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类学“田野工作”运用实践

时间:2022-09-23 11:16:01

体育人类学“田野工作”运用实践

摘要:人类学的田野工作(fieldwork)在考古、体质、文化、语言、影视等爪类学学科的研究中已经相当成熟。借助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体育领域里的具体问题是体育人类学解决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突破。笔者以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独有的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活动为田野调查实例,对2009年由华南师范大学与贵州民族学院19位专家学者组成两校联合调查组以苗族独木龙舟竞渡为调查对象的实践活动进行阐述,从研究方法上释义体育人类学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理论空间。

关键词:体育人类学;田野工作;苗族;独木龙舟;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86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5-0084-05

前言

伴随人类学的兴起,20世纪初西方对原始体育游戏的研究成立了相关学术学会,50年代在西方兴起了体育人类学学科建设的高潮,70年代传播到亚洲,日本较快的接受和认知了体育人类学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指导意义,特别是研究方法的借鉴,“田野工作”(fieldwork)显现了体育人类学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对象:是面对我国项目众多的民间体育游戏、民族传统体育。怎样为研究我国的民族体育和传统体育构建完整的方法体系,在我国体育人类学创始人胡小明先生的倡导下认为,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非常众多的例证可以通过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来完成,如是;体育人类学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空间。

科学研究的基础是采集最原始、最可靠、最真实、最基本的第一手资料。我国体育界过去在研究民族体育方面,有的长期照搬历史学或民族学的方法,忽视了研究人类体质和文化方面独具优势的人类学,其结果多停留于对奇特身体活动状态的表面描述或历史典籍资料的简单编纂;几乎借鉴了所有的可以用来研究体育活动的各种各样的科研手段,如运用自然科学的定量研究,要么停留在简单的数理统计层面,但是民族区域的小样本,和竞技游戏的小规模,在统计学的数理分析上,有不少学者受传统的研究方法影响,质疑了体质评价的准确性,舍弃了体质人类学的理论分析。总之,照搬历史学或民族学的方法或模仿西方已做过的研究,得到的结果自然在某种意义上脱离中国民俗游戏的具体实际。

2009年6月12日至22日,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与贵州民族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组成19名专家学者对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独木龙舟竞赛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大规模田野工作,是在贵州运用体育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贵州众多的民族传统项目这片处女地进行的首次挖掘,是运用体育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实际例证。本文介绍联合调查组此次田野调查研究过程中体育人类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实践。并重点探讨方法论问题,通过人类学方法对独木龙舟的资料搜集过程和全方位研究,展现其为体育特别是民族体育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一、苗族独木龙舟竞渡调查的人类学指导

人类学作为一门成熟和独立的学科,有自己一套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这种方法叫田野工作法(fieldwork),即是在实地调查中,集中于某一地点或区域居住一段时间,把握当地年度周期中社会生活的基本过程,与当地人形成密切的关系,参与他们的家庭和社会活动,从中了解他们。田野工作的基本内容为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依靠由这种方法搜集上来的资料所写的调查报告称民族志(ethnography),这也是体育人类学的基本方法。

体育人类学,是借助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体育领域里的具体问题的一门应用学科。它在方法的运用上不能脱离人类学的基本技术路线,但又要根据自身的研究特点,根据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身体运动这样的研究对象的特殊需求加以调整并自成一体,否则体育人类学也没有必要自成一门学科了。

在我国传统的体育研究方法是寻找一些高效率的方法运作,比如问卷法、资料法等,主要以选定问题、设计问卷、发问卷、统计问卷、分析问卷、提出对策的研究思路甚为流行,如此在民族体育调查中忽视了被调查者在回答问题时在时间、地点、环境、对象上的不一致性导致回到结果的差异,也舍去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人类学参与性观察的小样本量的深度访谈,获得的调查资料更为翔实,具有在世界范围内通行的认可度。

尤其在民族体育调查过程中,人类学田野工作中的测量记录、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是研究孤立、罕见、奇特的“小众”文化甚至“微众”文化,是民族体育研究最适宜的方法,也正是适合了少数民族“微众”群体“小规模”游戏竞技为特征的民族传统身体游戏。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竞技游戏,大多与民族传统节日集会馄饨的交织在一起,所以体育人类学调查从前期的准备到竞技活动的收尾,竞赛活动时间通常在半月之内,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竞技研究有别于人类学以年为周期的百科全书式的田野工作。也更加说明了体育人类学在调查时间显现了调查周期短的优势,为体育人类学田野调查运用提供了有力的时间保证。然而,通常对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的研究中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极少被学者所采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研究对象是在短期进行的身体活动,所以在获得申请资助时,经费很少;其次工作条件艰苦;而且出成果时间周期很长。

二、苗族独木龙舟体育人类学调查前期工作

1、两校联合调查组

作者过去曾多次深入黔东南地区古老的苗族村寨进行前期考察。但碍于科研调查方法掌握的局限,伴有人力资源及经费和设备缺乏,没有对针对蜚声中外的苗族独木龙舟系统地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在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前期的初步调查。

2008年中期,与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科研合作达成共识,华师本着对支援西部开发和扶持民族院校科研,以及优势互补为出发点。经过一年的多角度准备工作,制定了详尽的计划,编印了相关的调查表格,于人手、财政及物资方面都安排及配搭妥当,组成19人的联合调查组,贵州民院组织教师使用自己的交通工具搭载调查人员及物质设备,完成了长途跋涉,开拓了东西部院校间进行体育人类学田野调查合作的典范。

2、确定调查时间

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独木龙舟几千年原始传承,节日活动时间固定在农历5月24-27日,24日的“赛龙头”、25日“赛龙身”、26日“分龙竞赛”27日“赛龙尾”和“吃龙肉”;22日是龙船下水的日子,按照公历计算是在2009年6月14-19日,节日活动六天;联合调查队需要调查活动的内容必须包括节日前后的情况,为此全面调查时间安排为2009年6月12-22日(农历5月20日-29日),总计11天。

3、联合调查行前事项

调查行动之前联合调查队有必要妥善安排每一个成员在调查期间调查工作的内容和任务,由于大部分东部学者对独木龙舟竞渡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不甚了解,所以行前多途径收集有关苗族独木龙舟的相关资料进行阅读,还要对苗族风俗习惯、民族禁忌等重点学习,而后制定具体调查的工作计划,包括对调查人员如何进行分组分工,安排每一天调查的路线以及调查对象、村寨等内容的具体布置,以期 用最少的消耗发挥最大效益。

4、联合调查行前的任务与调查内容的重点

行前制定田野调查的任务是一个极为细致而重要的工作,是调查成功与否的保证,针对贵州苗族独木龙舟竞赛活动范围宽泛,节日龙舟活动仪式可观察次数极其有限的这样的珍稀民俗游戏,调查前尽可能广泛参考已有的人类学、民族学资料,收集独木龙舟古籍资料和前期有关研究成果。把体育人类学的田野调点集中到围绕这项活动的竞赛选手的体质状况测量、独木龙舟竞赛区域和参加者(村寨、姓氏、组织者、竞赛涵盖河流及区域)、环境器物记录以及历史文化深度访谈等,充分涵盖与体育运动有关的所有宝贵信息,力求最大效益。

三、苗族独木龙舟选手体质人类学田野工作解析

体育学对研究对象的身体形态的测量评价极其看重,而且体质人类学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对体育的一切研究中其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的依托主干都离不开对人的体质形态的研究,这也是体育学存在的依据。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体质测量与评价,正是体育人类学的研究人员与其他领域的学者在判断研究对象体质状况方面更具有学科优势的一个方面。

本次体质调查是在2008年对划船选手初次体质人类学测量基础上进行的复测。2008年的测试受当地民族文化习俗、防御心理、戒备情绪的影响工作受阻,许多竞舟选手拒绝测试,通过耐心说服并亲自组织动手测试,简化测试方法,使用最简单的体重计、身高杆尺和腰臂围软尺等,选择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臂围等苗族同胞能接受的形态指数,克服语言、交通、民族习俗、被测试苗族同胞的心理阻扰,完成了参加苗族独木龙舟竞渡人员的体质形态测试工作。

复测的目的,是为了弥补08年体质测量中单一形态指标,通过再次复测增加了多项生理指数和机能指标,目的是证实上次基础性预调查工作的真实可靠,测试得到香港体适能总会黄永森等专业人士主持。

四、苗族独木龙舟体育人类学的田野调查

1、政府部门协调帮助

2009年6月12日,联合调查队成员全体集中于贵州民族学院,得到贵州省体育局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6月13日,联合调查队成员清晨离筑,午时联系上台江县政协杨主席、文史办张主任等,获赠苗族独木龙舟资料;而后直奔调查地下午14时到达老屯乡,访问了老屯乡的张海乡长以及老屯村和岩脚村的村长和支书,了解到乡级、村级基本情况,安排访谈组进驻老屯乡。余下的调查人员进驻施洞镇与熊副书记、龙舟协会刘会长等协调今后的调查工作。6月15日贵州省龙舟协会、施秉县文广局、马号乡政府办及财政所等为调查进行了接待安排等等,联合调查顺利完成对区域横跨在清水江两岸,地属施秉县与台江县两县交界的苗族独木龙舟竞渡活动及村寨的调查与当地政府部门的通力支持紧密相关。

2、分组调查

根据前期部分调查人员对独木龙舟竞渡活动的基本了解,调查组由台江县进入巴拉河中段的老屯乡,而后进入清水江段的商贸中心区施洞镇。调查组进入巴拉河区域分组为老屯组和施洞组。之后,清水江两岸行政区域为北岸属于施秉县、南岸属于台江县,因道路崎岖仅有部分车辆载部分成员能缓慢通过前往调查地点,为此,一组进入施秉县双井镇、马号乡所属村寨(道路崎岖),一组对台江县施洞镇周边的村寨进行一施洞镇为中心的辐射调查。

3、环境器物的调查

实地参与观察法是最重要的田野工作方法之一,也是收集第一手材料的最基本方法,调查时间短,为此对环境器物测量与记录,必需事先准备提纲和表格。

少数民族的竞技游戏往往仅存于偏远的民族聚居区,苗族独木龙舟竞渡的区域与活动范涉及到清水江(32.88km)及其支流巴拉河(13.55km)的范围,在此范围内全面测量和记录有关拥有龙舟的族群、村寨拥有龙舟的数量及附属器械的尺寸数据、龙舟棚位置、周边的地理地貌、植被和农作物等,还有海拔、气温、水温及江水流速等指标的表格的制定。

4、深度访谈

体育人类学利用深度访谈的优势,可以了解自己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深层文化内涵,深度访谈要根据事先拟好的访问提纲,按照提纲逐一询问和填写,正常情况下尽量录音或摄像。

访谈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村寨、年龄等事先准备提纲甚至表格;也可以通过参照其他访谈的记录加以对照提高效率。在对独木龙舟研究涉及的访谈人群中涵盖了村干部、寨老、鼓头、龙舟制作工匠、锣手、巫师、划手、龙舟协会会员等人员。制定访谈表格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姓名、苗名、性别、年龄、身份、村寨和访谈时间等。内容包括:苗族独木龙舟的起源传说、龙舟的制作与安装、龙舟竞赛的仪式和禁忌、龙舟竞赛活动组织、龙舟竞赛的程序和费用、选手的参赛动机及时间等。

5、参与性观察法

体育人类学调查方法极为重视调查项目进行的竞赛活动参与性观察研究,在众多的体育学者对民族体育、传统体育的研究方法中,参与竞赛活动实现对项目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体现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流失的担忧,也对民族竞技组织方法缺乏科学性的不理解,为此在常规体育参与性调查中,学者往往要对调查项目的竞技规则、竞赛组织形式的现代改造实施参与,这样的研究在笔者前期对独木龙舟的研究中常用,也为多数体育学者长期采用。

参与性观察法是体育人类学田野调查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调查过程。但是体育人类学的参与陛观察法有别于常规的体育参与调查,他们最大区别就是体育人类学的参与是在不干涉竞赛活动,竞赛组织形式,不对原始竞技实行现代改造的调查,它处于参与到民族竞技活动的每项竞赛中,却不干涉竞赛的任何活动,从而得出了解到最原始和最有价值的调查结果。

此次联合调查突破以前没有完成苗族“请送神”仪式的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苗族“请送神”仪式通常是在夜间,其次,在巫师作法时场面肃穆庄严,不能有打断他念咒语的行为,比如高声说话、照相机闪光灯等的影响,都是巫师作法时禁忌的事情,还是要感谢老屯张海乡长等政府人士大力支持,征得今年岩脚龙舟的鼓头家同意,完成了多年调查没有涉及的“请送神”仪式,观察是在6月14日22时-6月15日8时的岩脚村鼓头家,历时10个小时,调查组三人全程观察了巫师请龙神祭祀及开划仪式。

调查组完成参与性观察的内容包括龙船的组装、请送神仪式、下水仪式、开划仪式、平寨码头的“赛龙头”、塘龙码头独木龙舟节的“赛龙身”、各寨“分龙竞赛”、施洞码头的“赛龙尾”、参赛各村的龙舟归棚仪式和“吃龙肉”等活动的参与性观察,参与到苗族同胞的节日活动每一个环节里去,完成对独木龙舟竞渡的全面参与性调查。

五、苗族独木龙舟田野工作法实践解析

解析调查工作方法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发挥调查工作效率,在多年苗族龙舟的田野工作中发现有的调查科目是一次调查就要求完成的,总结以往的困难与认识不足为今后的田野工作提高效率打下基础。

1、体质调查:民族或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交通困难是客观的,也正是他们能原始传存民族习俗、原始竞技活动规避现代化改造的要素。体质调查测试器材设备数量多,在交通不便利的山区测试器材数量 必须尽量精简,人员的组合设备使用数据的录入工作是需要调查人员具有决定信念。实际调查测量工作中调查对象外出务工导致样本的采集难和样本选择局限,测试难度有苗族村民农活作息时间与测量时间矛盾,还有被测试人员的戒备心理阻碍等,这些需要当地人士的引导和耐心疏导。本实证研究所选择的测量指标,在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的基础上加以精简,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估该项活动的体育效果。

2、区域和数量调查:独木龙舟竞赛活动区域广泛,地处施秉县与台江县交界,涉及四个乡镇38个自然村寨,介于清水江及其支流巴拉河流域,龙船是否参加当年龙舟竞赛是不确定的,竞赛期间龙舟活动处于流动,都为选定调查对象增加了难度,要协调政府支持、龙舟协会的帮助、龙船鼓头的信任以及追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有调查例证以来,为最系统和全面的完成了对苗族独木龙舟拥有村寨龙舟数量的田野工作,调查结果:拥有独木龙舟的苗族村寨38个,地属于施秉县双井镇5个村寨、马号乡9个村寨;地属于台江县施洞镇16个村寨、老屯乡8个村寨。38个苗族村寨2009年共计现存独木龙舟42条。调查结果还表明:独木龙舟长度界乎23至26米,宽0.4至0.6米,厚度为0.3至0.5米,母舟有六个舱,每舱长5.5米余,中间四舱供装载节日期间亲朋好友所送的家禽和当日桡手的饭菜。子舟15米左右。龙舟棚一般长度皆为25.6米(实测24.8米至28.9米),统一为一丈一尺宽的一排七间八柱,两头还有1.25米的檐,宽2.7米,高为3.24米,檐口各抽出0.64米,距地面高2.05米。

3、深度访谈和资料收集:在寻找访谈对象时,调查组部分人员找到的对象对独木龙舟不甚了解,导致调查结果不真实,有时找到了解独木龙舟历史的对象被调查者问卷设计的提问难住了;其次,民族地区语言交流障碍是部分调查人员遇到的困难。

调查中常见的遗漏是对调查对象基本资料的遗忘,常见的有时间、地点、人物、村寨、年龄等资料收集的简化,导致基本资料的遗漏;其次,田野工作最重要的民族志的整理,是每天调查结束后撰写访谈日记,回来以后进行整理完成,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访谈日记有共同点也有区别,无论是用什么方法每天必须完成的访谈日记在酷暑、炎热的山区伴随疲惫的身体被晚归的调查人员忽略了。

结论

1、在以往的民族体育研究中,单纯民族区域体质形态的测量与评价总是感到样本量的不足,将少数民族“小众”群体的体质与其他群体体质对比分析感到欠缺,这是忽略了体质人类学强大的人类起源、民族迁徙以及人类进化发展等基础理论与体质评价相结合运用的误解;加之体质调查测量的工作条件艰苦,也是调查研究不涉及对被调查者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的原因。

2、作者通过对苗族独木龙舟进行五年之久的调查研究后认为;前期单纯运用体育学科研方法,始终停留在对民族体育身体活动与文化活动状态的表面描述或历史典籍资料的简单编纂,或者停留在对民族体育竞技标准化改造。其后运用人类学深度访谈及参与性观察法,自己获取到最原始的最真实的资料,例证了原始的民俗民风促成原始体育游戏、传统运动项目是与本民族节日、休闲娱乐、宗教仪式、民族集会柔和在一起,它是与现代竞技完全相悖的原始传统运动项目,它处于与其他节日文化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混沌状态,它很难从民族的节日集会、休闲娱乐、宗教仪式中剥离出来。民族文化交织着身体活动正是体育人类学理论例证民族体育的文化空间。

3、体育人类学借助人类学的学科(体质、文化人类学)理论以及具有在世界范围内通行的认可度“田野工作”获取的原始的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填补了单纯民族区域的小样本体质评价在体质人类学理论研究的不足,还补充了文化人类学对宗教仪式、节日文化活动交织的传统运动身体活动研究领域。无论是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还是为了促进民族体质健康。体育人类学理论和“田野工作”方法为我们全新的拓展了研究、传存、保护民族体育的理论空间。展示体育人类学研究体育特别是民族体育所提供的新的途径。

上一篇:元代医学经费研究 下一篇: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一些思考