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老 第5期

时间:2022-09-23 05:38:01

生态养老 第5期

晨曦里,鸟语花香,随处可见精神矍铄的老人在晨练;晚霞中,银发飘飘,老人们三五成群,悠闲地散步、聊天。

旅游、上网、上大学、到田间地头耕种……与其“独乐乐”,不如出去和大家一块儿“众乐乐”。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近年来,一种全新的理念――“生态养老”开始在老年人中悄然流行。养老方式也随之从居家养老、社区照料、机构养老等逐步向旅游养老、候鸟式养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所谓“生态养老”,就是老年人通过亲近生态环境,享受自然之美,并在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实现生理、心理健康的一种积极养老方式。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老年人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节奏、频率、紧张度、作息时间与活动空间,越来越不满意污染的环境及脆弱的生态,他们需要亲近大自然,越来越需要自然养老、生态养老、环境养老。同时,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不再满足于退休以后“提篮子、带孩子、绕着炉台子”的单调生活,纷纷走出家门,根据自身的爱好,用各种方式享受生活。

选择优雅、气候宜人的自然环境养老,既可以休闲,也可以度假。生活环境的生态成了不少老年人的首选。

异地休闲养老

闲暇为老年人特有,老年人希望通过旅游观光来丰富自己的休闲生活,提高健康水平。异地休闲养老,可以让家住北方的老年人冬天到南方小住旅游避寒,又可以让家住南方的老年人夏天到北方小住旅游避暑。有资料显示,这种异地养老方式在国外很受欢迎,发达国家的部分老人较早就兴起了异地甚至异国养老的风潮。

从四川达州到广东湛江的孩子家生活了4年的王伯很喜欢湛江的冬天,“现在老家的最低气温只有七八度,要穿棉袄,湛江就暖和多了,跟春天差不多!”天热时,他和老伴会去在北京的孩子家避避暑,冬天一般都会留守湛江。只要天气晴好,早上八点多、午后三点多、晚上六点多,王伯都会雷打不动地去渔港公园放风筝。白天晒着冬阳,吹着海风,听着便携录音机中的民歌,用他的话说就是“安逸得很!”

成都因为气候温润,休闲包容,成为了老人们最喜爱的地方之一。来自河南的68岁老人王素华和老伴儿每天一早,都要到成都人民公园里打一会儿太极拳。中途休息时,一位老人走过来,要约王素华老两口一起到三圣乡农家乐喝茶、打牌。王素华一边用地道的河南话答应下来,一边乐呵呵地笑开了。王素华和老伴儿就是一对过着“候鸟式”养老生活的老人,每年10月到次年1、2月,老人都会从河南老家到成都来,一直呆到春节前。从2006年到现在,老人在成都已经度过了五个冬天。

王素华有两个儿子,都在北京工作,两位老人独自住在老家,时常感到寂寞。2005年,王素华和老伴儿到成都旅游,虽然行程只有五天,但是两位老人却一下子喜欢上了成都的温润和休闲。第二年秋天,当北方天气骤然转凉时,王素华老两口和另一对老人结伴,带着行李再次来到成都,这一次,两对老人合租了一套房子,一住就是四个月。老两口对人常说:“成都的气候和生活节奏特别适合居家,住在这里很舒服。我们还认识了不少新朋友,平时大家一起坐茶馆、聊天,周末或者去农家乐,或者去爬青城山,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今年春节前,王素华和老伴儿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来到成都,这回他们肩负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到成都挑选一套合适的房子。“我们打算买套房,在成都也安个家,这样每年来就有个落脚地了。而且我觉得这里不仅适合老年人生活,也很适合年轻人创业,说不定以后我儿子会到成都工作,这样我们就能在这里住得更久些了。”

他们的“生态养老”模式还感染了周围的同事和朋友,许多人决定效仿他们到异地他乡“潇洒走一回”。

其实,“生态养老”意识的出现得益于近年兴起的老年旅游热。许多老人在游山玩水享受大自然时,还要顺便了解当地的房屋租卖情况和养老院的入住价格,这说明“生态养老”意识已率先在老年旅游群体中出现。

目前,“异地养老”出现了“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以及“从城市到农村”的老年人移居趋势。老年人出于生活环境“喜静不喜闹”,生活节奏“从慢不从快”的基本原则,同时考虑到语言的接近,日常饮食习惯的相似,子女探望的便利,一般适宜选择周边消费水平较低、生活设施齐全、医疗卫生条件良好的中小城市或农村,通过出租大城市里的自住房来实现“异地养老”。另外,出现了一种所谓“候鸟式迁徙”的移居模式――冬往南,夏往北。还有一些老人结伴而行,去文化古城和风景名胜地观光养老。一般来说风光秀美、气候宜人的地区都会成为“候鸟老人”最看好的地方。

相对于生活养老环境的舒适而言,拥有一个童稚般健康、和谐的生活心态,这种心理上生态的养老观念也逐渐被大多数老人所接受。上老年大学、上网聊天这些看似与老年人不相干的事物,也逐渐走进了老年人的生活。

“永不毕业”的老年大学生

“生态养老”的方式还有多种,其中“上老年大学”是当前大多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首选。时代的不断进步也使老人们学习的科目有所变化,计算机、健身、养生、中医、歌舞等成为报名的热门。

长春市图书馆科技部主任张廷贵离休后,上了老年大学,从历史专业学习到食疗药膳班,一上就是14个年头。如今张廷贵中餐、西餐、冷拼面点等样样精通,成为名副其实的烹饪教授。这些年,他在卫生保健、中医养生、按摩等多个专业学习,每次上课都按时到校,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记好学习笔记。为了能真正弄懂老师所讲的问题,他还到书店购买相关资料,回家后自己再复习,直到学会弄懂为止。在学校里,他与同学关系处得相当好,利用课间休息时间经常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和养生经验。班里的同学都非常尊重他,他也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情谊,现在他一天都不想离开老年大学,他觉得在学校里学习,就是晚年生活有了寄托。

张廷贵虽已85岁高龄,但眼不花、耳不聋、背不驼,腿脚灵便。要问他的长寿秘诀,那就是要保持心态平和,乐观向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他常说:知足者,长乐是也。类似张廷贵这样“永不毕业”的老年大学生,如今不在少数。他们生活在学习的乐趣中,沉浸在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的幸福中。

有的老年人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立足于一个“玩”字,他们玩得潇洒,还有档次,焕发了青春。“创造就是幸福”,是甄健民老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真实描绘。他离休后迷上了发明创造,所发明的“便捷方便书架”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还获得国家专利。他还尝试用纸箱、瓷砖等多种材料制作音箱,音质独特、层次分明,效果很好。甄老还喜欢修理各式各样的机械手表,现已收藏了200多块经他手修好的手表。所以有人说他是个手表、照相机、音响、彩电通的“大玩家”。甄健民真的“玩”出了名堂,他离休后陆续撰写了《创造学概论》(提纲)和“电子商务的机遇与对策”等论著,并在天津科技馆建立了甄健民工作室,还被中国创造学会授予“终身创造奖”。

网络对银发族

的魅力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热衷学电脑。会打字,能上网,使用Email目前已成为大多数知识老人的追求。

在一次老年网络聊天沙龙上,年过60岁的苍女士说,她给在俄罗斯研修博士学位的女儿发了Email。她没有参加过电脑培训班,只是靠自学掌握了打字、上网和发邮件。到沙龙来就是想与老年朋友们交流,提高自己的网络经验和技巧。像苍女士这样自学成才的“银发网民”,在全国不在少数。

成都市老年大学提供的数据显示,开设老年计算机班以来,迄今在全市各老年大学结业的学员已逾二千人。时下,在成都市区各老年大学和一些老年计算机班在学的老年学员达千人以上。

新时代给老年人带来了新生活、新视野,他们以网络为媒介联谊交友、休闲娱乐乃至购物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他们从初级基础到高级应用,由打字、上网到编程和制作网页,还依据个人不同爱好,组织了音乐、舞蹈、诗词、摄影等多个文化沙龙。丰富的电脑文化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盟。

随着计算机操作日益简单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与时俱进,融入网络时代,已成趋势。对越来越多的空巢和独居老年人来讲,融入网络时代,就等于拥有了新的生活、新的天地。

老年人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仍希望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或未完成的心愿,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近年来,重庆沙坪坝区歌乐山镇利用歌乐山部级森林公园的资源优势,打造重庆生态养老城,吸引了不少老年人前往。这里的养老院推出的“快乐自留地”,让身体条件好的老年人自己种菜种花,养鸡养鸭,让他们充分享受自食其力的快乐,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同时也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78岁的徐焕同和75岁的刘荷英在儿子的陪同下,入住具有浓郁田园风光的山庄。山庄里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草坪假山一应俱全,20亩竹林休闲区内,阳光透过茂密的竹叶洒落下来,不知名的小鸟在不停地鸣叫。竹林的尽头是蔬菜种植基地和家禽养殖基地,老人们可以随时到基地种种菜、浇浇水、喂喂食。徐老高兴地说,他和老伴一直希望享受“田园养老”,享受林荫道上散步、生态地里摘菜、青竹园边小憩、鸡鸭笼外喂食的山野田园生活。

“生态养老”考虑的不仅仅是养老休闲环境的悠闲和生态,更注重的是老人晚年生活的价值。老年人在享受生态带来畅快的同时,也让养老山庄附近的社区(村)受益颇多。目前,一些养老山庄附近的社区(村)通过举办书法、绘画、音乐等辅导班,请有特长的老人讲课。有的还组织老年人到学校、社区(村)开展传统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和余热。

国家和省市电视及报刊多次报道过的山东省即墨市老县长姜洪吉,离休11年来,他的工作日程一直排得满满的,且每年都有新的成果。他身兼即墨市老年体协主席、市老年大学校长、市机关工委主要负责人之一、市科技兴农指导委员会顾问,为帮助农民科学种芋头,近年来走遍了全市30个乡镇1021个村庄,听他作现场报告者累计约40万人次,往返行程累计达20万华里,相当于绕地球转2圈半,他每年为市创造经济效益相当于10个企业家创造的总值,像他这样哪会有无所适从和孤独感呢!当然,对大多数已离退休的老年人来说,不可能都像姜洪吉那样还身兼数职,工作还那么繁忙,但主动找些有益社会、有益于教育下一代的事情做做,则是完全可能的。据调查,在老人中,有不少离退休后不甘心居家,仍在外边做点工作,并非都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有个说说话的人或地方,排除居家的无所适从和孤独感。

生态养老作为一种自我养老的方式,在中国目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压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目前能够生态养老的仅仅是那些有稳定的退休费用,有较为丰裕的经济基础的老人。那些身体瘫痪、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和大多数的低收入的老年人还无法“潇潇洒洒”异地养老。

2月11日,民政部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指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对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体系的大量投入和改善,在不断完善养老软硬件的基础上,生态养老不再是一种时尚,它将会成为更多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一种养老常态方式。

上一篇: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如何治疗 下一篇:中国核废料处理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