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成的探索

时间:2022-09-24 05:53:38

课堂生成的探索

生成,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效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手段,根据学生自身的经验产生对文本、对事物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所生成的新的资源。这种以生成为手段的教学模式视为“生成性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由学生自己来探究、来发现、来解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火花能在教师巧妙地点击下不断燃烧,那么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就会呈现鲜活的文化氛围,这样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加强对课程的学习。这种教学理念提出已有很长一段时间,在现今新课程改革形式下,更是落实课改的一个重头戏。就现有的高中课堂来说,表面似乎师生互动得很热闹,就其实质而言,还是没有超越原有的教学模式,依然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甚至为了达到与“高考考纲”相融的目的,教师人为地对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加以固定。这种“遵纲式”的教学设计自然就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

针对现状,就如何更好地促进生成性教学,笔者将从实际教学出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以学定教的观念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树立观念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只侧重于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多采用传授新知、巩固已知、培养技能的途径和方法。而新课程的改革,侧重于情感的培养、过程的优化、人格的健全、创造力的开发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习。而生成性教学的前提也必须在思想上彻底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观念,才能在课堂上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促成课堂生成。

二、做一个新型的预设者

有一则公益广告,画面是一个小女孩在放风筝。广告词是“控制是为了飞得更高。”这则广告形象而有一定意蕴。如果我们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比喻成线,而把生成理解为风筝的话,可以这样说: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而传统备课中的预设,教师思考最多的是教师如何地导,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只要顺着老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学习就可以了。课堂上,问题及其答案往往是教师设计好的,这样的课堂实质是学生顺着教师的设计,进行教师心中有数的表演,最终学生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但是,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主体,总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建构,因此在课堂上常常有“意外”,这种“意外”是无法预设的,语文课堂增加了许多可变的因素,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应该有所变动,所以我们要做一名新型的预设者。在预设时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1)预设多向评价问题 多项评价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我改变逐句分析的教学进程,设计了问题“你认为作者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康桥?并说说理由与并带情感朗读。”学生们纷纷说出了“寂静的康桥”、“艳丽的康桥”、“梦幻的康桥”、“多情的康桥”等根据文本分析之后的答案,并进行了阐述和朗读表现。

(2)创设体验性情境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主动地体验学习,促使其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也有利于深层问题的产生。在教学《扬州慢》这首词时我让学生设想怎样拍摄MTV,学生们随着自己的设想逐步走进姜夔“淮左名都,荠麦青青”的世界,学生们不同的设想激发了不同角度的问题,引发了不同鉴赏点的产生。

(3)激发学生质疑发问 寻疑,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眼光,也是一种阅读姿态。把问题权力交给学生,使原先教学过程中的单向交往变成双向交往,能够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在熟悉了课文内容后,我鼓励学生:“你读出了什么疑问?”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如“兰芝那么好,为何焦母要把她遣归?”“兰芝与焦仲卿难道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吗”一系列问题,正好都集中在要害上。围绕着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学生参与得非常激烈,拓展得更为广阔,课堂更为丰富深化。

三、抓住生成性教学资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认为学生的地位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这个资源是教学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我们最难做到的是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课堂是锻炼教师捕捉、判断、重组信息的能力的最好场所。

(1)利用学生的错误。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

在教学《蜀相》时,对于“丞相祠的周围有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特点”一问,一生说:“松柏苍翠、春草碧绿,黄鹂鸣叫,写出了祠堂的生机。”这种错误理解成了我教学的切入点,我引进了已学的《扬州慢》中的“尽荠麦青青”一句,让学生加以比较,并抓住了“空”“自”二字进行分析,学生马上引出了“城春草木深”等类似情况,理解了诗歌借景物来反衬的方法,还学会了举一反三、以诗解诗。

(2)捕捉学生的“节外生枝”

“根据课文刘和珍是一个女的,而一般君都用来称呼男性的,这里鲁迅违规了!” 有学生上《记念刘和珍君》这课时一开始就发难,这是我在备课时,始料未及的。是强行按自己的思路继续按部就班地讲授还是……我理智地掉转了“船头”。通过互动,学生明白了“君”字是对人的尊称。在此基础上,又紧紧抓住契机,改变了备课时的教学思路,追问,“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为何值得鲁迅先生尊称她为君呢?我们一起去顺着鲁迅的笔迹去作一番探究!” 结果学生马上对这篇让他们有些望而生畏的文章有了兴趣。

(3)教学过程顺应偶发事件的教学

在教语文必修一的作文《感悟亲情》时,我按预设的进入课堂情境,播放了一首韩红的《天亮了》,在余音袅袅之时,教者打开多媒体文档,此时有一位同学指着我文档中的那篇《我的疯子娘》对老师说,让我们看看!老师只好将这篇文章定格到屏幕上,看文章的同学越来越多,越来越静,当看到结尾“我的疯子娘像断线的风筝一样飘落到山崖”时,班上已经传出了哭泣声音。一切就顺其自然的发生了。 没有上课式,没有导入,我就接着说,有时候,我们不能也不敢说出自己对亲人的感激,其实我们多么想把它表达出来!接下来,有5位同学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有讲父亲遭遇车祸的,有讲母亲与父亲离异的,有讲亲人关爱自己体贴入微的——全班大多数同学在一片哭泣声中度过了这节课。

在这节课上,教师没有刻意去按照预设来进行,而是顺应了这个偶发事件。难道感受亲情还需要再讲别的什么道理?

叶澜教授对理想的生成性课堂曾做过这样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从“为教”走向“为学”、从“线性”走向“板块”、从“刚性”走向“弹性”的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才是活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才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让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多一点欣赏,多一点等待,多一点智慧,理智对待每一个动态的生成,充分把握住“上帝给予的礼物”,和学生一起在生成性课堂中享受语文的灵性之光!

上一篇:信息技术让我的数学课堂“精彩”起来了 下一篇:变奏活动课的不和谐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