趣。可以说,老师对学生在讨论中积极的参与状态和不同看法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尊重,更能使学生思维开放,活力四射,主动发展。

五、不越俎代庖,放心组织交互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是新课改的主旋律。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之间更应交互学习,质疑问难。表现在讨论中应是:引导学生提出讨论的话题,合作确定讨论的方向和研究任务,明晰讨论的思路,独立或共同探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交互研究解决问题,大胆表明看法,自评评人,对所讨论的问题能展得开、论得深、收得拢,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解答疑点。此外,老师要少讲,要讲也是蜻蜒点水、画龙点睛或推波助澜,要把舞台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后,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语)。如分组讨论学习中,在主讲小组发言后,可由其他小组提出不同看法、评价或补充意见,老师鼓励学生争论、辩驳,以明确观点,达到真正的理解掌握,老师最后抓住时机做出恰当精要的评点即可。又如话题作文写作,从审话题、拟题、搜集素材、成文到评改,这一繁复的过程,以前都由教师忍辱负重地参与着,现在如果组织交互活动,让学生完成创作和欣赏,获得共同劳动的甘甜,有何不可呢?

当然,讨论法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的有效实施还有赖于其他方法的佐助,要想让讨论法成为教学中的亮点,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上一篇:旧瓶新酒 第10期 下一篇:谈初中作文构思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