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作文构思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28 01:31:25

谈初中作文构思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文构思,是学生以作文题目要求为根据,将自己平时占有的相关材料和认识,经过一番积极、周密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重新构建起一篇文章轮廓的过程。这是一个积极、主动创造的思维过程,对训练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一生主张教学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他说:“执一不二,光知守不知变,不求变,不善变,是极不适宜于做人之道的。”因此,在构思成文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克服思维定势,大胆阐发独立见解,独辟蹊径,标新立异,让学生在提高作文水平的同时,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一、培植自信心,引导发散思维,启动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行为的心理准备。创新意识在作文过程中的形成,表现在学生从“不想”创新到“想”创新的心理过程。而这一过程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努力激发兴趣,调动情绪,培植自信心,激励他们摆脱教师的“权威”桎梏,甚至超越教材的知识体系,突破现存知识的束缚,充分地发挥创造资质和潜能,产生富有创造性的独特见解。

例如:以《上学路上》为题让学生作文,大多数的学生做出如下构思并写成作文:上学路上,偶然发生了一件自己参与或亲眼所见的事情,通过对这件事情的叙述,反映目前的社会风气。也有一部分学生做这样的构思:在上学路上,发生了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不知如何处理,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或别人的帮助得以解决,并谈自己的感受。

以上的构思和作文,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明显地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仍然受一些范文或教师举例的影响。像这样的作文如果在文章的形式上比较完美,当然也算是一篇佳作。

当然,每次作文中都会有个别学生在作文构思方面有比较独特之处,那么,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挖掘这样的闪光点,加以肯定,进而让学生初尝创新的甜头。例如:有学生作这样的构思:以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引出对“上学”道路上成功与失败的回顾,阐述求学之路的曲折艰辛,表达自己立志克服困难,努力求知的信心与志向。这样的构思作文。教师在批改的时候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尽管在文章的形式上或有瑕疵。

这样之后,这位学生因而信心大增,在往后的作文中不乏有更多闪光的亮点,而其他学生受其影响,自然也不断有一些立意较新的作文出现。

这个例子,生动地印证了所谓的“成功”效应:

其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美国科学家爱默生语)。在上面的事例中,教师主要是及时发现了学生在构思中的某个闪光点,适时加以褒扬,使得这位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其他学生也因此敢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其二,“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写作就需要想像和联想。在以上的过程中,教师的鼓励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的热情,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想像和联想的能力得以大胆发挥。高尔基说“想像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想像与联想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突破思维定势,甚至突破常规,进行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开去,进而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多方面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之后,很多学生初尝“创新”的“甜头”,于是面对各种不同的作文题目,不再是“惧怕”,而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创作欲望。这样,教师改变了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因此在作文构思训练中被触动了。

二、创造条件,鼓励尝试,开拓创新精神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鼓励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引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在他们的思想上逐步形成了从“想不想”创新到“敢不敢”创新的飞跃――创新精神逐步形成。紧接着,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在作文构思中标新立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创造条件:

1.培养学生深入生活进行多角度观察的能力

初中生在了解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对生活的认识也因此多来源于书本上较为“权威”的论述。他们十来年对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会有许多见闻,但并不一定说明他们对生活就有所观察、有所感受。再说,教材是静止的,生活是变化的,以致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与书本的阐述有着或多或少的差距。于是,教师就应当常常鼓励学生深入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大胆从自己的认识角度谈看法,提疑问,教师再予以解答。也可以立足实际,利用现有条件,根据写作命题的要求,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地观察、体验。例如以《我爱家乡的荔枝树》为题作文,结合本地条件,带学生深入果园向果农了解情况、探讨问题,不但要观察,还要善于发现,那样学生的所获必然丰富。

另外,还可在平时的教学中布置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养成日常观察的习惯。观察是认识的先导,一切正确的认识,无不来自于观察与实践。只有观察的细致、深入,才会有写作的细腻、逼真。

2.经常让学生辩论,尽情表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并有自己较为独特的见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自己观察到的人和事,做直接的描写与议论,在议论的时候,既要求学生实事求是,一针见血,又要防止片面,观点既要准确、鲜明而又客观辩证。因而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基础上,更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辨识能力。教师可以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带有共性的话题组织专题讨论或辩论,利用学生的不同看法,引导他们进行详细阐述。所谓“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在辩论的情境中,学生增强了生活体验、激发了思维,辨析能力也得到应有的锻炼。例如:开展题为《班级纪律与个人学习》的辩论,让学生自然形成“两大阵营”,让他们尽情阐述观点,最后把在辩论中所得到的认识、体会写成作文,不管他们的观点如何,只要能表明自己的立场,并言之有理、有据,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3.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始发点,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的高级阶段和发展方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为学》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各抒已见,设想并谈谈“僧贫者”往南海历经的种种磨难,通过多数学生的阐述。引导他们共同认识“求学道路的艰辛”,然后再写成作文。

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逐步养成了不拘泥于课本知识,以自己的认识作为阐述观点的依据,大胆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习惯。如以《勤奋与成才》为题,进行构思立论的训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确定中心论点。于是归纳一下便有以下几种:

a.如果勤奋,就能成才;

b.没有勤奋,不能成才;

c.因为勤奋,所以成才;

d.只有勤奋,才能成才;

e.勤奋可以使人成才;

f.勤奋不一定使人成才;

g.勤奋不能使人成才。

对于以上的各种立论,教师在a―e上都应给予褒扬;对f和g则有区别地对待:因为这两种立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依据是:

“有的人很勤奋,但结果没有成才。”教师对持f观点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对持g观点的学生则应针对学生的消极思想,加以点拨,然后让这样的学生认识到自己观点的片面性,进而使他们有更新的认识。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感到从多个角度进行立论作文都能成功,因而逐步养成敢于放开自己思路的习惯,发散思维也敢于大胆发挥了。

只要学生有点滴的进步,教师便应给予鼓励,让学生尝到自己构思成功的甜头,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构思立论的训练,以逐步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

三、适时点拨,因势利导,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简单地说是“能不能”、“善不善”创新。实践证明:创新能力的大小与发散思维能力的大小成正比。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之成为一种能力被掌握,也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应当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合理引导,适时点拨,使学生的发散思维朝着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

例如,以“黑”为话题,让学生进行作文,由于题目没有任何限制,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而学生却面对题目一筹莫展。这时,教师应着力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引导与提示:“请同学们把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黑色的物品说出来。”这时,学生们必定会踊跃地回答:

“黑衣服。”

“黑眼睛、黑头发。”

“黑墨水。”

于是,教师可以再次引导:“很好,再请大家把生活中带‘黑’字的词列举出来。”

“黑手党、黑社会。”

“黑色幽默。”

然后,教师再深入引导学生揭示“黑”字在带“黑”词语、概念中的深层含义,如“肃穆”、“罪恶”、“神秘”、“死亡”等等。这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维过程如下:

第(1)圈是思维的起点,是一个抽象而陌生的概念:

第(2)圈是以生活为内容的第一步思维扩散,是形象而熟悉的日常事物;

第(3)圈是思维的第二步扩散,也是源于生活,但却是较为抽象、陌生的概念;

第(4)圈是思维的更深一层,是较为深层次的抽象含义。

在这里,教师引导并帮助分析,理清思路,鼓励学生进行思维扩散。这样,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多了,解题的思路就开阔了,再找准某个角度立论作文就不再困难了。

能力来自反复的实践,这样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创造性构思的思维习惯,进而形成一种能力。这种创新思维的能力逐步形成以后,学生面对一些较为熟悉的作文题目,也能有较独特的构思,能有立意较新的作文出现。

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写作的角度增多了,一个个争着表现出来,思想活跃,一次作文成了一次思维训练的课堂,一篇篇富有新意的文章,犹如一点点闪光的思想的火花。

作文构思教学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片广阔园地;反过来,创新能力的提高又使得学生在作文构思上呈现出极为开阔的思维境界。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潜质,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解放思想,增强创新意识,实施创新教学,着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信一定能在创新教育这片天地中开创出一派勃勃的生机。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堂讨论教学法刍议 下一篇:诗画结合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